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青春担当文化使命 自我革命奋力奔跑
2022-07-27张坤
青春心向党,百年再启航。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望百年、展望复兴、寄望青年,这是一份在新起点新征程上推动共青团事业守正创新、推进中国青年运动蓬勃向前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作为中央重要传媒机构和团中央机关媒体,中国青年报社(以下简称中青报)在团中央书记处领导下,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加自觉扛起为党育人的政治责任,全力打造青少年思想引领阵地,更好为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创刊于1951年4月27日的《中国青年报》,由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报头,承载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年轻人的殷殷期待。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青报始终赓续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肩负面向青年一代传播党的声音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前所未有地重视青年工作,前所未有地重视传统媒体融合改革,作为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的中青报,一方面,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坚守团中央机关媒体定位,以“青年关注,关注青年”为内容导向,不断创新打造让年轻人“有感”的产品,持续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力。另一方面,在融合改革中锐意进取,立足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实际,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恪守党媒、团报立场,又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空间,确保将深化改革要求落到底、见实效。此外,在全面深入把握中央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好一系列重要宣传任务的同时,我们还深刻认识到中青报主业与共青团事业紧密相连,中青报既是全团宣传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服务大局、服务全团、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
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青报也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为党育人和融合改革的新时代青春答卷——经与团中央新媒体中心一体化深度融合,中青报全媒体用户已超3亿,阅读量破亿的各类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已成常态,被纳入中央媒体执行重要宣传任务“第一方阵”,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同时,在疫情防控与安全生产风险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青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党建业务高质量高效能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相比2014年,中青报整体运营收入增加了4倍多(在收入结构中,新媒体收入已于2020年超过传统报纸广告收入),报纸发行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新文化业态格局初步形成,可持续运营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中青报现已初步实现整体运营盈亏平衡,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青报将继续自我革命、守正创新,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与新时代同行,为青春喝彩,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推动媒体向纵深发展,加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步伐。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
2014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青报新一届领导班子紧抓改革机遇,开启了新时代传统媒体融合改革新篇章。从2014年打造中青报特色经济适用型“融媒小厨”,到2019年团内资源融入后升级“融媒云厨”;从“可视化”改革重塑全媒体精兵,到2022年“五四”之前中青报文化数字化新业态系列发布;从“强国一代有我在”的鲜明倡议,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作为传统大报的中青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懈奋斗,现已基本完成“互联网+”物理式的全媒体转型,正在加速迈入“互联网×”化学式融合质变新阶段,走在了媒体融合改革的前列。
(一)重塑媒体新定位,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9年,在中宣部指导下,按照团中央书记处决策部署,原团中央实业发展中心、原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并入中国青年报社,进一步整合、加强了团属新闻媒体阵地实力。新的中国青年报社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合自身使命任务,重塑了媒体纵深发展的新定位,暨打造上传下达的新时代治国理政信息新平台,打造内引外联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打造利国惠民的美好实用新服务。如今,中青报已基本构建起“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五大融合板块,正在形成“媒体+智库+团务+服务”的整体架构。
□ 4月28日,在中青报总部“青春元宇宙之家”举办的“青年文化大数据项目体系发布暨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建设启动活动”中,线上主持人、中青报年轻记者张诗童带领与会人员云游元宇宙基地。目前,中青报与国内相关顶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企业等机构,通过共建“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机制”或“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等方式开展合作,文化新业态格局初步建立。
