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封工业建筑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

2022-07-27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手工业水塔遗产

文/王 楠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张义忠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 教 授(通讯作者)

引言

工业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工业遗产相关概念愈发清晰,保护研究理论和保护方法趋于完善,与国际相关平台联系日益增强。工业建筑遗产显现出其特有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社会各界对其价值的认可逐步提高。

在开封人的记忆里,开封有着引以为豪的工业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封曾几次错失转型机遇,致使工业发展缓慢。又因国家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传统工业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导致大量厂房和工厂被废弃、拆除[1]。近年来,城市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日趋紧张,这些工业遗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1 开封工业发展脉络

1.1 古代工业的蓬勃发展

开封古代工业的发展变化,与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早在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就出现了官办的手工作坊和大批手工业户。《论语》称大梁为“百工居肆”,是当时最著名的手工业和商业都会。五代发展成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北宋一朝,东京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局面。北宋时期,东京手工业的繁荣持续了160 多年。金灭北宋后,手工业一部分随金军转入北方,一部分随宋室南迁江南。金、元直至明清时期,开封仍为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聚集了大批手工业的精华,因此仍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1.2 近代工业的兴衰演变

清朝末年,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加之战乱频繁以及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压榨,开封手工业虽然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兴起了一些新的工业,旧式手工业一部分被机器工业取代(如面粉业),但从整体上说,基本上是沿着衰落的趋势发展。开封属内地城市,同全国相比,近代工业兴起较晚,但就本省来说,比其他市县,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

开封近代工业的发展状况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规模小,人员少,资金有限,生产能力低。最大的私人企业人数不过数百,小的则几十甚至几个人。资金匮乏,就规模较大的普临电灯公司而言,最初投资八万两白银。资金少,设备差,自然带来生产能力低下。(2)多数是由手工业转化或由手工业改造而来,因而同手工业生产联系密切,机械化程度很低。真正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的屈指可数,有的属于半机械半手工操作。这在丝织、针织、制革、造胰等行业中表现突出。(3)产品缺乏竞争力,这是生产技术落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常常受外国和本国先进地区商品的冲击,生产极不稳定。如火柴工业在民国十六年(1927 年)发展到5 家企业,民国二十年(1931 年)仅剩大中火柴公司一家。制胰业于民国二十年(1931 年)末曾发展到20 余家,几年后由于外国肥皂倾销市场,大部分破产或自行关闭。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的迅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开封。全市广大劳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开封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3.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7 年)

开封市国民经济的恢复,实际是从1948 年即已开始。党和人民政府一方面加强国营工厂的建设,一方面积极扶持私营工厂和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改造了天丰面粉厂、普临电灯公司和新民蛋厂;建设了地方国营机械厂、制药厂、生物药厂、植物油厂、大众烟厂、火柴厂、印刷厂、酒厂等企业。与此同时,天同纱厂、锦新纱厂、龙华烟厂、豫明火柴厂从上海、无锡等地搬迁到开封[2]。这些工业企业构成了开封工业的骨干力量,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

1.3.2 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6 年)

“二五”期间,开封兴建和扩建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其中属国家投资新建的有化肥厂、仪表厂、联合收割机厂等;由地方筹资新建和扩建的有钢铁厂、毛纺厂、印刷厂、玻璃厂、橡胶厂、缝纫机厂等,从而形成了东郊工业区。

1961 年,全市工业战线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整顿和精简,将48 个地方公营企业退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关停了开封钢厂、轻工机械厂、新新织布厂等;同时充实加强了化肥厂、阀门厂、仪表厂、火柴厂等10 个工业企业[4]。

1966 年下半年因“文革”,工厂管理混乱,工业生产停滞,全市工业发展的好势头中断。奋斗在工业战线的广大劳动群众坚持生产,积极抵制和减少“文革”的破坏。除了广大群众的努力之外,之前投资新建和扩建的一些工业项目,在此期间发挥了效益,全市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增加,新的产品如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电视机、大型电机、洗衣机、冰醋酸、庆大霉素等投入生产。

