APP下载

晋南黄土台塬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成因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以稷山县北阳城村为例

2022-07-27石谦飞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晋南阳城村落

文/石谦飞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

郭珺芳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黄土台塬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之一,是被黄土覆盖的台状地,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汾河谷地、豫西、晋南黄河沿岸。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台塬区繁衍生息,但过早的农业发展也导致台塬区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且台塬表面由于早期流水侵蚀在台源边坡出现冲沟、滑坡、崩塌等不利地貌。台塬区的传统聚落在长期的营造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应特殊地形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速,聚落传统风貌正不断受到破坏,部分无序扩张、乡村空废化、乡村风貌缺失等问题相继出现。面临这些困境,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文件,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如2021 年6 月1 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而探究传统聚落地域性空间形态特点及成因是对其进行保护发展的重要前提。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已取得诸多理论成果,如王金平、左敬利用空间句法对传统聚落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村落的活化路径[1];黄雨悦等人从建筑布局、密度、朝向等方面研究传统聚落的营建智慧[2]。关于对晋南传统聚落的研究,有吴炯以李家大院为例对晋南乡土建筑空间组织特点与技术处理的分析[3];郑旭、薛林平对云丘山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村落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等。从总体上看,学界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其成因的专项研究仍然较少,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视角不够开阔,缺乏多维度研究与多方法论证以及科学严谨的定量分析。除此之外,学界缺乏从聚落地理学[4]方面出发对晋南盆地平原区、台塬区、山地区等不同特殊地形环境下传统聚落的系统性分类研究。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晋南特殊地形之一——黄土台塬区环境条件下北阳城村的空间形态及其成因的多维深度分析来探讨在特殊地貌环境下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聚落营建智慧以及从科学的角度提出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发展策略。

1 北阳城村概况

1.1 整体概况及选址

晋南即山西南部,包括运城和临汾两个地区,是我国黄土台塬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北阳城村处于运城市稷山县清河镇东部,稷王山北麓、汾河下游南岸的峨眉台塬区域,于2014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北阳城村周边交通便利,南望峨嵋岭,北眺姑射山[5],西部地势平坦、东侧的阳城沟为峨眉台塬冲沟。

1.2 聚落空间形态概述

北阳城村整体布局属于放射型聚落布局形式,村落坐北朝南,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南北长,东西窄。南北方向,村内北侧因地质结构冲刷形成了两条带状沟壑,汇合延伸宛若大写字母“Y”,形成村庄的南北轴线,当地百姓称之为“凤凰之地”[5];东西方向,古驿道至高凉大佛形成了东西轴线。村庄初建时顺应特殊的自然地形和环境,形成以福圆寺为中心,沿南北和东西两轴,以东、南两侧的阳城沟沿岸为建设界限,按家族分区居住的“一心两轴四片区”的放射状空间结构。后期,村落逐步向北侧和西北侧的平坦地带扩张,最终形成现在“两泊池、三大街、四村口、五巷道、六巷门、多庙宇”的格局(图1)。

2 北阳城村空间形态成因分析

2.1 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是聚落存在并发展的基础条件与物质保障。北阳城村地处汾河下游南岸的峨眉台塬区域,地势稍高而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的自然环境使得此地成为农耕时代最理想的生活场所。除了自然资源丰富,防御功能也是古代聚落选址的首要因素。晋南盆地三面环山、地貌复杂,既给聚落带来天然的安全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自然灾害。阳城沟内的深壑和李铁河作为天然屏障,具有非常强的防御功能,使得村落易守难攻,为先民的繁衍、聚落的延续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可见,北阳城村的选址具有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安全防御的可靠性和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尊崇,也是适应自然生态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村落的选址,也决定了其街巷格局的生成。先人因地制宜,将村落南北向沿自然地形形成的两条“Y”字大街和东西方向的古驿道作为村落道路主构架,并以此将聚落空间分成五大片区。在建设过程中沿道路主构架向各个方向延伸出五大主巷道及多条支巷,最终形成北阳城村“三大街五主巷多支巷”的传统街巷布局。

