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医治疗技术
2022-07-26梁伟猛
梁伟猛
(浙江省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丽水市市场开发服务有限公司,浙江丽水 323000)
牛羊养殖受到社会各界关注,2021年我国出台《推进牛羊生产五年行动方案》(方案),该方案指出新时期下牛羊养殖工作要保障数量和质量“两手抓”,力求在2025年时牛羊规模化养殖占比达50%以上。牛羊绦虫病是养殖中常见的蠕虫病之一,是绦虫寄生于小肠内所致病症。患病牛、羊(即病畜)常合并消化不良、被毛紊乱等症状,且疾病侵袭过程中还可能诱发继发性传染,甚至形成较大规模的传播造成严重事件。绦虫病的出现对于牛、羊繁殖、育肥及其成长无疑都是严重打击及损害,还会危及养殖收益,亟需采取有效预防及治疗手段。
1 牛羊绦虫病概述
1.1 病原
(1)扩展莫尼茨绦虫。形如长条带,乳白色,体长可达到5 m,宽可达16 mm,虫体主要囊括体节、劲节、头节三部分。头节形如球体,无小钩及顶突,各节片较宽。成熟的节片有2组生殖器官,且排列对称[1]。
(2)贝氏莫尼茨绦虫。和上述绦虫相比。两者在构造、形态等方面并无显著差异,若仅仅通过形外在形态区分难度较大,多以“节间腺”这一指标进行对照。通常而言,贝氏莫尼茨节间腺呈条带状附着密集的点(见图1)。
(3)盖氏曲子宫绦虫。此类绦虫长2 m,宽12 mm,节片生殖器1组,虫体的边缘不整齐,形如“锯齿”。
(4)中点无卵黄腺绦虫。形如“细线”,长度可达3 m,宽2~3 mm,其特点是节片段,无明显分节,在各节片中生殖器官仅1组,分布左右。节片中央排列孕节子宫,肉眼观察能发现存在明显1条白线。因前三类的绦虫分布范围广泛,因此导致牛、羊感染的风险概率较大[2]。总之,结合多项调查数据及资料显示,绦虫整体特点是:白色、带状、扁平,虫体前端乳白色、后端淡黄色。
1.2 特点及危害
绦虫病是牛、羊肠内寄生绦虫后所致。以莫尼茨绦虫为例,多寄生在牛、羊的小肠中,对于其不同生长阶段都有着极大影响,感染风险大[3]。此病有明显传染性,尤其对出生的牛犊、羊羔有着极大危害;同时该病有季节性,以羊只为例,其大多会在2~3月感染,4月发病,而5~7月时发病达到峰值。病畜患有绦虫病后,最典型的症状便是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少、贫血、消瘦,或是遇障碍物易跪地、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等,严重时也可致死。周利青(2019)等学者分析统计:在所有的牛羊绦虫病中,以绵羊绦虫病最是多见,其占比高达95.0%。若刚出生的羊羔患有此病后,因其他原因未及时加以治疗,会在较短时间内极大提升其死亡风险。有调查显示,诸如此类病畜死亡存在季节性特点,多发生于秋季。多种寄生虫中最常见是感染莫尼茨绦虫,中间宿主为地螨。待到春天、夏天时,此时地螨繁殖尤甚,多出现在草地、灌木从中。病畜排出虫卵、孕卵节片会被地螨吞噬成“囊尾蚴”,而后不慎被牛、羊吞入后便会感染疾病。有普查数据显示其传播速度快,危害大,因而有关养殖部门、管理工作者都需强化对此病防治的关注度,以全面保障养殖健康[4]。
2 牛羊绦虫病预防措施
2.1 密切观察绦虫病症状
病畜在感染绦虫病后,养殖户必须及时观察牛、羊当前的具体症状,积极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根据上文所述,感染绦虫病的主要途径是牛羊在吃草不慎吞入地螨等绦虫中间宿主。4~8月份时感染高发季节,当绦虫侵入到宿主体内,往往在发育仅两个月内(45~60 d)就能发展成为“成虫”,其寄生期间约90 d,因此在9月份时根据养殖记录许多患病牛、羊会出现死亡现象[5]。通过总结上述规律,各大养殖场要在绦虫病感染高发阶段便开展预防工作,并积极观察牛、羊的早期症状,将疾病的伤害控制在最低。