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博物馆藏粉彩人物故事图瓷板四条屏考
2022-07-27许哲
许 哲
(青岛市博物馆,山东 青岛 266061)
瓷板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被用来作为墓志的载体。明代初年,景德镇开始烧制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用瓷砖,为后来的瓷板画奠定了工艺基础。清代中期,瓷板画作为一种独立的陶瓷绘画流行开来。清末民国时期,瓷板画将陶瓷艺术与绘画技法相融合,集才情、思想与艺术于一体,深受各阶层喜爱。
青岛市博物馆藏有一组粉彩人物故事图瓷板画,为四条屏,工写结合,绘制精细,颇见功力。这组瓷板四条屏于1978年11月经青岛市财政局拨交入藏,后定为三级文物。本文将从这组瓷板四条屏的内容、绘法、用印等方面入手,结合相关史料、实物,对绘者和创作年代等问题进行考证。
一、粉彩人物故事图瓷板四条屏概述
四条屏均长19厘米,宽5.5厘米,胎质细密坚致,釉面莹润,保存完好。四条屏上分别以粉彩绘“严子陵爱渔”“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李白爱酒”等四幅取材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典故的图画,画面以简单的衬景结合细致入微的人物表情、动作,将文人逸士归隐田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悠远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一 青岛市博物馆藏粉彩人物故事图瓷板四条屏
2.“陶渊明爱菊”瓷板 画面左侧绘一株古松,枝干虬劲挺拔,松叶团簇,郁郁葱葱。陶渊明身着长袍扶倚树干,手捋长须,低头观赏篱笆下盛开的菊花。右下角绘朱文印“王琦”(图一,2)。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弃官归隐田园后,以赋诗躬耕为乐。陶渊明爱菊之高洁,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等咏菊名句。后人赞赏陶渊明高洁的品格,故常以陶渊明爱菊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
3.“王羲之爱鹅”瓷板 画面右侧绘杨柳低垂,王羲之双手背于身后,驻足树下,俯观两只引颈长鸣的白鹅,左下角绘白文印“巅客”(图一,3)。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期书法家,人称“书圣”。《晋书·王羲之传》载:“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后世之人由此附会出许多王羲之根据鹅的姿态悟彻书法的传说,如南宋陈师道《后山谈丛》中记载:“苏、黄两公皆喜书,皆不能悬手。逸少非好鹅,效其腕颈尔。”后来“王羲之爱鹅”成为表现文人雅士迥然出尘的艺术创作题材。
4.“李白爱酒”瓷板 画面绘李白于松前对月豪饮,与诗酒为伴,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意境,左下角绘朱白文印“绕石斋”(图一,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爱酒世人皆知,有“酒仙”“诗仙”之名,留下了《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月下独酌》等千古名篇,杜甫赞其“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太白醉酒”也被历代艺术家演绎于作品之中。
四件瓷板画笔触细腻,画工精湛,所绘人物面部以明暗表现立体感,准确捕捉人物神态,将严子陵满载而归的喜悦、陶渊明归隐后的怡然自得、王羲之观鹅的若有所思、李白醉酒后的微醺表现得十分到位,生动传神,衣衫的表现则师法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兼工带写,线条简练流畅,比例协调,设色淡雅,渲染富有层次、过渡自然。构图上虚下实,人物上方大量留白,其间点缀明月或秋雁,令其虚而不空。
二、粉彩人物故事图瓷板四条屏考
1.绘者与用印
四条屏瓷板画上分别绘有“碧珍”朱文方印(图二,1)、“王琦”朱文方印(图二,5)、“巅客”白文方印(图二,9)、“绕石斋”朱白文方印(图二,11),其中“王琦”正是绘者之名。王琦(1884—1937),号碧珍,别署匋迷、西昌王琦、匋迷道人等。王琦祖籍安徽,出生于江西新建县(今江西南昌新建区),1900年赴景德镇谋生,1928年,倡导成立瓷绘艺术团体“月圆会”,为“珠山八友”之首,尤擅瓷绘人物,独具个性。
王琦传世瓷绘作品不少,常见印款有“王琦”“碧珍”“西昌王琦”“匋斋”“王琦之印”等,以“王琦”“碧珍”最为常见。如《珠山八友精品集·人物卷》收录的王琦作品中,纸本《常采仙芝济世人》及粉彩“醉酒图”瓷板、粉彩“蒲觞涤氛”瓷板上分别绘“碧珍”朱文、白文方印(图二,2、3、4),粉彩“蒲觞涤氛”瓷板上同时绘“王琦”朱文方印(图二,6),粉彩“达摩祖师像”瓷板则绘“王琦”白文方印(图二,7)。以上列举,印文写法虽不尽相同,但仍可见个人风格融入其中,有共通之处,如“王琦”朱文印字同为篆体,“琦”字取偏旁移位法,将“王”旁写于“奇”下。