2.2 社会因素

考古发掘的北阳城遗址等古遗址证实了从新石器时期至汉代的农耕时期,先民择水依崖,以崖壁和窑洞为居,沿李铁河沿岸呈线性分布形成聚落。汉代至明代,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的诞生,防御作用更加凸显,以军事屯兵、家族聚居为特点的防御性城堡出现,如杨家会堡等遗址,居住形式变为“砖木架构和窑洞并用”,这一阶段先民依崖筑堡聚族而居,并形成“一城两寺三堡”的聚落格局。清顺治年间(公元1638—1661 年),社会稳定,村民走出堡墙营造院落,阳城村人分为南北两支,分别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街道井然的南阳城村和北阳城村,居住形式为砖木架构,聚居形态呈片状分布。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初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及人口的增多,村落在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向北部、西南部、东北部、西北部逐渐扩张,从而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21 世纪初至今,随着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村落人口逐渐流失,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村落建设缺乏动力,进而出现了村落空心化、传统聚落风貌被严重破坏等问题。

2.3 文化因素

2.3.1 风水理念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风水理念认为,村落的选址应遵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原则[6],且选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且具有一定坡度,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北阳城村背靠姑射山,面向阳城沟李铁河,南望峨嵋岭,村落整体坐北朝南,其选址基本符合传统风水理念。北阳城村被称为“凤凰之地”,来源于村内由于地质结构冲刷形成的两条沟壑,汇合蜿蜒宛若字母“Y”,也像是凤凰展翅翱翔的形状。凤凰自古以来就是传说中最重要的吉祥之物,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先人们将北阳城村称之为凤凰之地也代表了对美好生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2.3.2 信仰文化的指导

北阳城村内的民间信仰建筑空间与村落空间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选址、分布、朝向等既在村落风水格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在村落空间中有着显著的景观作用[7]。北阳城村原有寺院两座,庙宇八座。这些民间信仰建筑像一个个士兵把北阳城村四周围合起来,更好地把守村落、保佑村民,起到了完善村落环境和村落风水格局的作用,使村落成为自然和人工共同构成的一片风水宝地。

2.3.3 宗族观念的引导

宗族聚族而居是传统村落极具代表性的发生模式之一。北阳城村在建设之初就是一个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清顺治年间,北阳城村由当时的王、杨、段、杜四大家族开始营建,以福圆寺、稷王庙为中心分片而居,并在内部建祠堂,外围修庙宇,形成村落“一心两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

2.4 经济因素

1920 年勒石的“重修破桥碑记”记载:“余村东,旧有巨坡焉,东临绛区,西达秦川,南通蒲坂,北抵尧都,四方之工商辐辏多取道于此,实往来之通衢也……”这证实东西方向穿越北阳城村的阳城坡自古就是东南西北之通衢要道,是名副其实的古驿道。因古时驿道繁忙,每日商旅马车不断,致使村北大街上店铺林立,夜晚灯火通明,清朝末年就有“店铺林立不夜天”的说法。由于便利的交通、商贸的往来、人群交流的增多,使得北阳城村经济较为发达,村落得以不断发展,对北阳城村的空间形态及肌理造成深远影响,也体现了先人“逐路而居”的思想。

2.5 晋南台塬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成因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对北阳城村空间形态生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晋南黄土台塬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生成是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等多因素共同驱动的生长过程。其中自然环境以地形为基础、资源为保障决定聚落的选址与主要形态;社会变迁既促进聚落形态演变与生活方式改变,也是村落兴衰的背景;地域文化引导聚落的选址、街道的布局、建筑朝向等;经济发展则保障了村落的延续,进而促进了村落空间的拓展。

3 基于空间句法的聚落空间特征量化分析

为了更科学地提出传统聚落的保护发展策略,在明确聚落空间形态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揭示村落空间形态的深层空间特征。故通过空间句法理论,采用Depthmap 软件对北阳城村村落空间组构进行深层次量化分析[8],希望为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拟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3.1 空间句法简述

“空间句法”是1970 年由英国伦敦大学的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教授提出的关于空间与社会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9]。本文将北阳城村的空间轴线图导入DepthMap 软件,运算生成北阳城村轴线的连接值、整合度(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和可选择度(Choice)的分析图。其中连接值表示系统空间中与某一轴线直接连接的节点个数,连接值越大,该空间与周围空间联系越密切,空间可达性越高;整合度表示系统中某一空间与其他空间集聚或离散的程度,数值越高,该空间的交流性、公共性越高,分析时根据选取的半径不同可得到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10];可选择度表示系统中某一空间被其他任意两空间之间的最短路径穿行的可能性,数值越高,该空间吸引人通行的选择度越高[11]。