(二)务求实效真融合,推动改革再出发
2018年底,中青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检验媒体真假融合的四把标尺》,在社会面产生较大反响。其中提出媒体是否真融合,至少有四把标尺可以检验衡量:第一把标尺,是不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第二把标尺,是不是真正“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第三把标尺,是不是真正实现“一支队伍,多个平台”,并正在转型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体?第四把标尺,是不是真正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是不是充分传承和发扬主流媒体内容、人才优势推出全媒体精品?现在,四把标尺成为中青报在媒体融合改革中保持定力、保持方向的重要导向。
(三)“融媒云厨”大情怀,融合质变下半场
中青报的全媒体融合转型,历经“报网互动”“报网融合”“24小时中青报在线”“24小时中青报随手看”等阶段一路发展而来。直至具有中青报特色“小而美”的经济适用型中央厨房“融媒小厨”应运而生,这是中青报全媒体内容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融合管理的一体化机制平台,是全媒体网报融合的流程再造,是全媒体精准的渠道连接,是全媒体移动优先的精品制作,是全媒体品牌拓展的服务创新。
2020年以来,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融媒小厨”全面升级为“融媒云厨”,从上达天听站高端、温暖人心创精品、下接地气年轻态等三个方面转危为机、守正创新,坚持运用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原则理念、“专业主导、三端融合”的工作方法,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终端,初步构建了全媒体价值链,从“互联网+”的物理式重构转型,向“互联网×”的化学式融合质变迈进,从全媒体价值链的重构再造,转向全媒体价值链的延展拓宽,从机制体制的初步改革向深层改革纵深发展。自转型伊始中青报就牢记:不是前面已经有亮光在等着我们,而是退后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得益于中青报持之以恒的自我革新精神,中青报“融媒云厨”得到了上级主管单位和行业的广泛认可,也让中青报人在全媒体报道能力上有了极大突破。
比如,2018年9月底,在全国媒体深度融合现场推进会上,中青报作为四家中央新闻单位代表之一交流发言。2019年6月,在全国总编辑(台长)培训班上再次分享交流。现在,中青报“融媒云厨”已成为全国媒体深化融合改革典型案例之一,与中青报旗下的新闻短视频品牌“青蜂侠”,一同入选了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展。近期,“融媒云厨”智能化项目又全票选入中宣部的全国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比如,在“融媒云厨”机制下创制的《父亲留在了火神山》等6件作品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90后年轻记者采写的报道《“探界者”钟扬》,被收入新版普通高中统编教材。
比如,主题团课《青年大学习》全年总点击量近10亿,参与人数超7.5亿、新闻短视频栏目《青蜂侠》年度总播放量71.424亿、官微视频号单条作品最高播放量达5亿、沉浸式体验新闻《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全网传播量超2亿、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总传播量超8.4亿、微电影《我要的人生》总传播量超1亿。
比如,从2018年“五四”在“复兴号”列车上为00后举行成人礼、发布MV《强国一代有我在》,到2019年“五四”推出百年文化大篷车,再到2021年“五四”开启时光之镜沉浸体验活动,中青报以“强国”概念为主线创制了一系列青年态融媒产品。
(四)聚焦可视化改革,重塑全媒体精兵
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中青报作为服务青年成长的主流媒体也需要具有相同的精气神。2022年起,中青报在融合改革的赛道上再次出发,鲜明提出“没有‘可视化’,就没有报人的明天”,提出了“耕于青年、植于服务、博以文化、约以精品”的改革方向。随即,在全社范围内开启了一场“可视化”改革,以全员下厨、修炼十八般武艺的坚定决心,奏响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乐章。
中青报的“可视化”重塑,不简单等同于“视频化”,具体聚焦以下10个方面重塑:让文字“站”起来说话画像;让镜像“活”起来表图解意;让视频“青”起来激活一线;让播报“特”起来虚演实剧;让过程“立”起来美好丰满;让数据“深”起来广挖细掘;让场景“用”起来团团圆圆;让治理“优”起来智慧聚合;让内容“运”起来有绩有效;让融合“全”起来九九归一,力争一体化实现“四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高质量融合,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力再向前推进一步,将中青报特色“融媒云厨”的体制机制改革再向前推进一步,实现全媒体事业新发展。
随着融合改革的又一次升级,可视化重塑战略让融媒精品在今年五四前呈现“井喷式”增长。
比如,5月3日,中青报联合河南卫视推出“青春万岁”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用近似于音乐剧、舞台剧的形式,向青春致敬,向理想和信念致敬,节目中,各行各业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年轻人,勾勒出中国青年的面貌。截至5月5日,仅抖音平台的直播播放量就达到4865.5万,登上热榜榜首,微博话题#奋斗青春100年#阅读量7.3亿。
比如,建团百年短片《奋斗者 正青春》邀请国家一级演员王劲松担当“青春叩问人”,拍摄现场布置成一个巨大时钟,演讲者台词鼓舞人心,以情动人,真实拍摄多位青年的画面,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截至5月5日,作品全网播放量超4000万次,超过20家媒体号联合发布。
与此同时,在上级有关单位关心指导下,中青报以《用“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新媒体时代十八般武艺的修炼之路》为题,牵头创意、策划、制作了一档10集主题网络课程,面向奋战在新闻报道一线的采编人员,立体化、全景式讲述了中青报一段时间以来的可视化实践探索。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效能推进内外治理的一体化融合
中青报的融合改革发展是深化共青团中央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传播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中青报不断从完善体制机制中寻找答案,努力以高标准推进党建业务的一体化深度融合,以高效能推进内外治理的一体化深度融合,以高质量推进精品导向的一体化深度融合。
