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中华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的抗疫音乐
——评谭盾《武汉十二锣》

2022-07-26邱桂香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谭盾武汉音乐

邱桂香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诞生了数百首抗疫题材音乐作品,或抚慰疫情中的人们,或致敬大无畏的抗疫精神。其中,华裔作曲家谭盾的《武汉十二锣》(,为十二锣、弦乐与女高音而作,2020)以其独特的立意和形式、新颖的舞台呈现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广受好评。本文将以音乐学分析方法对《武汉十二锣》3D5G 版进行分析,在音乐本体的艺术分析与活态音乐的审美体验基础上,通过音乐技术术语、认知术语和情感术语,揭示该作蕴藏的精神内涵,展现音乐(本体)与音乐外(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与相关音乐美学问题)的关联,并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评价其意义价值。

一、《武汉十二锣》的音乐分析

(一)忧郁楚风旋律与温暖音调中彰显悲悯情怀

谭盾的《武汉十二锣》是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武汉人民而作。弥漫全曲的悲悯情怀令人动容、难忘。忧郁的旋律与温暖的音调在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二部曲式(见表1)中次第呈现。

表1 《武汉十二锣》的基本结构

中国文化以十二为一循环(如十二时辰、十二节气等)。音乐一开始,作为楚文化代表的编钟缓缓奏响12 声,开启了对疫情下武汉人民“祈福美好、共振生命”的仪式。之后是12 面武汉大锣依次缓慢奏响,12 支木槌以不同的幅度、力度刮奏,声音低沉、突强还弱、似远还近的锣声与弦乐的长音和不安的拨奏揪人心魄(第1—11 小节)。而后,在轻缓的大锣刮奏、弦乐各声部半音化对位化的颤弓与滑奏的渐强(从至)声中,音乐戛然而止,带给人不祥之感,宛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情中断人们的生活(第12—14 小节),让人措手不及。休止后锣声再起,即兴式的刮奏凌乱了人们的心弦(第17—24 小节)。引子悄然结束在♭B 宫调式上。

第一部分主要由包含3 小节乐句的乐段及其两次变化重复构成。音乐建立在“楚徵”体系“徵、宫、商”三声腔旋律基础上,F 宫C徵调式(若将♭E 视为变徵,则具有雅乐特征,可视为♭B 宫C 商调式),具有浓厚的楚乐地域特征,音乐主题有三个层次。

首先,弦乐奏出如泣如诉、似断还连的忧郁主题a(见谱1),以徵、宫、羽三音为核心的主题在第一、第二小提与中提琴声部流转,后附点与切分等不规则节奏和不时的休止增加了不安的气息(第25—35 小节),大提琴柔和的音调伴随左右。

谱1 忧郁主题a

其次,忧郁主题引出了悲凉的女高音(第36—47 小节):“天长地久,万物和兮,天地与我,大焉为一。”旋律在徵、宫、商基础上加入羽音、变宫与清角,音乐带有起承转合的性质(见谱2)。

谱2 A 部分主题(bb’cb’)

b 主题从低音区开始,气息绵长,节奏头尾松中间稍紧,四度与二度音程结合(具有当地民歌“宽声韵”的特点),在女高音吟诵式的吟唱中,核心音徵音c的同音反复与前倚音(加之古朴歌词)营造出古老、悠远意味的回音音效。c 主题向着中声区发展,旋法同b,谱面上同音反复的g音没有前倚音,但女高音的演唱延续了前面带倚音的演唱方式,保持古朴音色。大锣若有还无的背景式轻奏及弦乐的拨奏给人以淡淡的忧伤和不安之感。

A 部分第一次变化(A)将真挚动人的人声旋律高八度移植到弦乐。第二次变化(A)女高音改用英文以高八度演唱,情感进一步推进。最后一句最高音达到c,人声与整个乐队(含大锣)力度渐增至,女声高音区的呐喊与弦乐低音区的切分音形成了极大的情感张力,将悲天悯人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全曲的高潮。令人动容的忧郁主题变化出现,全程衬托,更凸显了音乐的悲悯气息。

第一部分音乐唤起人们对新冠肺炎带来的苦痛与创伤的感同身受。在古朴、慈悲的女高音歌声抚慰下,忧郁主题逐渐弱化,迎来了速度稍快的、温暖的第二部分:它由带有起承转合特点的段落(d、e、f、d,见谱3)组成,调性色彩有新的变化(见表1),以“Ah”进行吟唱,虽不着一词,但此时无词胜有词,旋律气息宽广,节奏舒展,富于起伏的歌唱性旋律在女高音中音区明亮又温润的音色演绎下显得大气而富有温度,歌声仿佛缭绕宇宙又环绕周身。温暖的弦乐变化重复人声旋律,强化人性温暖。最后反复时,织体更加饱满,音乐更具温润感。整个B 部分,大锣同样以极弱的力度切入,从c 主题末尾开始持续出现——象征疫情下与病毒抗争的生灵之声被女高音与弦乐温暖的声音包围、覆盖、抚慰,直至全曲结束。

尾声(见谱4)的速度和调性(♭B 宫)与乐曲开始部分相同,形成一个循环,但落在更具楚风音乐特征的(F)徵调式上,音乐在具有切分特点和肯定意味的f音同音反复式的宣叙性吟诵中归于平静,给人以圣母颂结尾或者佛教吟诵经文结尾的仪式感,乐队与人声节奏同步,好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一体。音乐在渐强的力度中结束,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感。

谱3 第二部分温暖的主题

谱4 尾声(英文歌词,意为“大焉为一”)

