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2-07-27刘旭东赖佳敏程志斌
刘旭东,郑 强,赖佳敏,赵 斌,程志斌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甘肃 兰州,730030)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病变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在传统开腹手术中常会挤压、牵拉肝脏,不利于术后患者的机体功能康复,因此逐渐难以满足临床实际需求。自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应用以来,因具有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瘢痕少等优点,被迅速推广普及,现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1]。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在保证手术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更微创已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国内外报道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ransumbilical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TUSPLC)逐渐增多,但相较三孔法LC的有效性、安全性仍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对LC与TUSP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循证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0月。检索语言:中、英文。中文检索词包括:胆囊切除术、经脐单孔腹腔镜、三孔腹腔镜、对比、对照等;英文检索词:cholecystectomy、Transumbilical single port laparoscopy、three 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Compared、Control等。同时手工追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期获得检索未发现的相关内容。
1.2 文献纳入标准 (1)研究内容:纳入TUSPLC与三孔法LC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采用盲法。(2)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病变,不限民族、国籍、性别、年龄。(3)干预措施:单孔组行TUSPLC,三孔组行三孔法LC。(4)测量指标:手术时间、患者对腹壁切口的美容满意度(利用问卷调查切口瘢痕满意度:5分代表非常满意,4分代表满意,3分代表一般,2分代表不满意,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疼痛程度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标准进行:分值为0~10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轻,分值越高疼痛越明显)[2]、术后肝功能指标(ALT、AST)。
1.3 文献排除标准 (1)非中、英文献;(2)重复发表的文献;(3)研究数据不全或未完成的试验及无三孔组的临床试验;(4)未报告本次系统评价所关注结局数据的文献。
1.4 数据提取 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由第3名研究员决定。数据提取内容:(1)纳入研究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文献来源;(2)研究的样本量;(3)主要测量指标的均数与标准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异质性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I2>50%排除明显异质因素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于连续性资料采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或标准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进行统计分析。效应指标均计算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单个观察指标纳入研究数量超过10项,则制作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如果漏斗图大致对称,表明无明显发表偏倚。
2 结 果
2.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共获得文献141篇,逐层筛查后最终纳入13篇,其中单孔组605例,三孔组572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见表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手术时间的比较 11项研究[3,6-15]对手术时间进行了报道,各研究的异质性较大(P<0.0001,I2=9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三孔组手术时间短于单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22.87,95%CI=(21.93,23.80),P<0.0001]。见图2。
图2 单孔组与三孔组手术时间的Meta分析
2.2.2 患者对腹壁切口美容满意度的比较 7项研究[6,9,11-15]报道了两组患者对切口美容效果的满意度,各研究的异质性较大(P<0.00001,I2=98%),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表明,单孔组患者对切口美容满意度高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04,95%CI=(0.98,1.10),P<0.00001]。见图3。
图3 患者对腹壁切口美容满意度的Meta分析
2.2.3 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12项研究[3-9,11-15]报道了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各研究的异质性较大 (P<0.00001,I2=96%),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表明,单孔组患者术后疼痛轻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40,95%CI=(-1.42, -1.39),P<0.00001]。见图4。
2.2.4 术后肝功能指标ALT的比较 8项研究[3-10]对术后ALT进行了报道,各研究的异质性较大 (P<0.00001,I2=97%),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表明,单孔组术后ALT低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2.58,95%CI=(-23.19,-21.96),P<0.00001]。见图5。
图5 单孔组与三孔组术后ALT的Meta分析
2.2.5 术后肝功能指标AST的比较 8项研究[3-10]对术后AST进行了报道,各研究的异质性较大 (P<0.00001,I2=96%),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表明,单孔组术后AST低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7.53,95%CI=(-18.28,-16.79),P<0.00001],见图6。
图6 单孔组与三孔组术后AST的Meta分析
2.3 发表偏倚评估 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的漏斗两侧分布对称性较差,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见图7。
图7 A:单孔组与三孔组手术时间漏斗图;B:单孔组与三孔组术后疼痛评分的漏斗图
3 讨 论
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出现到第一例LC的成功完成[16],腹腔镜技术结束了患者不得不忍耐术后长期疼痛、恢复时间长的时代。腹腔镜手术凭借切口美观、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减轻疼痛等优势逐渐被了解、肯定[17-18]。目前,LC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金标准。随着外科手术微创化的飞速发展及腹壁“无瘢痕”理念的提出,TUSPLC应运而生。脐部是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脱落所形成的天然瘢痕[19]。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利用这一天然瘢痕进行操作,不仅可掩盖术后瘢痕,而且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美容效果明显、切口感染与切口疝发生率低等优势[20]。
目前,国内气腹TUSPLC主要有3种:吊线法、三器械法、专用器械法[21]。其手术方式、原则与常规LC基本一致,但在单孔条件下,腹腔镜与操作器械几乎平行入腹,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操作困难。首先,由于术者习惯于三角形的操作空间,而单孔操作无法在腹腔内形成三角形,不利于器官的牵拉、术野的暴露。其次,直线视野及器械与光源同轴严重影响了术者对距离及深浅的判断。再次,Trocar、器械经单孔入腹,会造成Trocar与器械手柄的磕碰,从而影响手术操作。因此术者需学会在平行角度下进行操作,这不仅使手术操作变的困难,延长了手术时间,而且使得学习曲线相对较长,从而延长了术者的培训时间。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术者熟练掌握三孔技术,而且术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胆囊三角的暴露:胆囊三角是胆囊切除术的首要难题,胆囊三角的清晰暴露相当于手术成功了二分之一。术中分别于右侧锁骨中线8、9肋间及脐右上方5 cm处用穿刺针穿刺,置线悬吊胆囊底部与胆囊壶腹部,适当调节牵引线的松紧程度,可有助于胆囊三角的充分暴露。(2)胆囊管的处理:胆囊管的结构变异较大,处理时应与周围充分游离,清晰显示出“三管一壶腹”。在胆囊管夹闭后,应使用组织剪剪断,避免热力损伤肝外胆管。(3)胆囊动脉的显露与处理: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三角,手术操作过程中因胆囊管的阻碍,使胆囊动脉的处理较为困难,因此我们先离断胆囊管,牵拉胆囊管残端,这样可充分暴露出胆囊动脉,使操作变得安全、简单。处理胆囊动脉时最后不要“骨骼化”,避免血管组织少,夹闭不牢固。(4)剥离胆囊:剥离胆囊的过程中,牵拉胆囊的动作一定要轻柔,减少创面出血,分离时应避免损伤胆囊。如果胆汁、结石掉入腹腔,在单孔下操作尤为困难。(5)术中器械相互干扰:由于手术器械均经脐部入腹,难免会造成“打架”。操作时应稍微退出腹腔镜,待操作器械到达位置后再进腹腔镜,这样就会减少器械的相互干扰,并且利于缩短手术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孔组在术后疼痛评分、肝功能指标、患者对切口满意度方面更具优势,三孔组手术时间更少。临床中,我们应掌握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合理选择术式,以促进医学的良性发展、提高疾病治愈率。总之,TUSPLC作为更微创的手术方式,虽然在现阶段不能完全代替三孔法LC,就像腹腔镜手术不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一样,但凭借其微创优势、安全可靠的疗效,在未来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具有推广价值。由于本次Meta分析的样本量仍然较小,且各研究异质性较大,可能存在发表偏倚,今后仍需开展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