□ 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是在团中央指导下,中青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心打造的文化产品。本片遴选《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的若干头条,以梁军、邓稼先、袁隆平、张海迪等头条人物为依托,展现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旨在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本片得到中央网信办全网推荐,超1200家平台关注和报道,总阅读量达8.4亿次。此外,本片荣获国家广电总局2019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优秀节目、中国记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合报道十大创新案例(中央媒体)”等多个奖项。
(一)强化内容统筹,探索建立可视化重塑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内容统筹协调、统一把关、统一管理,落实开门办报、开门办网、服务全团改革目标,中青报聚焦“全面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运营绩效”,出台了《关于可视化重塑全媒体协调机制的意见》,该机制主要包括1个体系(含6个子系统)+3个机制,一是整体绩效调控体系,为可视化改革有序推进提供绩效评价。二是可持续技术中台支持机制,为改革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全媒体协调机制,为可视化改革平稳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汇聚共青团机制,为可视化改革提供重要内容来源。
(二)授权开展工作,有序运行可视化改革三维机制
今年以来,中青报在内容严格三审制的基础上,又创新出台三维协同机制。该机制是在报社党委领导下,编委会、经管会以及全媒体协调机制具体指导下的内部协调制度,由制播组、运维组、品控组组成,负责对重大选题、内容产品、文化新业态等项目进行研判、评估、考核,为报社绩效导向、利益分配提供科学合理的重要参考。
(三)树立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四项工程”
中青报不断推进全媒体价值链的延伸拓展,在内容生产、分发传播、整合运营、融合管理的基础上,提升建设舆情智库、绩效评估、智能化、体制机制等四项工程,舆情智库是基础引擎工程,绩效评估建设是人本导向工程,智能化是动能支撑工程,体制机制是发展保障工程。“四项工程”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转化,以“系统观”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四)拓宽成长通道,重点培养“五类融媒人才”
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中青报正在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人才梯队,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为中青报全媒体人才规划长远布局。目前,中青报正在全面加强人事管理和动态绩效考核制度深层改革,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2020年中下旬,中青报制定了《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开拓人力资源成长通道,打破编制、级别、身份限制,重点聚焦培养扶持“优秀融媒专家型人才、优秀融媒经理人、优秀融媒制片人、优秀融媒创意创新人才、优秀融媒技术人才”等五类融媒人才。人才入库后通过专项考核进行选聘动态调整,极大调动了优秀全媒体人才积极性。还通过打造青年公寓小茶吧、优化后勤服务、提高伙食质量等方式,真正把事业留人、平台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有机结合并落到实处,用人才杠杆撬动融合改革活力。
(五)加强协同创新,真正实现“一支队伍,多个平台”
按照“分工不分家,分岗不分编,分算不分考,分量不分质”“专业主导,三端融合”的原则,一方面,由中青网、中青在线相关采编力量共同组建端网运营室,按照报社全媒体协调机制,在值班社领导、值班编委领导下,由全媒体协调中心直接统筹,负责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和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首页首屏等重要板块的维护更新。另一方面,传统采编部门不再主要承担报纸的编辑出版工作,由重组的报纸总编室承担相应职责。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全媒体协调机制、全媒体值班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实现采编和技术力量共享融通,报网端微抖协同联动、一体发展,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
三、入驻青春元宇宙之家,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青报于建团100周年前夕暨《中国青年报》创刊71周年之际,以“链接未来 照亮青春”为主题举办了“青年文化大数据项目体系发布暨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建设启动活动”。该项目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牵头指导下,由中青报会同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央视动漫集团、煜盛文化集团携手发起,是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框架下孕育而生的青年文化数字促进服务平台,旨在优化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渠道,充分激发效能,贯通思想的“视觉锤”和品牌的“产业锤”,将更好的“业态”与更美的“生态”充分融合,进一步构建中青报可视化文化新业态格局。
(一)发起青年文化大数据平台项目,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发起该项目既是中青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好新型主流媒体、用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文化新业态、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探索。该项目致力于朝着“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发展目标,在青年文化大数据体系构建、新技术与媒体发展、青年工作、文化海外传播等重要领域,用数字赋能青年文化高质量发展,构建青年文化大数据项目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
