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07-26李同昇杨东迪
晁 静,李同昇,2,王 昭,杨东迪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西北大学陕西省情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127;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4.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北京 100084)
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业经济保持动态发展的根本途径[1]。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设定为战略实施的总目标,并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农业创新采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环节,是衡量农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受到了政界及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最早可追溯至1957 年美国经济学家Griliches[3]对美国杂交玉米的采用研究,自此,学界对农业创新采用的研究迅速升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拓展至经济、社会、地理等多个领域,积累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亦不乏对领域内研究热点的探讨,如Doss[4]通过文献审查探讨了农业创新采用的限制、挑战及机遇;龙冬平等[5]在评述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进展和特点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趋势;朱萌等[6]综述了国内外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视角;曾杨梅等[7]重点归纳了农户创新采用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王克强等[8]基于文献梳理综述了传统农户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总体而言,已有农业创新采用综述多以归纳和描述性分析为主,缺乏对领域内知识演化历程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鉴于此,本研究构建知识图谱,试图揭示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总体特征、核心力量及合作网络,厘清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热点演进,以期为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稳健发展提供借鉴,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参考。
1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库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为检索源,以“adoption”或“adopt”搭配“agriculture”或“agricultural technology”为条件,以英语为文献语言,检索国外期刊刊载的农业创新采用研究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以“农业”或“农户”搭配“采用”或“采纳”或“选择”为检索条件,以核心期刊为文献类型,检索国内期刊刊载的农业创新采用研究文献。以2000—2020 年为检索范围,检索日期为2021 年1 月3 日。为确保分析客观准确,通过文献梳理剔除会议征稿、卷首语、书评及与主题不符的文献,进一步根据共引文献补充遗漏文献,最终得到外文文献1 932 篇、中文文献931 篇。在1 932 篇外文文献中,中国作者共发文114 篇,仅占外文文献总数的5.90%,因此,对外文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可有效反映国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基本特征。
科学知识图谱可以动态且清晰的可视化形式揭示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9],本研究分别基于SATI、Gephi 及CiteSpace 软件可视化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发展特征及结构关系。具体地:(1)采用SATI 软件统计文献数量、分析期刊分布、生成200×200 作者共现矩阵。(2)基于Gephi 软件,结合作者共现矩阵可视化作者合作网络,识别核心研究群体。(3)借助CiteSpace 软件可视化国家合作网络及机构共现网络,并挖掘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所得图谱内,节点大小反映频次高低,节点连线反映共现强度。
2 总体特征分析
2.1 年度刊文特征
2000—2020 年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年度发文特征如图1 所示,中文文献及外文文献的发文量均呈指数增长态势,年均发文量分别为44 篇和92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27%和11.85%,可见中文文献在增速上略胜一筹,但总体规模仍相对落后。
图1 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参考孙威等[10]的处理方法,基于自然断裂点法,按照各年份发文量,对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进行阶段划分如表1 所示。其中,国外相关研究经历了波动增长期(2000—2006 年)、稳步增长期(2007—2015 年)和快速增长期(2016—2020 年),各阶段发文量分别为286 篇、738 篇及908 篇,年均发文量分别为41 篇、82 篇及182 篇,年均增速分别为11.91%、7.69%及17.28%,各阶段年均发文量成倍增加;国内相关研究经历了起步探索期(2000—2008 年)、缓慢发展期(2009—2014 年)和稳健增长期(2015—2020 年),各阶段发文量分别为131 篇、255 篇及545 篇,年均发文量分别为15 篇、43 篇及91 篇,年均增速分别为7.62%、8.02%及15.19%。可见,农业创新采用研究受关注程度逐年增长,近年来研究规模更是大幅扩张,呈稳步增长态势。
