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探索
——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路径选择》

2022-07-26王莹,王婧菲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立德协同育人

书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路径选择》

作者:单春晓,延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2137-2

出版时间:2018 年8 月

定价:59 元

思政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高校育人工作也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时至今日,我国思政教育发展已取得优异成绩。但面对新形势下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的新变化,高校育人工作仍需不断创新,而课程思政理念正是我国思政育人格局再一次发展的体现。

由单春晓和延诺联合编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路径选择》一书,立足于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的新环境、新对象以及新内容,对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进行系统阐述。全书共五个章节。第一章对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以及指导思想进行论述,指出该机制构建符合思政教育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教育创新、教育实效性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角度出发,集中分析构建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第三章回答了构建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需遵循的原则;第四章将视角置于国外思政育人领域,旨在分析并提取国外经验,为国内思政教育长效机制构建提供启示;第五章详细列举了高校思政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提出了众多可行建议。本书内容全面,理论阐述清晰且逻辑关系紧密,提出的建议合理可行,对我国高校育人工作的长远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该书强调,高校要推动思政育人工作长效发展,就必须推动思政教育内部生态空间各要素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协同,实现稳中求创新,进而达成更好的育人效果。基于此观点,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两个重要要素,理应搭建起紧密融合的桥梁,从而不断催化出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进而进一步增强高校育人效果。该书指出,思政课是高校必修课程,以思政课程为平台进行育人工作;课程思政则是基于“大思政”格局下所探索出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型思政育人模式,其基本表现在于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其他学科教学平台进行育人工作。由此可见,二者虽然有着不同的具体路径和践行方式,但这两种育人渠道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思想,有着相同的育人目标并且处于一个相同的育人环境中,二者之间存在同向同行的可行性,这种可行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育人活动,二者同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手段,其根本育人思想始终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因此有着相同的思想内涵;二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强调意识教育,二者都旨在通过“内化与外化”的教学方式引导目标养成特定思想意识。基于上述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理念交互分析,笔者认为二者在高校环境下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具有充分的内外条件支撑,不存在理论壁垒,并且二者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将会进一步强化高校育人效果,使大学生不仅能够在思政课上接受成系统的专业思政理论知识,还可在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接触和感知育人元素,如此一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便形成了显性育人工作与隐性育人工作的结合,这无疑为高校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动力。

笔者基于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行业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创新研究》(2021JSJYDJ02003)研究成果认为,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且内容庞杂的大工程,要推动其教育创新发展就必须始终遵循特定原则,确保思政育人工作的方向性以及实效性。同样地,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也并非简单地“一加一”,如果协同理念模糊、未能把握住协同育人的关键,便会出现二者“生拉硬扯”的现象,导致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结合书中作者所提出的育人原则,笔者总结提出以下高校需把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

其一,坚持理论与具体实践相一致的原则。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重要价值认知不足,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偏差。基于上述问题,各高校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深层次结合本校育人方针和教学特色的基础上抛弃原本过于功利化的育人思维,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前提下实施各项育人举措。只有坚持育人理论的落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才能得到充分保障,为后续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

其二,始终坚持践行立德树人理念。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部加强高校育人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十八大提出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我国高校思想意识引领和政治意识培养工作的推进点明了方向。基于此,各高校应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并整合育人资源和力量,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并落实于思政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开创高校思政新格局。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下,思政学科的专业课程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以系统的思政理论课塑造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观念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如今在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时,高校也应当聚焦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意识到推动二者同向同行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从而兼顾思政课堂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改进和优化,发挥协同育人格局的立德树人效果。

其三,要正确认知和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的关系。高校需厘清显性育人工作与隐性育人工作的关系,将二者放置于同一重视水平,在优化思政课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深挖专业课程价值元素,同时也要避免因发展课程思政而忽视思政课建设。二是处理好思政教育主导性特征与其他学科教育多样性特征的关系。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时,既要把握思政育人元素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知识多样性来增强思政元素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结合书中观点并充分联系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笔者总结提出以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路径。

首先,从协同育人的内容维度上看,高校需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内容的齐头并进,推动思政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融入进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高校需在保障原本学科专业性和知识性的基础上,使学科教学的内容设计与思政育人元素相互融合。简言之,高校需将思政育人元素穿插和嵌入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中,从而兼顾实现育才和育人效果,形成一种协同育人效应。例如,思政教师可将思政课程过程中所应用的育人内容进行总结和整理,然后发送给其他学科教学组进行整合,最后根据学科教学特色选择和应用思政育人元素。只有完善课程思政育人内容,强化其育人效果,才能充分、平衡地推动二者协同育人效果的提升。

其次,从协同育人的主体维度上看,高校应当对本校思政教师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育人力量的整合,在充分强调思政课与专业课育人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要求思政课的教师以及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共同集中力量办事,真正实现高校育人工作专业属性和思政属性的双重把握。具体措施如,各学校派出专业课代表与马克思学院的思政教师联手组建协同育人小组,就如何实施协同育人策略进行联合备课以及合作教研,以群策群力为基础实现经验互补,提升各自思政育人的质量。另外,院校还应当积极构建思政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合作与双向学习的环境,例如定期开设联合教研会议、联合备课活动、教学沙龙、教研竞赛等,以此推动二者之间的充分交流和密切联系,并通过上述渠道实现二者力量的充分结合,从而在课题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形成合力,为强化高校思政育人效果提供人才动力。

最后,从协同育人的管理维度上看,高校需推动教学管理创新,为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组织管理环境。对于高校来说,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需要从全方面、多角度出发为协同育人工作实施铺设道路,其中教学管理工作作为直接影响育人效果的关键环节,理应要顺应协同育人格局而进行创新发展。基于此,高校需构建出专项工作领导层全面负责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规划,集合教师队伍、教务部门、人事部门以及科研部门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于协同育人工作,具体例如由人事部门负责围绕思政育人工作创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考评指标体系等;由教研部门负责规划一系列协同育人相关教研工作,明晰教研经费以及教研奖励等方面内容。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强化高校育人效果的重要渠道之一。各高校需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从教育内容、教师队伍以及教学管理活动等方面出发采取创新举措,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实现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以及育人效果的升级。

猜你喜欢

立德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