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IT 专业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7-26刘清华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竞赛人才职业

刘清华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言

在经济转型新形势下, 社会各行各业急需综合素质高的拔尖人才, 由此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从国家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为高校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即“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 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否则一切高、精、尖的发明创造,一切高新技术产品,都将因无人动手应用而难以进行成果转化。 当新兴产业如钱塘江潮般涌起的时候, 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这为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奠定了基础。 IT 专业具有“高、精、尖、快”的特点[2-3],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 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品质和精湛技能的拔尖职业人, 必须进一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拟依托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培养IT 专业拔尖人才的实践经验, 探索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

1 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处于探索阶段,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离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

1.1 对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有待加强

部分高职院校在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没有真正树立“职业人才培养”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对优秀人才的迫切需求, 甚至有些院校的职业教育过于向就业教育倾斜。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学生道德品质、人文修养、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协调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则被逐渐淡化。

1.2 优秀拔尖人才的内涵和特征尚待明确

目前学界对高职优秀拔尖人才内涵和特征的阐述众说纷纭,还未能形成统一的定义。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认为高职优秀拔尖人才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经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 尤其是行业技术和管理服务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卓越[4]。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和内涵包含知识水平、 能力结构和个人素质的发展[5]。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利用词频分析工具得出,学者们较多使用创新、人才、知识、高尚、素质、贡献、专业等去界定创新拔尖人才的含义[6]。

1.3 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尚需完善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仍仅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更注重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7]。另外,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缺少体现前沿技术、交叉学科、创新方法论等内容的课程[8-9]。这些都不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1.4 优秀拔尖人才的评价机制尚需健全

高职院校现行的大部分拔尖人才选拔评价标准更有利于具有很强的全科学习能力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仅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特殊天赋的“天才”和“偏才”,或者有强烈好奇心但还未明确发展方向的“怪才”,往往容易“失之交臂”[10]。 另外,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没有把批判性思维、个性化能力等优秀拔尖人才独具一格的素质评价指标纳入其中, 从而制约了优秀拔尖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2 IT 专业优秀拔尖人才的内涵界定和选拔认定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在IT 专业优秀拔尖人才选拔、 认定和培养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2.1 优秀拔尖人才的内涵界定

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应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把IT 专业优秀拔尖人才的内涵界定为素质、 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具备合理的知识架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优异,在IT 行业起到组织、引领作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

2.2 优秀拔尖人才的选拔方式

学院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后,开展IT 专业拔尖人才选拔的宣传工作,按照“批量初选+适量补选”的程序,采用“面试+测试”的方式选拔拔尖人才“苗子”,建立人才数据库。

2.2.1 批量初选

(1) 在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IT 专业新生中,根据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成绩择优初选;

(2)在参加对口高职考试的新生中,根据专业综合成绩择优初选;

(3) 在高中或中职阶段参加过专业技能大赛的新生中初选,如获省、部级三等奖(含)以上者,可直接选入;

(4)有专业开发研究经历,在高中或中职阶段参与过教师负责的专业研究项目并通过验收, 或参与过企业的技术革新并获得认可, 或持有相关专业发明专利者,可直接选入。

通过以上方式, 学院初步选拔一批优秀拔尖学生。初选后进行面试,以全面了解通过初选者的进取心、 视野开阔程度、 吃苦耐劳品质及合作沟通能力等,然后再进行专业知识测试,确定最终入选名单。

2.2.2 适量补选

在初选阶段未被选中的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提升,自我评价认为符合条件,或者教师发现有培养潜质,可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或教师提供推荐意见,通过补选考核后, 也可成为IT 专业优秀拔尖人才“苗子”。

2.3 优秀拔尖人才的认定条件

凡达到以下“3+1”条件(即达到如下第1、第2、第3 项基本要求,并符合第4、第5 项条件之一)者,即可视其为优秀拔尖人才。

(1) 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人培养方案修完所有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 专业核心课程及部分基础课程(具体课程由分院确定) 成绩的班级排名为前15%;

(2)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2项及以上与IT 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3) 学生在校期间独立完成或参与导师负责的1 项本专业方向横向或纵向科研项目,并通过验收;

(4)学生在校期间个人(或团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并获省(部)级三等奖(或前3 名)以上;

(5) 学生在校期间在公开刊物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 篇,或1 项新技术被企业采用,或拥有1 项专利技术,或完成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并获得企业认可,或取得其他经评审验收的创新成果。

3 IT 专业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实践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在IT 专业学生中开展了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在选拔基础上,将整个IT 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即精英培养,核心课程主要为程序设计,评价指标主要看学生的竞赛成绩, 强调知识的精深和某一方面技能的娴熟程度;第二梯度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即智才培养,核心课程主要为企业项目,评价指标主要看对企业真实项目的创造性完成程度, 强调知识的广博和综合技能的运用程度; 第三梯度为岗前技能人才培养,即蓝领培养,核心课程主要为企业项目,评价指标主要看对企业真实项目完成的完整性, 强调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1 确定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规格

为深入推进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 学院制订了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规格。

3.1.1 基本素质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积极学习,认真工作,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体魄健全,心理健康。