表1 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2.2 期刊分布特征
2000— 2020 年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文献分别来源于204 个国内期刊和259 个国外期刊。国外刊文量位列前十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农业综合类期刊及农业经济与政策类期刊,刊文量占总量的30.97%,平均影响因子为2.5671)。其中,农业经济与政策类期刊的占比最大,包括Agricultural Economics、Food Polic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等,刊文量分别为114 篇、66 篇、59 篇及44 篇;农业综合类期刊包括Agricultural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等,刊文量分别为98 篇 和43 篇;Agricultural Systems及Food Policy的影响因子最高,分别为4.212 和4.189。国内相关研究刊文量位列前十的期刊以农业经济类、资源科学类、农业综合类及管理学类期刊为主,刊文量占总量的36.41%,平均影响因子为2.856。其中,农业经济类期刊占比较大,如《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刊文量分别为77篇、47篇及23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及《资源科学》等资源科学类期刊亦具有较多的刊文量,分别为28 篇和27 篇;《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因子最高(7.503),是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学术刊物。总体而言,农业创新采用研究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涉及农业科学、经济学、资源科学及管理科学等诸多方向,《中国农村经济》及Agricultural Systems分别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期刊。具体如图2 所示2)。
图2 国内外农业创新 采用研究刊文期刊分布
3 合作网络识别
3.1 国家合作网络
全球共有104 个国家于2000—2020 年间开展了农业创新采用研究,并形成了以美国、英国等国为核心的合作网络(见图3)。具体分析如下:
图3 2000—2020 年农业创新采用研究作者国家共现图谱
由发文量可知,农业创新采用研究力量集中分布于北美洲、欧洲、亚洲及非洲等地区。其中,美国以571 篇的发文量位列第一,占发文总量的29.55%;英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亦是研究的重要力量,共计发文589 篇,占发文总量的30.49%;印度、中国、肯尼亚及埃塞俄比亚等亚非国家亦具有较高的发文量,共计497 篇,占发文总量的25.72%。
由中心度可知,文献作者的国家共现图谱由74个节点、414 个连线组成,图谱密度为0.153,表明各国在农业创新采用领域达成了相对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美国与他国合作的频率最高,中心性为0.24,在图谱中起枢纽作用;德国(0.22)、澳大利亚(0.16)和英国(0.15)等国的中心度均高于0.1,亦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国的中心度为0.04,除美国以外,主要与英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及巴基斯坦、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综上,美国是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领先国亦是枢纽国,在理论及研究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英国、德国及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是研究热点国,亦是合作网络的关键节点;中国的发文量位居世界前十,但在跨国合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3.2 机构合作网络
3.2.1 国外机构
国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以瓦格宁根大学为代表,形成了互动明显的跨机构合作网络,见图4(a)。具体分析如下:
(1)从文献产出来看,国外有1 860 家机构在研究期间开展了农业创新采用研究,产出大于10篇的机构共77 家,发文1 418 篇,占发文总量的73.40%。其中,瓦格宁根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及密歇根州立大学产出最多,分别发文58、48及47 篇;国际食品政策研究中心、普渡大学、佛罗里达州大学、雷丁大学、西澳大学及康奈尔大学等机构亦具有较高的发文量,发文量分别均大于30 篇。
(2)由机构合作可知,国外机构共现图谱密度为0.012,节点共277 个,连线共447 条,中心度大于0.1 的节点共3 个,基本形成了以瓦格宁根大学(0.26)、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0.13)及普渡大学(0.10)为关键节点的合作网络,且网络内各组群间互动关系明显。总体来看,荷兰瓦格宁根大学作为全球著名的农学高校,是国外农业创新采用领域内的中坚力量,发文量及中心度均位列榜首;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及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亦是研究的重要力量。
3.2.2 国内机构
国内农业创新采用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建立成规模的合作体系,见图4(b)。具体分析如下:
图4 2000—2020 年农业创新采用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1)从文献产出来看,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共有601 家机构于2000—2020 年间开展了农业创新采用研究,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机构共14家,共计506 篇,占发文总量的54.35%。其中,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及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出最多。
