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新工科培养模式探析*

2022-07-26坤,田吉,李

科技与创新 2022年14期
关键词:应用型软件专业

张 坤,田 吉,李 成

(黄山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1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现状与误区

软件工程专业新增自2002 年,自2012 年起被列为一级学科,学科的建设发展正符合了国家在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下的人才需求。专业建设之初即以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了和市场结合的迫切需求。如果以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话,往往会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培养过程中,陷入如下2 个误区。

1.1 “软件”“工程”不分,学生偏材

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分为2 个部分,即软件技术教学与工程管理教育。软件技术教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部分教学课程近似,但相比而言,在工程类课程教学方面,软件工程专业存在更大短板。原因主要来自2 个方面:①工程类课程,如“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往往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项目经验积累才能较好地理解课程中的工程约束,同时此类课程也要求授课教师有较高的工程经验,很多地方性院校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②近些年软件项目工程建设从传统的软件建设模型逐步转向于更为扁平化的敏捷开发模式,与其相应的工程类教材的变更却较少,教材上的管理模型与实际项目工作情况差距较大。上述原因造成了教师将工程类课程当作辅助课程来开展教学,忽略了该方面知识对于学生在日后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偏技术”,丢失了必要的工程能力。

1.2 “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分,专业特色丢失

尽管软件工程专业已从计算机类学科中分离,单列为一级学科已有一定时间,但由于不少教师是在建设软件工程专业的前提下从计算机类相关专业转移而来,受到原所在专业教学习惯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影响,目前依然有不少学校将软件工程与计算机专业混为一谈。以黄山学院为例,在2011 年的教学方案中,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相似度近80%,同时教师在同课程不同专业的授课中往往也因循守旧,没有专业区别。如此的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实践必然会导致2 个专业的教学内容高度雷同,无法体现专业特色。

2 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培养需求

教育部自2017年开始对高校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要求[1],以应对新经济的挑战,服务国家战略,满足新产业需求。以此为前提,虽然软件工程专业的设立时间并不算很长,但是从服务新产业需求的角度而言,作为“新工科探路者”,在新工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渐转型为基础性学科[2],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提供人才基础。

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一方面要为国家的信息化产业发展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基础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要进一步提升专业中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知识教育。如何在此过程中把握应用与理论教学的边界,逐渐成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讨的重点。

3 地方应用型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实际情况

地方应用型大学受学校定位和招生层次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在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中遇到了如下问题。

3.1 师资力量不足

软件工程及计算机类专业由于就业情况良好,薪资水平普遍较高,给地方性大学在教师招聘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学位为门槛,博士不愿意来,硕士不让进,有专业从业经验又愿意进入高校,并且符合学校招聘条件的人才少之又少,直接造成了相关专业教师,尤其是需要有一定项目工作经验的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师的严重缺乏,使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3.2 公共教学课程过多,影响教学水平提升

由于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往往在承担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同时承担大量公共课程教学任务,如“计算机文化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等。在师资力量本就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大量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教学反思与磨练自身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3.3 学生学习能力差别较大,统一标准授课有难度

地方应用型大学多为地方二本院校,所录取的学生在本省或外省高考中大多属于中档水平,不同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有较大差别。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教学标准难以控制,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群体无法保持同样的学习进度和信心。

3.4 学生主观能动性略差,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薄弱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在课间互动中也能够体现较好的思维敏捷度,但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培养不足、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情况,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造成不少学生有问题问百度,不愿意与人沟通探讨,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往往是课程进度近半时教学质量开始迅速下降,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

4 教学目标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对于教学培养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向意义,而在新工科方向的指导下,专业既要实现教育水平的升级,又要更好地服务社会中的新兴产业。因此为了确定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团队自2014 年起,对多届百余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同时也针对市场中信息类的新兴产业公司进行了多次调研。根据学生就业1~4 年内的实际工作数据反馈和收到的企业需求,结合学生在校能力表现,经过多轮研讨后,在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以合格软件项目经理培养为主,技术精英培养为辅的教学培养目标。

