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以陕西省为例
2022-07-27李红艳
□李红艳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国家“宽带中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和“三网融合”工程的有序推进,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直播带货引爆的网红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大规模、全覆盖的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已经走进农村,渗透到农业、农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成就瞩目。但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尚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三农”领域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产品销售、农村社会服务等。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职业院校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与乡村的深度对接,增强办学活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促进乡村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治理体系建设。
1 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持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为加快推动互联网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 号),提出了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018 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教技〔2018〕15 号),从政策层面组织和引导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21 年1 月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近几年,虽然陕西职业教育为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和决战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撑,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但是对社会培训、区域发展的贡献尚处于探索阶段,“互联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方面略显不足。随着新发展阶段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职业教育在服务农村信息化、农业智慧化建设方面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是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职业院校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等途径,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与职业教育、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高素质高技能乡村振兴人才,力促乡村全面振兴,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杨凌(王上)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创新“培训+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设立以学历提升、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村干部、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课程,加大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为数字乡村、智慧乡村建设提供专业化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二是为构建和谐美丽宜居乡村奠定坚实基础。建设和谐美丽、生态宜居的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福祉。随着职业教育集约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职业院校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以“互联网+”乡村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线上线下教育培训,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优质的全方位、精准化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扎实推进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三是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亿万农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发强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实施“互联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可加快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增强农民群众奔向未来美好新生活的信心,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
四是为区域解决我国乡村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提供有益价值参考。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距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乡村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待推广;互联网与“三农”融合不够紧密;新业态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综合素质需要提升等。职业院校应针对区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情况,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为破解乡村振兴难题探寻新的出路。
2 立足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勇担职业教育新使命
职业院校作为社会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必须积极承担服务“三农”的责任与使命,确立以“互联网+”乡村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信息化服务乡村发展目标,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职教发展目标相互融合,合理配置与乡村振兴对接的培训项目、培训资源等,探寻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改善、治理体系完善等领域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互动、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优质人才,为建设美丽、和谐、生态、宜居的乡村注入全新动力和内在活力,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保障。
陕西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0 年7 月,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布了《陕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陕教〔2020〕123 号),积极引导职业教育专业深度对接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陕西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产业带头人,他们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推动了陕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2021 年5 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陕西省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入选,这是对两所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对学校服务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陕西职业院校众多,一些职业院校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服务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探索。如被称为“职业农民成长摇篮”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当地农科教资源优势,成立地市级乡村振兴学院,开设全国首个职业农民大专班,创新“培训+”模式,构建“三进三结合”立体化、多元化培训体系,为国家培育大批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制定“杨凌方案”。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全国第一家“擀面皮产业学院”,积极与擀面皮企业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开展实体店创业培训、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服务项目,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宝鸡实践”。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政府+高校+企业”的合作新模式,共同推进校地在基层医疗卫生、幼儿教育、电商物流、农林畜牧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合力为宝鸡发展培育乡村振兴后备人才等。
3 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人才和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教育是实现乡村科技人才振兴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应依托“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与职教发展目标相互融合,合理配置与乡村振兴对接的培训项目、培训资源等,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协调发展,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职教才智和力量。
3.1 构建完善现代职教培训机制,强化乡村振兴人才培育
一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智慧服务乡村振兴教育培训体系,培育观念新、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实际需求,构建乡村振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人才培训和资源开发机制,合理设置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模块,积极开发多元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农民培训基地建设,精心制定培训方案,选派一支专业水平高、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聘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主要涉及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电商营销等,为咸阳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培训机制,全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主要有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田园综合体等。职业院校要以市场信息需求为导向,协同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产学研培训机制,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着力提升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的现代化生产经营能力、信息化管理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如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政府与高校产学研合作,与西安市鄠邑区联合举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暨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工程”,强化鄠邑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地方乡村振兴。
3.2 建立乡村振兴职教共同体,创新政校农科合作模式,深度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职业院校应探索建立由地方政府引导、学校主体、农户联动、科研机构协助的政校农科共同体,集成各方优质信息资源和技术、经验等要素,以乡村振兴项目为载体,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共同体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教研究、科技服务、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型产业人才,聚力推进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农村电商发展、农民共同富裕。如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共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院”,聚焦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培训、建设、人才培养等任务,携手服务西北地区乡村全面振兴。2021 年4 月,在陕西秦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地方农业局的合作支持下,该学院组织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赴咸阳市长武县,参与实施小麦条锈病防治项目。学生利用专业技能出色完成了无人机植保社会服务项目,检验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加强了学院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3 有效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着力增强乡村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数字化公共服务在乡村的普及,解决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职业院校要有效利用专业信息技术资源,指导帮助乡村搭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产品流通、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预警、便民缴费、农业技术、普惠金融、就业医疗社保、公共文化等服务信息,并积极开展平台应用培训,让农民群众熟练掌握平台使用技能,使服务平台成为农民的好帮手,真正让农民群众可以及时、便捷、高效地享受个性化互动服务,让农民、涉农企业体会到“互联网+”职业教育带来的实惠和便利,助推地方乡村管理服务能力提升。
3.4 加快推进校地农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职业院校可探索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合作建设一批融科研、技术、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一方面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信息服务方面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科研项目开展试验打开通道,促进农业生产和管理更加科学、智能、高效,实现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区域职教特色服务乡村振兴新名片。如杨凌建立农业农村职业教育产业园,有效利用当地的区位、学科、园区产业、职业培训特色优势,引企入教、产教融合,构建服务陕西乃至全国乡村职业教育的一流实践教学基地,以培训新时代职业农民为抓手,不断提升职业农民实践能力,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发展。
3.5 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专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完善“互联网+”产业对接服务
职业院校要深入了解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满足乡村产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整合专业优势,做好、做活、做实职教文章,深化校地、产教融合机制,提升职业农民应用信息技术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助力乡村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互联网+”产业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中国梦。如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利用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优势,与安康市汉滨区政府共建旅游业产学研基地,实施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人才智力帮扶、信息帮扶、文化帮扶、产业帮扶、民生帮扶、志愿服务帮扶行动,推进汉滨区旅游业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建设,助推乡村农副产品电商营销,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水平,助力汉滨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