目前发现绘“巅客”印的王琦瓷绘作品较少,仅有2件,本文所介绍的“王羲之爱鹅”瓷板外,另外一件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粉彩“除邪降福”瓷板,绘朱白文“巅客”方印(图二,10)。该瓷板上还同时绘有“王琦”朱文方印(图二,8),由此可以确定,绘“巅客”印的“王羲之爱鹅”瓷板为王琦所绘。“绕石斋”印文暂未在以往著录中见到,但根据四块瓷板形制、绘画风格相同的情况分析,应出自同一人手笔,为王琦同期所作。可知“绕石斋”应为王琦印款之一,或为其斋名。
图二 王琦作品用印
2.王琦瓷绘艺术风格的演变与瓷板四条屏年代判定
王琦的瓷绘艺术始于墨彩瓷板人物肖像,师从邓碧珊。其作品风格写实,所绘人物面部立体饱满,可与当时的摄影效果相媲美。
王琦开始粉彩创作的时间不晚于1912年,早期粉彩人物瓷绘中可见清末海派名家钱慧安绘画的影子,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西洋画风于一体,取二者之长。王琦在处理人物立体感上借鉴西画着色法,所绘人物面、手部明暗关系得当、丰满立体,形象逼真。这一时期王琦瓷绘布局简单,衬景较少,背景多为留白,突出人物主体。所绘人物清秀,刻画细腻,较为写实,衣纹线条富有弹性。这一阶段作品多不题字落款,仅绘印章。
1916 年后,王琦开始学习“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绘画风格,从重写“形”转为重写“意”。然其风格并不是突然转变,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风格的作品多为1925年后所作,尤其在1928年成立“月圆会”之后,王琦瓷绘艺术进入成熟期。此时期作品人物面部仍延续西画画法,但用笔更为老辣,衣纹多中锋下笔,多用枯柴描,线条硬折虬结,疏松而有力度,承袭黄慎“以书入画”的特点。另外,其成熟期作品多附有长篇草书题跋,与黄慎如出一辙,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文人气息浓厚。如其作于丁卯年(1927)的粉彩“羲之爱鹅”瓷板(图三,1),作于戊辰年(1928)的粉彩“李白醉酒”瓷板(图三,2),作于壬申年(1932)的粉彩“阙下归来觅钓舟”瓷板(图三,3)等。
图三 王琦瓷绘艺术成熟期作品
观青岛市博物馆所藏粉彩瓷板四条屏,人物均较为写实,绘法细腻,设色饱满,渲染层次丰富,面部采用西画画法,与王琦晚期作品写意老辣风格明显有异,又较早期临写钱慧安作品阶段用笔成熟,特别是在线条的表达上,不似早期游丝、铁线描,趋于枯柴,且无题跋,仅有印款。鉴于以上几点,青岛市博物馆所藏这套瓷板四条屏的创作年代定为1916年至1925年之间较为妥当,属于王琦画风由学钱慧安向学黄慎转变时期的作品。
小 结
青岛市博物馆所藏粉彩瓷板四条屏为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首王琦的作品,人物绘画细腻,颇见功力,取材于古代文人雅士典故,寓意美好,代表了民国时期瓷绘艺术的风格特点。根据王琦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可考证这套瓷板四条屏的创作时间在1916—1925年间。王琦传世作品数量较多,但大多为1928年后所作,青岛市博物馆所藏这套瓷板四条屏为其粉彩创作较早期作品,绘画风格由学钱慧安向学黄慎过渡,较为少见,颇为难得,尤其“李白爱酒”瓷板上的“绕石斋”印文不见于以往著录,为研究王琦瓷绘艺术、用印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1]章用秀.鉴藏瓷板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2]皇甫谧.高士传:严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25.
[3]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M]//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90—191.
[4]房玄龄.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98—2101.
[5]陈师道.王羲之大器晚成[M]//陈师道,朱彧.后山谈丛·萍州可谈.李伟国,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7:30.
[6]耿宝昌.珠山八友精品集:人物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
[7]朱军.王琦早期作品考辨[J].收藏家,2003(7):37—38.
[8]黄乃海.珠山八友瓷画大系: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