莫尼茨绦虫大多会侵害羊羔、牛犊,无卵黄腺、曲子宫绦虫更多是危害成年的牛、羊。病畜在发病初期,养殖户可明显观察到其进食量变少、进水量增加,且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呈现有沉郁、精神不佳、营养不良等其他症状,而后还可能合并病畜的肠炎、水肿、腹泻。由于绦虫的代谢物、分泌物都可能造成病畜神经中毒,危及其生命造成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若发现上述特殊症状,要及时将其送医治疗,确保牛、羊生命安全。
2.2 落实早期诊断及检查
(1)虫卵检查法。养殖户要用饱和盐水将牛、羊的粪便进行浸泡处理,准确察看其粪便中的虫卵情况。具体方法是:将少量盐加入容器搅拌,将其不溶解后停止,随后加入适量牛羊粪便再次充分搅拌,去杂质滴入饱和盐水并盖上载玻片,静置15 min,取下后用显微镜观察。
(2)节片检查法。同样以粪便作为样本,检查时若发现有许多呈黄、白色的圆柱状孕卵节片(长约10 mm,厚2.5 mm),则提示该被检的牛、羊已被绦虫病侵袭。
(3)诊断性驱虫法。上述两种方法多用于诊断发育成熟的绦虫中,若绦虫未发育成熟可采取“诊断性驱虫”,若结果显示牛羊排出绦虫,则证实感染。
2.3 预防性、定期性驱虫结合
养殖户需事前制定有效预防方案,以控制牛羊绦虫病的传染概率、范围,并将定期性驱虫、预防性驱虫加以融合。
首先,针对于初生的牛犊、羊羔,可放牧1个月后驱虫,之后再间隔半个月重复一次。驱虫结束后,特将羊羔、牛犊转移到提前清理好的干净牧场中。
其次,定期性驱虫多用于牛、羊饲养过程中。放牧前1个月驱虫2次,1个月再进行一次。不同地区制订不同的驱虫方案[6]。(1)农区。通常针对农区内放牧的牛、羊,其驱虫的频率在2次/年,且第1次驱虫选择在6月30日~7月20日,第2次在11月。(2)山区。山区内的驱虫频率较于农区更高,为3次/年,3月25日~4月10日进行1次。
最后,注意驱虫措施相关细节。例如驱虫前,牛羊均禁食半天,其驱虫后要留圈1 d,并严密观察。开展驱虫工作要合理规划范围,保障落实的全面性;尤其重视驱虫时药量的控制,遵照有关驱虫规范或专家建议,不可过多或过少,且药物种类要选择2种及以上,以防绦虫形成抗药性。
2.4 改变饲养方式并强化管理
首先,改变饲养方式,选择圈养,并做好日常圈舍卫生,定期消毒,以避免牛、羊因吞噬地螨后致病(见图2)。
其次,强化饲养管理,尤其是做好粪便清理工作,从源头上抑制绦虫病的传染可能性。针对圈舍、食槽,可用20%生石灰消杀处理,并清理粪便[7]。条件允许下,尽可能远离鸡鸭活动场所,避免感染。当出现感染时即可切断传染源,并用生理盐水为牛、羊输液,做好病情管理。采用“堆肥”的方式灭除虫卵、虫体,针对于已死亡的病畜,要进行深埋等无公害处理。
最后,积极提升饲料质量,合理安排喂养,确保科学养殖,牛、羊能健康生长。养殖户可参考有关政策文件或指导资料,根据牛羊不同生长阶段喂养,以满足其营养所需提升免疫能力。
3 牛羊绦虫病中医治疗技术
3.1 中医论述
中医对绦虫病很早就有研究,古代医籍便有“寸白虫”相关描述。例如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形小扁”。
3.2 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及防御牛羊绦虫病的效果优良,用药时保障牛、羊空腹。追溯到中医治疗绦虫病,《千金要方》“九虫”篇中,便提出了关于槟榔、石榴根皮的治疗方法。以下总结出常见的数种治疗方案:
(1)取适量仙鹤草芽(形似狼牙,又称狼牙草),将其按照250 g/100 ml的比例煎制成药汤,为病畜灌服即可,用药剂量为90 ml/次(羊羔45 ml/次,牛犊50~80 ml/次),分2次服下。仙鹤草属蔷薇科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在明代初年《滇南本草》等古籍中曾有记载,证明其具有杀虫、收敛止血、止痢等功效,用于病畜中可起到有效杀虫杀菌效果;此药副作用小,可酌情增量。