(2)由机构合作可知,机构共现图谱密度为0.013,节点共96 个,连线共57 条,各机构中心度均低于0.1,典型的合作组群分别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及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为核心,但各组群规模较小,且组群间互动强度较低。其中,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核心的组群及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核心的组群最为显著,中心度分别为0.05 和0.04。总体来看,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农业高校是推动国内农业创新采用领域进步的核心力量,且研究院系多以经济管理学院为主。
3.3 作者合作网络
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作者范围较广,但研究集中度较低,多数学者的发文量仅为1~2 篇。国外相关研究共涉及5 441 位作者,发文不足3 篇的多达5 076 位,占外文文献作者总数的93.29%;发文10篇及以上的仅18 位,占外文文献作者总数的0.33%。其中,哥廷根大学的Qaim M 和国际昆虫生理生态中心的Kassie M 产出最多,分别发文21 篇和17 篇(见表2),是国外领域内的关键学者。
表2 2000—2020 年农业创新采用研究前10 位高产作者
国内相关研究涉及1 577 位作者,发文量大于10 篇的仅11 位,占中文文献作者总数的0.70%;发文量不足3 篇的共1 425 位,占中文文献作者总数的90.36%。其中,华中农业大学的张俊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陆迁及西北大学的李同昇为领域内高产作者,在国内农业创新采用领域颇具影响力。
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均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已形成多个作者群体,但各群体间合作强度较小(见图5)。具体分析如下:
图5 2000—2020 年农业创新采用文献作者合作网络
(1)国内外相关研究作者交流相对频繁,合著率较高,但合著文献数随合著人次的增加依次递减。外文文献中,两人及以上的合著文献共1 797 篇,合著率为93.01%,合著者最多达29 人,其中3 人合著最多,涉及517篇。中文文献中,合著文献共793篇,合著率为85.18%,合著者最多为12 人,其中2 人合著最多,共323 篇,占中文文献总数的34.69%。
(2)国外作者群规模大且存在小范围互动,形成了11 个4 人以上作者群,其中,以Kassie M、Qaim M 及Shiferaw B 等领域高产作者为核心的作者群最为强健,但作者群内各团队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如以Kassie M 及Shiferaw B 为核心的团队长期致力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SSA)农业创新的采用效应研究,重点关注创新采用对农户福利的影响;以Qaim M 为代表的团队以印度、巴基斯坦、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为重点,主要探讨农业生物技术和自然资源管理实践的采用程度及采用效应;以Wossen T 为代表的团队聚焦于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利亚两国的创新采用减贫效果。
(3)国内形成了9 个4 人以上作者群,典型的作者群分别以张俊飚、齐振宏、陆迁、霍学喜及李同昇等学者为核心,分别关注冀鲁皖鄂晋豫六省农户的创新采用意愿及影响机理、苏鄂水稻主产区不同属性稻农的创新采用行为、甘肃张掖和民勤地区传统农户的节水灌溉采用行为、苹果主产省的农户技术选择行为及影响效应以及陕甘宁传统农区农户创新采用行为的空间异质性及空间效应。
4 研究热点演进
关键词是文献核心思想的浓缩及提炼,分析关键词有助于挖掘领域的热点议题[11]。将样本文献导入CiteSpace,设置时间跨度为2000—2020 年,以1 年为时间切片,以关键词为节点类型,提取每个时区频数最高的前50 个关键词,采取Pathfinder 裁剪模式裁剪sliced networks 和the merged networks,绘制关键词时区图谱,探测高频词和突现词。
4.1 研究主题探测
高频词可反映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中心性大于0.1 的高频词影响力较强[12]91-97(见表3)。除检索词外,“farmer”“management”“impact”及“system”等词是外文文献中的高频词,“maize”“management”“productivity”及“determinant”等词的中心性相对突出,具有较强的影响;而“农户”“影响因素”“Logistics 模型”“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及”“社会网络”等词是中文文献中的高频词,其中“农户”“影响因素”及“节水灌溉技术”占据核心地位。结合图谱分析可知:
表3 2000—2020 年农业创新采用文献的高频词
表3(续)
国外研究的地域指向性明显,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聚焦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及印度、中国、伊朗等亚洲国家,重点关注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探讨保护性农业、土壤管理实践及作物改良品种等创新实践的采用情况。
国内研究立足于中国基本农情,针对传统农户、家庭农场等主体,重点关注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及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采用情况,研究区域对全国各省份均有涉及,但以湖北、甘肃、陕西及江苏等省居多,这与典型作者群的研究范围有关。
(3)国内外研究主题均可概括为创新采用的事前评估、决策行为以及事后评价三方面。其中,事前评估包括实证分析采用意愿及仿真模拟采用行为等主题,是评估采用概率、预测采用潜力的关键;决策行为研究围绕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是研究最成熟、成果最丰富的主题;事后评价以评价采用效应、评估创新适应性为重点,是领域内的新热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阅读,以下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热点开展深入的比较分析。