3.2 北阳城村空间形态量化分析

由各项分析图可以看出,北阳城村可以较明显地被分为核心区和扩建区。无论哪项分析,村落均以村委为中心,靠中心的核心区域内各项值相对高,边缘的扩建区域内各项值相对低。其中由连接值分析图可看到(图2a),北阳城村轴线连接值较高的街道为村委前街道、古驿道、“Y”型西侧街道以及村南侧的两条巷子;其次为村落核心区的几条巷道;再次之是核心区支巷,最低值分布在村落新扩张出的几条巷子。这与前文指出的村落多层级街巷所属功能相符。

当半径选取n 时,可得到北阳城村的全局整合度轴线图(图2b),由图可知,村落的全局整合度从村落中心逐渐递减,说明该区域具有很高的公共性及可达性,是整个村落的社会活动中心。当半径选取2 时,可得到村落的局部整合度轴线图(图2c),由图可知,与全局整合度相比,部分空间的局部整合度数值有较大提高,说明这些空间作为目前村落的主要街巷分担了大量的人流,居住密度也较高,未来可考虑在此区域内设置小型公共广场来改善村民活动空间。

图1 北阳城村总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全局整合度轴线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如图2d 所示,村落可选择度分析图与全局整合度及连接值分析图呈现的红色轴线有较大的重合,这些街巷两侧不仅分布着村委、广场、池塘、商店等公共商业服务设施,也分布着北阳城砖塔、稷王庙、古民居等历史遗迹。所以村落未来可以重点发展这几处可选择度值高的空间作为村落主要对外展示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当前北阳城村空间形态丰富,存在着清晰的聚落空间层级,且街道空间形态呈现渐进式向心的空间组织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其核心区域并未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改变。说明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如此空间形态能够很好地平衡聚落内在的复杂性及外部的适度开放性,从而得以完整保存。由此可见,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外在特征,其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发展研究至关重要。另外,通过Depthmap 软件计算得到的空间参数,大体与人们对空间的主观感受吻合,说明空间组构特征与群体的认知高度相关,模拟分析可为科学地制定传统聚落发展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撑。

4 晋南黄土台塬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以北阳城村为例,结合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成因以及空间组构的量化分析研究可得,目前传统聚落历史格局虽保存基本完好,但村内无序的改建、扩建导致部分街巷肌理丧失,我们既要保护残存的历史环境和地段,又不能无视已经存在的新建筑和新的空间结构[12],应努力寻求现代与传统整合的手段,探索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另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需求。村民在外围新建房屋而传统房屋无人居住,从而加快了历史建筑的破损甚至坍塌,村落蔓延的同时也导致了历史聚落的空心化问题。

虽然现存问题突出,但传统聚落的格局演变、空间形态及其成因分析等对新农村规划与营建有很大的启迪。北阳城村保护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单体古建筑、单条古街巷,更重要的是保护在历史发展变迁中村落空间发展演变的延续性,传统格局、历史脉络的完整性以及极具特色的山水人文环境。所以基于晋南黄土台塬区传统聚落的独特的地域性,对其提出以下总体保护策略。

(1)对村落选址布局及整体格局进行保护:可将传统聚落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核心保护范围以保护为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以保护和建设并重;环境协调区范围以村落周边的环境保护整治为主。

(2)对街巷的保护与梳理:严格保护村内历史街巷的支网格局、高差现状、原有尺度、空间形态等,并整治历史街巷的对景区域,保护街巷的视线走廊[13]。要保证历史街巷界面建筑材料、色彩、形式的统一,并强调传统工艺技术的运用。

(3)对公共空间的保护与完善:要严格保护公共空间界面的完整性、原真性并对公共空间承载的村庄记忆予以展示。针对村落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可在局部整合度较高的区域增设节点空间,提高村落的活力。

结语

北阳城村作为晋南黄土台塬区域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聚落,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其独特性。研究结合自然地理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在对其聚落空间形态成因进行多维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句法对聚落空间组构进行深层次量化分析,为空间认知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全面解析了新时期北阳城村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特点及其独特性。此次研究对于当下晋南黄土台塬区域村镇规划和建筑形态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有助于寻求传统聚落依托当地生态文明解决永续发展的途径,建立完善的传统聚落保护更新设计理论,对于建立“与自然相协调”“多目标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晋南阳城村落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晋南民间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方式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天下为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
淮上重镇——秦汉谷阳城遗址
鲁南晋南 小麦开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