(2)取川椒30 g,贯仲、使君子、马鞭草各9 g,皂角、鹤虱各6 g,混合小米汤,灌服。川椒具备温中止痛、燥湿杀虫等显著功效,对于各种虫积腹痛、吐泻之症均有奇效,加之其用药性温和,能减少病畜用药时不耐受。贯仲有杀虫、解毒、清热凉血之效,对各种蛔虫、饶虫均有驱逐效果。现代药理研究中证实其对于绦虫有着强烈毒性,还具备抗菌、抗病毒作用。使君子性温,同样具备显著杀虫、消积作用,现代药理学也证实此药多用于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证治疗中。马鞭草具备活血散瘀、解毒消肿功能,皂角可开窍通闭、杀虫散结,抗菌;鹤虱别名“鹄虱”、“鬼虱”,诸如《本草崇原》《唐本草》《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数十本古籍中,均曾记载其相关功效,如“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上述诸药共用后可标本兼治,综合发挥杀虫、解毒功效,疗效显著。
(3)槟榔125 g、南瓜子76 g、川椒、鹤虱、白矾各25 g,煎煮取汁,而后进行灌服。中医记载槟榔具备杀虫、破积、行水功能。现代研究显示:槟榔所具备的特殊成分能促使绦虫虫体瘫痪,有极佳驱虫效果。而从中医角度看,南瓜子能通淋、解毒、杀虫,且现代药理学研究中指出:此药材能麻痹绦虫虫体后段,使其变短、变薄。这两种药均具备有效祛绦效果,虽作用位置不同,但配合使用后能相辅相成,提升整体疗效。此外,白矾性寒味酸,可杀虫止痒、解毒止血。基于此再联合川椒、鹤虱,可起到燥湿止痒、解毒杀虫之效。
(4)取南瓜子30 g、贯仲9 g、槟榔、鹤虱、苏木各6 g,磨粉处理,随后加入开水,冷却后为病畜灌服。《本草纲目》记载苏木有消肿、止痛功效,综合前几味药混合使用可在杀虫解毒基础上,利于病畜活血化瘀,镇痛。
(5)针对感染绦虫病的牛犊(出生2~3个月),可取红糖、南瓜子、石榴根皮、芒硝、槟榔各50 g,磨粉加入1500 ml开水,灌服。《全国中草药汇编》指出石榴根皮主要功能为杀虫、收敛止泻,而芒硝可发挥清火、通便、消肿之效[8]。
(6)鹤虱、贯仲各50 g,白术、党参、大黄各40 g,神曲35 g,研磨成细粉开水冲调,而后均分成两半,分次灌服,亦或是将上述药材用800~900 ml的水煎煮,煎制400 ml时停止,取汁,同样分两次为病畜灌服。白术有补气利水、镇静安神之效,其有效成分能在治疗中提高病畜机体免疫能力。党参、大黄均可清热泻火,神曲可解热、抑菌,《本草便读》中有相关记载。
(7)此方剂主要针对患病羊:槟榔50 g、蛇床子、雷丸(研磨)各20 g、贯众、石榴皮、厚朴等各15 g、白芍、枳壳各12 g,用水煎煮取汁,取汁后分成2份,灌服,连续治疗3 d。其中,蛇床子可杀虫、燥湿;而雷丸药性苦,可杀虫、消食,现代临床上也将雷丸用于绦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病、疳积治疗中。厚朴可燥湿、抗菌,白芍能止痛、止汗,枳壳有抗病原微生物、镇静、强心之效。上述各药材联合使用,能起到杀虫杀菌、燥湿祛风作用,减少病菌对病畜的危害。
(8)40%烟叶浸汁、硫酸铜、蒸馏水,配制比例为1∶1∶20,而后为病畜灌服。通常要根据其合理调整用量,以患有绦虫病的牛为例,其每kg体重用药1.5 ml(不超过300 ml),而患病的牛犊用量则约为其30%即可。烟叶属烟草种茄科类中药,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有突出的杀虫解毒、行气止痛、燥湿功能,而硫酸铜有极高可溶性,在化学、农业、烟火制造行业被广泛使用,属于很好的杀虫剂、杀菌剂,对诸如绦虫、纤毛虫,钟形虫,车轮虫等可有效杀灭。但要注意此药物具有一定毒性,为病畜使用时必须谨慎,合理用量,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