4.1.1 国外研究热点
国外研究长期关注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管理、精准农业、最佳管理实践、水土保持措施及气候智能型农业等农业创新采用情况,探讨的核心议题如下:
(1)创新采用的事前评估。此类研究聚焦于决策主体的选择偏好、采用意愿及行为意向,如Oyinbo 等[13]基于选择实验揭示了尼日利亚农户对农业创新的选择偏好;Khatri-Chhetri 等[14]基于参与式评估调查了决策主体对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的选择偏好和支付意愿;Lalani 等[15]和Faisal 等[16]借助计划行为理论框架解释了决策主体创新采用前的行为意向。此外,少数学者基于仿真模型预测了创新的采用潜力,如Quang 等[17]采用MP-MAS 方法模拟了土壤保持技术的扩散与采用;Bizimana 等[18]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模型评估了创新技术采用对家庭经济收益的潜在影响。
(2)创新采用的影响因素。此类研究基于微观分析发现,决策主体对单个创新的独立采用及对多种创新的组合采用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户主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务农经验、内在感知等)、家庭特征(家庭资产、家庭规模、社会资本、借贷情况等)、农场特征(农场规模、经营类型、农场位置、土地性质、土壤质量等)及外部因素(技术培训、推广服务、技术援助、信息来源、风险及不确定性等)。特别地,农用机械的采用还受到机械所有权、电气化及道路密度的影响[19];精准农业的采用还受到技术性能、可用性及兼容性的影响[20];Turinawe 等[21]和Bodnar 等[22]的研究指出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用还受到土壤压力、设备拥有量及地块坡度的影响;而气候智能型技术的采用还受到气候信息的影响[23]。
(3)创新采用的动态研究。诸多研究将创新采用视为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其中,一部分研究探讨了决策主体从认知创新到采用创新的持续时间,如Putra 等[24]借助久期分析模拟了沼气技术的扩散过程,表明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财政支持对沼气技术的采用速度具有显著影响;Manda 等[25]指出合作社成员对改良玉米的采用速度有显著影响;Dadi等[26]基于埃塞俄比亚中部高地25 年的面板数据识别了影响农户采用化肥及除草剂速度的时变因素和不变因素。另一部分研究重点关注创新采用过程的多阶段特征,如Lambrecht 等[27]将创新采用过程分为意识、试用及持续采用三阶段;Yigezu 等[28]将改良扁豆品种的采用过程划分为采用决策与采用强度两个阶段;Kpadonou 等[29]将技术采用过程划分为采用决策与采用程度两阶段。
(4)创新采用的事后评价。诸多研究借助内生转换回归、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测度了创新采用的多维影响,具体涉及农业生产力、作物产量、作物质量、生产成本、技术效率、粮食储藏、家庭收入、儿童营养、儿童教育及土壤质量等指标;部分研究基于集成视角探讨了多种创新组合采用对农户生计及农场福利的影响,并指出不同技术创新间存在互补效果,组合采用可强化影响效应,如Kassie 等[30]基于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多种创新的组合采用对玉米产量及生产成本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Marenya 等[31]通过对不同创新组合采用增产增收效应的考察发现集成采用对玉米产量和净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外,Griffin 等[32]通过马尔可夫转移矩阵估算了不同创新组合转换的概率,预测了采用的可持续性。
4.1.2 国内研究热点
国内文献多围绕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农用机械、测土配方施肥等创新的采用行为展开,内容和方法与国外相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包括:
(1)决策主体的需求意愿。在创新需求方面,国内文献主要就农户的创新需求优先序展开讨论,并从农户特征、交易成本、信息渠道、劳动力转移、社会资本、地理环境、健康状况、种植目标及技术推广等方面解释影响创新需求和需求优先序的主要因素。在采用意愿方面,主要从资源禀赋、风险偏好、技术认知、社会网络、地理特征、兼业情况、信息资本、技术特征、土地流转、市场收益、政府激励及组织化程度等方面解释决策主体采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
(2)创新采用的影响因素。此类研究着重强调了社会网络在创新采用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考虑到了老龄化、劳动力转移、兼业程度、技术环境、土地流转、土地细碎化、健康状况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对不同属性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如杨志海[33]研究发现社会网络显著作用于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用行为;乔丹等[34]指出社会网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除共性因素外,李卫等[35]还指出保护性耕作的采用受到作业机械便利性及作业效果的影响;韩青等[36]及廖西元等[37]的研究表明节水灌溉的采用受到水资源稀缺程度、农用水价及灌溉收费机制的影响;王艳等[38]和廖西元等[39]的研究发现农用机械的采用还受到机械服务收费标准及用工价格的影响。
(3)创新采用的效应评估。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仍在少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创新采用对农户收入、作物产量、生产成本及技术效率的影响,较少涉及不同创新组合采用的影响效应评估,如胡伦等[40]指出节水灌溉的采用显著降低了农户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脆弱性;冯晓龙等[41]指出覆膜、铺秸秆、增加灌溉等气候适应性措施的采用可增加农业产出、降低产出风险;黄炎忠等[42]指出绿色防控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本增收效应;李想[43]研究发现多种创新的组合采用对农户技术效率有显著的集成效应。
