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真” 在走基层中讲好行业故事
2022-07-27时晓冉
□ 时晓冉
(作者系《中国信息报》新媒体部记者)
“新春走基层”是新闻战线的响亮品牌,是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发掘精彩故事、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生动实践,也是当代青年记者相互交流学习的舞台。我多年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先后三次在中宣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受表彰。本文结合三篇获奖代表作品,以及我在基层一线的采访经历感悟,浅谈作为一名行业报记者,如何摸准“真情况”、下足“真功夫”、锤炼“真本领”,在“新春走基层”中把行业故事讲好、讲活。
一、摸准“真情况” 深入基层挖掘新闻富矿
践行“四力”,首先要增强脚力、调动眼力。新闻的“富矿”在基层,在田间地头。只有将笔端镜头对准基层一线,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丰富素材,发现新颖选题,才能摸准“真情况”,创作出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2019年春节前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全国百万普查员在各地深入大街小巷开展这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目之所及都有经济普查海报和普查公告。如何抓住“四经普”宣传的特色,写出角度新颖的报道呢?
我跟随国家统计局“四经普”新闻媒体基层行走进重庆,通过实地调研、跟随普查员入户登记调查、与经普办工作人员座谈等方式,敏锐抓住重庆经普宣传亮点。重庆轨道交通的车身、车门、地板、车顶、座椅遍布经济普查元素,精简易记的宣传语句和凸显重庆城市特色的图案遍布车厢——原来,这是重庆市统计局在宣传上的一次创新之举,开辟“经普专列”,利用重庆“网红”标志之一的轨道交通为经济普查宣传助力。除了坐上专列零距离感受特色外,我还采访了此次“经普专列”宣传方案设计总监,从设计方案到展现形式,全方位解读“经普专列”背后的故事。
□ 图为新媒体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品《扮靓“四经普”“流动名片”——记者走进重庆“经普专列”》一文在《中国信息报》头版头条刊发,展现了“网红”重庆轻轨不仅成了这座“8D”魔幻城市的旅游名片,还在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代言,喜闻乐见,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二、下足“真功夫” 扎根行业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性是行业报记者的立身之本。这里的“专业”,不仅指需要具备专业的新闻业务和素养,同时也要具备所在行业的专业报道和分析能力。行业报根植于国民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各行各业,行业报记者只有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劲头,不断学习钻研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下足“真功夫”,精耕细作,才能获得立身之本和发展优势,做出专业又通俗易懂的策划、解读和报道。
比如,提到“统计”二字,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枯燥乏味的数字、高深冗长的报表和让人发晕的数学模型……其实不然,统计和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皆统计。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加大统计公开透明力度,发布类型更多的统计数据,让很多经济领域术语逐渐被普通市民熟悉。而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其中被提到最多的指标之一。
那么CPI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何将抽象的数据更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我在2021年春节期间,策划并制作了融媒体作品《春节采价不打烊!跟拍CPI采价员超市行》,将视角对准了CPI数据统计重要的第一步:采价,于大年初四跟踪采访了从业13年的采价员边丽英。
“只问不买”的采价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采集价格、输入数字等重复性的工作看似简单,里面学问却很深。从规格代码、规格名称,到计量单位、备注信息,采价员丝毫都不能马虎。为了让报道更专业,解读经得起推敲,我还专门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相关工作人员。真实还原采价员的采价现场,对公众了解CPI、正确使用相关的价格指数判断经济形势,有着重要意义。
扫码阅读《扮靓四经普“流动名片”——记者走进重庆“经普专列”》
扫码阅读《春节采价不打烊!跟拍CPI采价员超市行》
扫码阅读《“大年初一,冬奥志愿服务我上岗!”》
此外,行业报记者还应在垂直领域下功夫,具备持续性策划和报道的长远眼光。比如边丽英,早在2015年,就曾出现在我制作的新闻短片《平凡采价员边丽英》中,没想到时隔多年,她还坚守在采价岗位——毕竟她早已退休,应聘采价员这个面向社会招聘的岗位,拿不算多的补助,全凭热心和责任心。从2008年成为海淀首批采价员,边丽英已经采了十几年价,每个月都得采集上千笔数据。每个月逢5逢0是雷打不动的采价日,在固定时间、到固定采价点进行采价,以保证数据的同质可比。“定时、定点、定人”的原则,也意味着采价员即便遇到逢年过节,也必须风雨无阻,保证采价按时进行。记者多年跟踪采访,对某一个主题或典型人物持续关注,积累沉淀,深挖背后故事和所思所感也将更深一层,更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报道精品。
三、锤炼“真本领” 创新方式促进媒体融合
行业报记者应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提升专业素养,顺应全媒体趋势、增强全媒体意识、把握全媒体规律,锤炼“真本领”,做一名集“采、写、摄、录、编、策划”等多种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战士”,走出具有行业报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在写作《春节采价不打烊!跟拍CPI采价员超市行》时,我不但详细描写了采价员的采价现场,还特别展示了采集的数据是如何直报国家统计局的——每位采价员手机里都安装了“CPI手持数据采集系统”,而每台采价器均安装了GPS定位功能,能监督采价员是否在规定时间、规定的采价点采价。用耐心、责任心采集的一笔笔数据汇入国家的大数据库,才有了后续的录入、审核、汇总、计算等一系列工作,最终形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
此外,我在采访时全程跟拍,用近1G的拍摄素材剪辑成一个一分半钟的微视频,真实还原CPI采价员的采价现场。采用“无解说、大字幕、快节奏”的方式,符合短视频传播规律。春节假期刚过,《中国信息报》在头版刊发了文字稿,中国信息报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了相关的采价视频,文章和视频还被推荐到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综合频道首页,收获近30万阅读量。更多读者了解“CPI数据是怎么来的”,也引发了许多统计人的共鸣,一定程度上搭建了统计工作与社会各界紧密联系的桥梁,让统计工作者更被理解,让统计数据更有温度。
今年春节的热词无疑是“北京冬奥会”。我紧跟冬奥热点,跟踪采访报道统计青年冬奥志愿培训、上岗服务等情况,于除夕及大年初一赴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现场采访,拍摄、制作融媒体作品《“大年初一,冬奥志愿服务我上岗!”》,与文字报道《助力冬奥 志愿有我——统计青年冬奥城市志愿服务实地采访之培训小记》以及微信公众号图文报道《冬奥有我!今天,除夕,这群统计青年上岗了!》互为补充,展现了统计青年志愿者奉献北京冬奥的热情周到和爱岗敬业,收获良好反响。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多年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是一路走、一路感动的风景,也是一路学、一路收获的历程;不仅打磨了自身的新闻业务水平,也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了社会进步、时代变迁。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践行“四力”是不变的追求,只要摸准“真情况”、下足“真功夫”、锤炼“真本领”,行业媒体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