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眼底照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运用分析
2022-07-27王萍
王 萍
(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作为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发病率的内分泌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升高,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DM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生活品质每况愈下。其中视网膜病变是该疾病典型的并发症之一,对其视力影响较大。该疾病早期症状较为轻微,难以察觉,不经意间病情不断恶化,如果未接受及时有效的干预,则会导致视力丧失。对此,早期筛查尤为关键。本次研究选取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检查手段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会诊的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内科学》[1]中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女37例,男23例,平均年龄(67.5±10.2)岁。
1.2 方法
首先接受直接检眼镜检查,常规处理双眼后,遵照说明书情况滴入适量的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瞳孔不断扩散且直径>5 mm时,陪同患者到暗室,医生在检眼镜的指引下全方位、细致地观察眼底情况,重点分析是否存在视网膜病变状况。然后接受彩色眼底照相检查方式,选用台湾方舟彩色数码眼底照相机对患者 60°眼底后极部进行全方位拍摄,并认真筛选出完整的两张彩色照片,将其传输到电脑上进行打印,专业医生认真地分析检查结果,并予以准确诊断。最后将这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做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3 诊断标准
基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评价:Ⅰ期:存在大量细小出血点,可看到体积较小的微动脉瘤;Ⅱ期:出现了出血的趋势,且黄白色液体不断流出;Ⅲ期:不断流出白色或出血斑情况;Ⅳ期:出现了一些玻璃体积血与新生血管;Ⅴ期:眼底部布满了新生的血管和纤维;Ⅵ期:眼底布满了血管,纤维出现了增生情况,且脱落了一些牵拉性视网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在SPSS 21.0数据统计软件下开展的,该软件中n代表的是患者的例数,分别以%表示计数资料,对应用χ2值进行检验,当检验结果P<0.05时,表示统计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直接检眼镜检查中,120只眼睛中47只出现视网膜病变,病变率为39.17%;彩色眼底照相检查中,120只眼睛中62只发生病变,病变率为51.67%。对比筛查结果,彩色眼底照相检查病变率高于直接检眼镜检查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Ⅰ期、Ⅱ期视网膜病变检出率方面彩色眼底照相高于检眼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视网膜病变分期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结果比较
3 讨论
临床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检查方法,然而其属于有创检查,费时费力,且要求患者积极配合及高超技术,不合适该疾病快速筛查[1,3]。直接检眼镜检查是眼科疾病主要筛查方法,然而费时费力,要求检查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技巧,检查结果判断分析时主观因素影响较大[2,4]。对此,本研究采取彩色眼底照相技术,对 患者60°眼底后极部进行多象限拍摄,其优势表现为:可见度强,屈光间质混浊对其影响较小,进而不会出现漏诊的情况;发现率高,多方拍摄,不会遗漏后极部以外的微小病变;无痛楚,患者配合度高;设备操作简单,对患者无特别要求,适合大范围推广使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彩色眼底照相检查病变率明显高于直接检眼镜检查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Ⅰ期、Ⅱ期视网膜病变检出率方面彩色眼底照相显著高于检眼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彩色眼底照相可准确呈现出视网膜病变程度,并清晰地呈现新生血管、出血、渗血等一系列现象,且对该病变进程进行准确评价,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结合临床实践,Ⅰ—Ⅱ期患者接受药物治疗;Ⅲ—Ⅳ期接受眼底激光治疗;Ⅴ— Ⅵ期接受玻璃体切割术。通过筛查结果,接受相对应的治疗,可有效降低致盲率。彩色眼底照相价格较低,可轻松获取清晰的图像,且有利于保存与记录,临床推广具有重大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提高筛查率的重中之重在于引起社会大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高度重视,引导其真正意识到该疾病的危害,且积极参与到筛查检查活动中,尽量接受多学科联合诊治方式,提高检出率,有利于缓解或逆转该疾病。特别是同传统医学设施及诊断方法相结合,互相补充,进而发挥不可估量的优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随机方法不明确,没有根据循证医学标准开展研究,直接影响了以上结论的准确性。接下来的研究中,应根据循证医学标准对彩色眼底照相的作用进行全面验证,合理设计,开展大样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