5 教研总结和培养模式分析

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团队以学生为中心,从专业体系、教学内容、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针对地方应用型大学学生的群体特点,在教学模式上提出如下建议。

5.1 重构课程体系,将“工程”与“技术”相融合

教学课程体系需要符合地方应用型大学学生的特点,既要扎实基础,又要体现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需求。在与多家公司进行沟通调研后,团队对专业学生从事职位的能力需求进行列表,结合专业计划统一分析讨论,强化企业需求较多课程的实践动手要求,弱化与去除部分脱节课程,尽可能将工程类课程移至第三学年,以确保学生在拥有一定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参与相关学习。团队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重心进行有机分割,通过不同时期的培养导向,逐步构建学生各层面能力[3],从基础走向专业,强化工程需求,确保学习内容能结合实际,真正体现价值。大学4 年的教学侧重面如表1 所示。

表1 大学4 年的教学侧重面

5.2 抛弃传统,开展兴趣导向型教学

时代在变化,如今的学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强调自我意识,在近些年的团队教学研讨中不少教师均反映出类似的看法。依照往年的模式教学,得到的反馈往往并不如意,而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获得了更多的学生关注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团队教学内容就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到“以项目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到“以游戏项目为导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进行趣味性的讲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

5.3 打造小组模式,构建学习环境

在大幅度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团队组织并要求学生加入各类专业兴趣小组,借助这样的方式,打破教学内容的条条框框,进行变革范围更大的培养实验。在小组教学中将专业内容融入项目学习中,扩展知识边缘,通过项目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构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环境,具体有如下3个实施细节。

5.3.1 构建本科导师制,促进教师能力培养

小组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建设,各组在核心教师的基础上配备多名教师构成管理团队,根据小组技术偏向进行科研项目的安排分配,每年由教师团队给出学生可以参与学习的项目列表和指导教师,并定期开展各类课外教学和项目研讨活动,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同步提升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水平,反向改进了教师正常授课的深度和广度。

5.3.2 项目与竞赛双轮驱动

小组的运维有2 个核心,即项目与竞赛。其中项目以教师科研项目和自拟项目课题为主,由对应指导教师进行企业式项目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经验和团队意识,丰富工程经验[4];竞赛则主要分为项目类、竞技类和创新能力类3 大方向,辅以短期集中培训,强化学生的成绩意识。以项目和竞赛为双核心,学生在项目过程中提升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竞赛成绩的提升;而竞赛荣誉又可以反向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程度,两者同时发力起到了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

5.3.3 营造学习氛围,促进课后交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以小组模式进行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较好地弥补这项缺陷。一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承担领导作用,通过小组的形式,帮助其他同伴共同完成工作;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在项目过程中的任务安排和指导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实际也更细化的课后实践机会。此外小组拥有专门的教室供学习讨论,给学生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更多交流和提升机会。

5.4 结合课内课外,综合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各类兴趣小组的培养方案均以正常教学体系为基准,大体方向保持一致,因此专业鼓励学生以小组项目为基础向对应课程教师提交实践申请,以课内教学为理论支撑,在小组的团队项目中实践相关内容。以“软件工程”“软件建模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为例,团队项目多采用敏捷开发管理模式,因此团队成员可以在项目过程中完成软件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通过过程中的UML 设计,实践“软件建模技术”课本内容,同时由于项目使用团队结构,并且采用轮流组长的教学管理模式,因此学生可以以团队组长的视角来实践“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这种方式既可以通过参加实际项目锻炼学生,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前述的工程类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从而培养真正符合专业需求的人才。

6 结束语

不因循守旧,顺应时代的变化,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每个专业建设的基础要求。新形势下的软件工程人才应该拥有创新的思维,面对变化的能力和坚实的理论基础[5]。地方应用型大学为中国软件行业供应了大量的基础性人才,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好高骛远,打造更符合地方应用型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可以为国家提供更高质量的软件类人才,为国家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软件专业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有趣的识花软件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