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评《财务管理——实务与案例(第4 版)》
2022-07-26袁敏
书名:《财务管理:实务与案例(第4 版)》
作者:陈玉菁,赵洪进,顾晓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7319-8
出版时间:2019 年8 月
定价:52 元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企业经营管理的财务环境。因此,随着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深,在人才需求方面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养要求,这也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大数据理论知识,有较强的信息操作技术,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陈玉菁,赵洪进,顾晓安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9 年出版的《财务管理——实务与案例(第4 版)》一书,主要参考全国工程管理硕士教学大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融知识性、可读性的特点。该书对于新时期的财务管理课程教育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具有创新性,向社会输送更多满足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积极地面对社会发展市场,建立社会与高校间的沟通交流,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与技术的快速变化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产生影响,在培养时要加强财务管理教育模式的创新性,通过调整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引进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构建高效的财务管理课堂教育,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以数据信息为改革核心。应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而满足大数据时代的人才需求,这对于推动企业与单位建设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若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的话,很难满足企业或单位的现代化发展信息化建设。因此,高校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通过准确的分析当今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环境与运作环境,将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专业知识中,而是应该加强对社会发展的认知,使其具有长远的发展性。
高校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应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是通过对原有的课程结构作出调整,满足人才的大数据和信息化需求,二是通过将信息技术课程融入进课程教学体系中,来完成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完成了对学生的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的教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信息技术。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应综合性去分析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方面问题,通过对于当今人才发展的技能性需求的分析,及时的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可以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才技能培养,确保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可以满足大数据环境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建立考核机制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下的学生考核机制,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建立的考核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激励与批评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并通过考核结果总结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高效的财务管理需要加强专业技术的实际能力,因此要开展对学生的实践培训,通过对企业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测,判断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技能性需求,进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培训工作。学生掌握实践技术能力,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加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发展的利益最大化。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充分地意识到时代性与发展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此外,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意识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通过保障财务信息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可以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对比能力,提高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警觉性,以便可以根据未来市场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当学生进入到社会工作后,可以及时地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科学准确的财务管理,做出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