4.2 热点演进分析
突现词是指短期内突然出现或频数骤增的关键词,有助于探测研究主题的阶段性变化[12]91-97。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中、外文文献分别测算出10 个和25 个突现词(见表4)。具体分析如下:
表4 2000—2020 年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突现词
(1)由突现强度可知,外文文献存在8 个强度大于5 的突现词,其中“biotechnology”的持续时间最长,突现时段为2003—2014 年,表明生物技术是该时期国外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中文文献突现词中,除检索词外,仅有“Logistic 模型”的突现强度大于5,表明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突破创新,2010—2015 年间Logistic 模型是主要的方法手段。
(2)对不同阶段的突现词分析可知,国外研究在波动增长期、稳步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的突现词数量分别为21 个、4 个和0 个,新增关键词数量也有明显下降,表明相关研究日臻成熟,近年来深入空间相对有限;而国内研究在起步探索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和稳健增长阶段的突现词数量基本持平,分别为4 个、3 个和3 个,但关键词数量有大幅增长,表明国内相关研究视角逐步拓展并不断深化,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在此基础上,根据时区图谱及突现词特征,以下结合文献阅读,进一步梳理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热点演进。国外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纵深化、研究方法创新化、研究对象集成化的发展态势,创新采用的事后评价与集成研究是当下的热点议题(见图6)。具体的阶段性特征为:(1)在波动增长期,多元视角已然形成,研究内容涉及创新采用的事前评估、决策行为及事后评价,但最为盛行的是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包括水土保持措施、保护性耕作及生物技术;主要方法为Logit模型及Probit 模型;除农户特征、家庭特征及农场特征外,政府投资、市场因素、风险及不确定性对采用的影响是考量的重点;土壤质量、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力是影响效应评估的主要指标。(2)稳步增长期,研究视角逐步深入,事后评价的研究热度持续攀升,粮食安全和技术效率被纳入到了事后评价考量的范畴,但创新采用的增收效应仍是讨论的重点。此外,棉花、小麦等作物及节水灌溉、害虫综合治理等技术创新引起了广泛重视,社会资本、技术培训及推广服务对农户采用行为的影响亦成为关注重点。(3)快速增长期,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具有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潜力的气候智能型农业及可持续集约化技术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以此类技术创新为对象深化了不同视角的创新采用研究,研究重心逐步转向采用过程的动态分析、多种创新的组合采用及创新采用的事后评价等,试图通过面板数据的应用、传统模型的优化、创新模型的构建以及多种方法的集成,剖析更深层次、更复杂的创新采用问题。
图6 农业创新采用外文文献研究热点演进的时区分布
国内研究的多元化发展迹象明显,研究视角由单一转向多元,研究方法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研究对象由传统农户转向多元主体(见图7)。具体的阶段性特征如下:(1)起步探索阶段,研究视角相对单一,主要探讨传统农户的创新需求及创新选择问题。研究对象以水稻相关的传统改良技术为主,研究方法以定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主,少数研究如韩青等[36]基于Logit 模型分析了传统农户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2)缓慢发展阶段,研究视角逐步拓展,需求意愿、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是重点内容,节水灌溉、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及害虫综合治理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是关注的主要对象;研究方法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Probit 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Logistic 模型得到广泛应用;资源禀赋、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受关注程度大幅提升,且研究热度延续至今。(3)稳健增长阶段,多元视角初具雏形,创新采用的事后评价成为新的增长点,但采纳意愿、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仍是学者们关注的核心议题。有所突破的是,社会网络、技术认知、交易成本、风险偏好及政府补贴等因素对创新采用的影响逐渐获得重点关注;创新对象拓展至绿色防控技术、水土保持、生态耕种及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节水灌溉的研究热度显著提升;创新采用的演化博弈和异质性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此外,随着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多元化,以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采用的重要主体,其采用行为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但研究成果仍在少数,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