3.1.2 专业知识要求

具备与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数据库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程序设计语言,熟悉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及平台;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初步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

3.1.3 岗位技能要求

掌握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常用系统的安装、配置和使用,具有一般计算机相关工程的分析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具备规范的程序编码能力及基础的项目分析能力。

3.1.4 职业能力要求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备从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关注本专业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研究进展。

3.1.5 职业品质要求

踏实敬业、认真负责、耐心细致;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2 构建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的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根据IT 行业的岗位需求,结合程序设计类技能竞赛开展的实际情况,按照需求、设计、实现、推广的岗位工作流程,依据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规格目标,构建IT 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含两类课程,即“平台课程”和“技术技能课程”。 平台课程主要以夯实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技术技能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这类课程主要是校企合作开发,将企业项目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真实或仿真实训项目,来锻炼、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具体工作流程及对应的课程如图1 所示。

优秀拔尖人才选拔之后,单独设立行政班级(创意班),单独设置职业人培养方案,配备班主任和指导教练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和指导,采用“师徒制”和“班级传带制”,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让高一级同学带领低一级同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团队协作的精神, 形成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实现“以老带新、互助互益”的良性循环。根据课程设置和专业竞赛项目,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重方向分组学习,并通过专家教授授课,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

3.3 探索“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专业竞赛的任务明确,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竞赛的项目逐年更新,实践性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精神。 因此,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本着“赛事驱动”的思路,以竞赛实践为动力,探索“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所示),实施“赛教资源、赛教过程、赛教评价”三融合,由专业指导教师和创意班学生组成竞赛项目特训队伍, 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

3.3.1 教学与竞赛资源融合,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创意班配有专业实验设备和24 小时开放实训场所,学院提供从课前、课中到课后的全环节支持。通过引入竞赛平台,把竞赛的资源、过程、考核方式等引入日常教学, 对综合性较强的大赛进行项目分解,实施“项目式教学”,以分组竞赛形式来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3.3.2 教学与竞赛过程融合,分层次提升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基础教学+课内比赛+课外竞赛”这种教学与竞赛过程融合的分层教学模式。通过基础教学, 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课内比赛,划分小组,模拟比赛时间、环境、工具等,让学生熟悉不同的竞赛模式,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参与相关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潜力;通过课外竞赛,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创造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素质等综合能力。

3.3.3 教学与竞赛评价融合, 实行个性化激励与分层次考核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强调,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1]。 改革拔尖人才的评价体系, 从以前重知识复述的考核评价方式向重创新探索的项目应用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把人才评价的重心从知识转向思维[12]。把个性化的学习理念融入实践教学中, 鼓励并指导创意班学生参加适合自身能力的各级别竞赛,竞赛作品和报告可以作为创新成绩并纳入最后的课程答辩成绩。 评价方式可分为三个层级:一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 通过课程考试、 课程设计、 项目开发及汇报效果予以评定;二是考查创新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通过量化成果的占比来进行评定; 三是考查学生在 “技能大赛” 中取得的成绩或名次, 成绩优异者予以免考激励。

3.4 IT 专业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成效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 年开始启动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教学试点当时称为ACM 兴趣小组,2012 年9 月正式命名为 “信息技术创意班”,自此开始,“信息技术创意班”就成为信息技术分院实施精英人才培养的平台。 信息技术分院为培养IT 专业精英人才,不断整合各种资源,为“信息技术创意班” 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创新创业资源, 并通过参与各种信息技术比赛, 逐渐形成了“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教学特色。 正是依托该平台,学院IT 专业拔尖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各种专业竞赛成绩在省内名列前茅。2018~2022 年间,连续五年获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高校特等奖,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2 个特等奖、14个金奖, 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1 个特等奖、17 个一等奖,省级以上获奖超370 人次。 另外,2011 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精英班学生裴祥云同学还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少工委联合表彰的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3.5 优秀拔尖人才的奖励措施

为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学院通过教科研支持、成绩转化、物质精神奖励、升学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待遇和激励措施促进优秀拔尖人才的发展。

(1)教科研支持。学院为拔尖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包括经费、实验条件、导师遴选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学生加入导师团队开展科研工作, 鼓励教师依托拔尖学生培养进行探索性教学与科研活动, 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职业规划等方面对拔尖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

(2)成绩转化。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并获得省(部)级二等及以上荣誉者, 可将竞赛成绩转化为毕业设计成绩。

(3)物质与精神奖励。经三年培养达到拔尖创新型人才认定条件者, 颁发信息技术分院优秀拔尖人才证书及奖金, 具体奖金额度根据学生的考核业绩确定。

(4)升学就业推荐。 获得优秀拔尖人才证书者,优先推荐参评“院级及省级优秀毕业生”,优先推荐参加专升本考试,优先推荐到品牌单位就业,优先推荐留校任用。

4 结语

人才的成长过程好比是马拉松竞赛,前一千米、一万米的领先者,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 因此,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并非短期行为,而是长久之计,应当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提升, 需要在“学生遴选、教师配备、培养模式和制度创新、条件支持”等关键环节,开展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形成优秀拔尖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竞赛人才职业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创新思维竞赛(3)
我爱的职业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