1.3.3 改革发展时期(1977 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封工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全国人民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封工业战线呈现蒸蒸日上的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郑汴一体化的提出,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改革,民营经济竞争力增强,开封工业放慢了发展的步伐。同时古城保护区内实施“退二进三”政策,以及国家层面对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规定。2017 年9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城镇人口自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 年城镇人口密集区现有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就地改造达标,或搬迁进入规范化工业园区,或关闭退出,一些产业不得不外迁至城市边缘或被拆除、闲置,传统工业在开封的地位日渐衰退,领先地位逐渐丧失。

2 开封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

对开封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认知不足,普查工作进度缓慢,保护力度不到位。同时国家关于环保政策的出台、企业自身技术升级等多种因素,导致开封大批工业建筑遗产被拆除破坏。目前,开封半数以上的工业厂区已拆除,另有部分厂区呈废弃状态,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闲置(表1)。

图1 开封五交化仓库(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表1 开封部分工业建筑遗产现状(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 开封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3.1 社会历史价值

开封工业建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独特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开封绝大多数工业建筑遗产见证了开封纺织、化工、机械等核心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几代职工及其家属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是他们心中的依托场所。这些相关工业建筑遗产的保留,见证了开封地区广大职工为我国工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工业建筑遗产,也体现出对开封地区广大职工劳动成果的尊重,是传承匠心,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3.2 科学技术价值

科学技术的诞生、创新、转移和传播是科学技术价值的内在和根本,对社会的影响就是科学技术价值的外化和延伸[5]。工业企业本身以及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都体现出工业遗产的科学价值。如开封仪表厂,该厂为大流量试验服务的水塔水池,是全国同行业同类设备中规模最大的。其配套建筑物是2000 吨的第三蓄水池和1000 吨水塔,水塔直径7.7 米,高度32 米。水塔旁是阀门间,水能稳定地源源不断地自动流到试验室。该水塔是开封容积最大、形式特殊、结构较复杂的建筑物之一。该厂的倒锥壳水塔也是较特殊的。过去一般水塔都是下部砖砌筒子,上部是直筒水柜,形式呆板,不太雅观。1980 年起,开封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引进一种钢筋混凝土倒锥形水塔,容积150 吨,高30米,外形别致,像一个彩色的大蘑菇拔地而起,既为工厂提供生活用水,又为城市建设增添一朵绚丽的建筑之花。

3.3 经济文化价值

近代工业建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记忆,相较于一般新建博物馆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更具有转型为博物馆、纪念馆、遗产公园或创意园区的优势,是体现遗产价值的空间载体。并且工业建构筑物内部空间尺度大、结构灵活易于改造,具有良好的再利用性,合理改造利用有利于延续自身价值,避免资源浪费[6]。

3.4 艺术美学价值

工业建筑在体量和造型方面都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有所不同,大体量和大跨度的建筑物使工业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张力。建筑风格和建筑色彩的不同也使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集中体现了地域建筑在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审美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设的工业建筑体现了苏式风格的本土化,如开封五交化仓库,其建筑外观为拱形,建筑材料大部分为红砖和木材,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建筑立面呈三段式结构(“三段”指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简洁、整齐、规律,建筑外部为红砖墙[7](图1)。

结语

开封工业遗产作为开封城市发展的见证,反映了一个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对开封工业建筑遗产的释读中看,其至今仍有重要价值。从核心价值来看,这些厂房、仓库、机械设备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和建筑特色,体现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施工工艺,极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从当代价值来看,它们代表了特殊的精神财富,是集体记忆的空间载体;工业建筑遗产还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合理改造利用,有助于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开封各界对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认可度和重视度也在逐步提高,深挖旧工业区的文化内涵,推动以文化为引导的城市更新,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手工业水塔遗产
“植物水塔”大比拼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废弃水塔化身纪念馆,向凡人英雄致敬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遗产怎么分
20世纪50年代中共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象认识演进探析
千万遗产
论《黄雀记》中“水塔”意象的叙事功能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