项目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发布青年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二是成立青年文化数字研究院。三是建设青年文化数字基地。四是打造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
(二)建设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文化表现形态
总部基地是青年文化大数据平台项目的四大内核之一,落户北京东城海运仓2号中青报总部“青春元宇宙之家”。发起方与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企业等顶尖机构,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入驻总部基地,根据领域特点和发展需要,通过共建“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机制”或“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等方式开展合作,现已形成由“2个融合机制+24家协创实验室+5家内部协创实验室”组成的首批文化新业态布局。前期各实验室通过有计划地举办青年文化专题论坛、发布青年文化产业报告、搭建青年数字应用场景等方式,共享交流、优势互补、集约集成,长期探索形成可持续的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此外,为保障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可持续良性发展,中青报为此设立秘书处,承担内部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职能,发挥运转中枢作用。负责总体规划、建章立制,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共集”形成工作整体合力,为总部基地建设提供优质高效能服务。
□ 自2018年以来,团中央宣传部联合中青报打造“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推出12季共125期,总阅读量约72亿,参与人数累计约38亿,单期作品点击量最高约1.7亿,成为全网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名牌栏目。
(三)打造“产学媒研用”内容生态产业链,服务国家战略,创造青年文化消费新需求
紧跟产业文化趋势,“共享共创共赢、集成集约集合”创新创意、高新技术、资源成果,打造集“青年、文化、科教、数据、创新”五大要素于一体的“产学媒研用”内容生态产业链,助力青年投身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国际交流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创新移动端“小屏”与各类“大屏”交互运用方式,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促进新型文化消费发展,努力成为“可视化”内容制造者、供应者、传播者和营销者。
2021年9月以来,中青报进行了新文化业态初步探索,形成一些阶段性成果。
比如,启动“青·文创”品牌助力行动,探索可视化文化新业态,上线“温暖的BaoBao”全天候定时展播栏目,打造的温暖一平方、青小豹、豹小花等一系列文化IP深入人心。
比如,北京冬奥会前开展了“每一片雪花都温暖”文创征集活动,以《我的青春不后悔》等三首MV开篇,征集到无数“雪花”故事、“雪花”手绘、“雪花”代码,以媒体特有优势响应国家“三亿人上冰雪”号召,初步向青少年的区块链元宇宙数字化、智能化领域迈进。
比如,在北京前门书香世业文化街区打造“温暖的Bao Bao·青年书店”线下场景,综合推出集“媒体+书店+园区+文创+直播+……”等为一体的文化新业态,成为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比如,在今年5月19日第12个“中国旅游日”之际,中青报推出17个小时大型直播——“青春云游记”,这是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最新成果之一,也是青年文化大数据平台体系的一次重要探索。直播分为“地图悠游记”“一步千年梦”“中华文明之旅”“青春元宇宙”“且看山河”等10余个板块,体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穿插了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日”主场直播、“青耘中国”直播助农,以及“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这场大型直播以时间为轴,从5000年前的良渚出发一路穿越;以地图为面,从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浙江宁海出发开始万里遐征,通过回顾百年青运史、举办文化公开课、发布文化报告、展示多元沉浸式数字成果等方式,立体展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据初步统计,近300万人次通过多个平台观看这场直播。
四、继续自我革命,争做伟大事业生力军
在一些传统媒体放弃纸媒时,今天的中青报逆势而上,敢于剪断最后的脐带、捅破最后一层“纸”。在主力军转战新媒体主战场的格局下,改革全媒体融合中的报纸总编室,把每一天的报纸从形式到内容、从深度到精度都办出彩。中青报主办的《中国青年作家报》《青年参考》《青年时讯》等子报刊,在办好精品报过程中,与中国青年网正在实施有效的一体化融合试点探索,初见成效。
中国青年网成为中青报新闻主网,中青在线积极向新闻文化视频网站方向转型,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双方差异互补特色日趋明显,内容和品牌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和多个社交媒体矩阵终端集群,拥有直接移动用户1亿多。
以全国校园媒体(中青校媒)、创业社团(KAB创业教育办公室)、职业教育联席会等为基础的大学生成长平台,已覆盖线下几千所高校,有几十万名大学生校园通联队伍,与正在扩大建立的基层共青团等组织通联队伍一起,成为中青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服务大局、承办一系列重要中外青年外交和国际传播活动的有力渠道和平台。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客户端等自主平台作为中青报核心竞争力,其传播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上级有关部门继续在财政、组织力和系统资源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持。比如,在触达青年、影响青年方面,在与党中央对媒体融合改革要求方面,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中国青年故事方面,都需要再进一步,只有勇于革命、百尺竿头,才能走在时代前列、青年前列。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青春乐章激荡人心。面对新时代无比恢宏壮阔的历史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始终牢记、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的期望与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