图7 农业创新采用中文文献研究热点演进的时区分布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第一,从文献特征来看,国内外农业创新采用研究方兴未艾,中、外文文献的年度产出数量均呈指数增长态势,其中中文文献产出增长速度较快,但规模稍逊,有待进一步扩张;刊文期刊的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中国农村经济》和Agricultural Economics分别是国内外的代表性刊物。
第二,从研究力量来看,美国是农业创新采用领域的领先国;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是领域内有突出贡献的国外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是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机构;哥廷根大学的Qaim M 及华中农业大学的张俊飚分别是领域内的高产作者。
第三,从合作网络来看,农业创新采用研究的跨国合作密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国外机构合作相对紧密,各组群间互动关系明显,国内成规模的机构合作体系尚未形成,各组群间互动强度较低;国外作者群规模大且跨组群合作明显,国内作者群规模小且独立性强。
第四,从研究热点来看,事前评估、决策行为及事后评价是领域内的核心主题,国外研究日臻成熟但深入空间有限,而国内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但仍需突破创新。
5.2 讨论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创新采用问题展开了诸多有益探讨,成果丰硕且值得借鉴,比较来看,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与积淀,已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国内研究囿于起步较晚,整体滞后于国外,研究深度及广度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1)在研究方法上,国外研究注重多学科方法的创新集成,已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拓展了多智能体系统、蒙特卡罗法、多项内生转换回归等方法;国内研究多基于对国外理论方法的引介,较少涉及方法创新,尚停留在Logistic 模型、Probit 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及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上。(2)在研究内容上,国外研究已在农业创新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积累深厚,目前更偏向于创新采用的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研究,尤其注重效应评价、预测模拟及动态过程等问题的探讨;国内的研究重心仍集中在以影响因素分析为主的采用意愿及采用行为上,事后评价相关议题初获关注。(3)在研究视角上,国外研究注重静态视角下的采用决策、动态视角下的采用过程及集成视角下的采用行为研究;国内研究尚处于视角的拓展阶段,静态分析占据多数,动态研究相对缺乏,集成研究稍显薄弱,分析视角有待深入。(4)在发展趋势上,国外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纵深化、研究方法创新化、研究对象集成化的发展态势,集成研究和事后评价是当下热点;国内研究呈现出视角拓展化、方法多样化、对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事后评价研究有待重点关注。因此,有必要结合中国基本农情及实际需要,借鉴国外创新理念与方法,推进农业创新采用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共进步。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拓宽合作范围,加强交叉合作。可通过跨学科、跨地域、跨机构的交叉合作,突破业缘、地缘、师缘界限,畅通不同组群间的合作渠道,通过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扩大协作规模,丰富研究成果,增强学科综合性。积极参与国外学术研讨,扩大与国际前沿的对话空间,探索与国外相关核心机构的深度合作,进而提高国际影响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第二,创新数据方法,探索集成路径。可通过多来源、多时点、多类型的数据获取途径,探索宏微观数据的结合以及面板数据的应用,克服问卷数据的主观性,弥补截面数据的固有局限,实现数据集成并延长研究时效。通过汲取经济学、行为科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思想,借鉴国外有关模型方法,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集成,为更好地解决农业创新采用的深层次问题提供支撑。
第三,关注集成创新,丰富决策主体。可通过拓展创新对象由单一至集成,明确集成创新中不同创新组合采用的影响因素与潜在效应,为相关部门的创新技术集成推广提供依据;通过拓展决策主体由传统农户至多类型农业经营主体,比较研究传统农户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新需求及采用行为差异,为决策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创新推广方案提供参考。
第四,深挖前沿热点,拓展研究视角。可通过把握仿真模拟、动态过程及事后评价等前沿问题,强化基础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学科的全面综合发展。具体地,通过深化仿真模拟研究,在不确定条件下预估采用概率、预测潜在影响;通过深化采用动态研究,加强对创新采用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为相关改进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引;通过深化事后评价研究,评估创新采用的多维影响、评价采用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为后续农业创新的转型供给提供依据。
注释:
1)外文、中文期刊影响因子分别统计自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用报告(JCR)2020 和中国知网(CNKI)2020 版综合影响因子。
2)外文期刊名称依据国际标准进行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