其实,谭盾此前以敦煌壁画为灵感创作的《敦煌·慈悲颂》(Buddha Passion,2018)亦是通过音乐表达慈悲精神。其第三部分“千手千眼”(表现妙庄王三女儿妙善奉献自己的手眼救助他人的故事)的最后一曲“奉献”中,女高音绵长的旋律同样高高飘在上方,但昂扬庄严的号声、持续的鼓点、铿锵的节奏使音乐恢弘大气,充满西域色彩。在笔者听来,这是岁月静好时代面对千年敦煌时慈悲精神的外在、仰望式颂扬,带有崇敬之情。而《武汉十二锣》凸显的则是人类紧急灾难下,慈悲精神和博爱精神对众生痛苦与创伤的内在、隐性表达。

(二)看似简约的音乐中蕴藏大道至简的精神意趣

《武汉十二锣》与谭盾其他较为晦涩的音乐相比更加通俗易懂(这有助于听众获得心灵慰藉),技法相对简约,其中蕴藏着老子《道德经》中大道至简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编制简约。该曲用了12 面铜锣、弦乐五重奏及一位女高音。大锣虽有12 面,但除了引子和接近尾声的部分,其他部分处于似有若无的背景式存在,力度较弱。二是词曲极简。该曲一反谭盾惯有的先锋姿态和高难度音乐技法,篇幅不大,结构明晰,歌词简洁洗练,楚徵调式为主的古朴旋律,节奏、和声简约明晰。三是简约质朴的道家审美风范。对比国内一些抗疫题材音乐(歌词)更为直接和显性的疫情创伤、抗疫精神的写实性表现,该作具有间接、隐性的写意性风格,“无为”中蕴含着“有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音乐中传达出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这其实也是谭盾的重要音乐主题之一,他在日本海啸后写的打击乐协奏曲《大自然的眼泪》便是一例。

(三)古今中西与3D5G 跨时空呈现中彰显命运与共精神

谭盾音乐具有融合东方与西方音乐文化的特点,《武汉十二锣》也不例外。

从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层面看,象征古老楚文化的编钟,在中外音乐中广泛使用的武汉铜锣,历史悠久的楚徵调式、雅乐音阶与独特旋法,两千多年前中国先哲的经文歌词,曲中古老的、带有中国文化烙印的元素与西方音乐的复调思维(弦乐五重奏各部分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与支持)以及极富科技感的现代传媒技术,彰显了古今中西交融、人声器乐融合与精神合一的思想。

从作品的舞台呈现与表演者层面看,3D5G版的舞台呈现具有独特意义。2020年4月12日,谭盾通过云端集结了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保加利亚、法国、韩国、挪威、德国、以色列等15 国艺术家,借助3D5G 技术在武汉、上海、纽约三地联袂演奏,实现了《武汉十二锣》的中国首演(全球云直播)。在上海的实景舞台中,5G 同步连线湖北省博物馆,6 位中国演奏员实地演奏着来自武汉的锣,6 位外国演奏员线上同步演奏国外一些交响乐团使用的武汉锣。另有来自多国的弦乐五重奏成员及韩国女高音Jaeyeon Kim 等。在3D5G 技术的加持下,作品实现了演出场地、表演者(含指挥)与演奏乐器三重跨时空呈现的实景演出与云演出的融合。这场全球云直播有7000 多万听众,在人类遭受重大灾害时云舞台直播促进了音乐的共情力量和救赎力量。《武汉十二锣》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与表演很好地连接起疫情下武汉、中国与世界的情感桥梁,给人予人道合一、命运与共之感。

二、《武汉十二锣》深层内涵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分析

笔者以为,《武汉十二锣》蕴藏的深层内涵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精神,它带有佛家的悲天悯人、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仁爱精神及家天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该曲是21 世纪兼具中西文化视野的音乐家面对同胞遭受灾难时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体现,是其受中西文化影响下独特艺术追求的体现。

(一)家国情怀的牵引与凝聚力量、引领潮流的责任担当

谭盾“非常敬仰古人对家国天下、山水人文的情境和情怀”并努力达成这种情怀。《忆》《地图》《敦煌·慈悲颂》等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他灵魂深处对同胞、故土、家园的牵挂与向往,《武汉十二锣》亦然。

从《武汉十二锣》的幕后采访和相关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了解到谭盾创作该曲的初衷。谭盾在创作庆祝香港回归的《1997:天·地·人》 之前曾两次专程到湖北了解编钟,并在湖北省博物馆录制了曾侯乙编钟的演奏音响作为该曲的素材,由此他与武汉、湖北编钟、大锣结下了深厚感情。他说:

最初得知中国突然面临病毒侵袭时,我感受到的是全人类正在经历一场生死存亡的挑战。从那时起我一直在寻找一份武汉与世界相连的情感表达。疫情带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对此,我感到非常难过……

我当时在飞机上看报纸说武汉疫情非常严重,心里很不安。正好听到螺旋桨的声音,总觉得像是武汉的锣声,于是决定写《武汉十二锣》……

比利时首演结束后,谭盾希望能将《武汉十二锣》带回给武汉的父老乡亲,为他们祈祷、祝福。但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交往,给演出带来了各种不便因素,而谭盾认为“限制是创作的开始”,带着对武汉的关切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谭盾充分利用中国先进的3D5G 技术,凝聚起中西15 国音乐家投入该作创排。小提琴演奏家Alexamdrina Boyanova认为,该作“音乐的主旋律、灵感来源于一段古老的经文,我认为很重要的是,它使人们精神上凝聚在一起”。大提琴家Issei Herr 说:“让我继续做这个项目的动力,是作品里蕴含的重要意义。”谭盾最终在武汉解封后第五天携各国艺术家完成了该曲的中国首演,“向全人类表达来自于音乐的祈祷、温暖、爱与希望”。可以说,《武汉十二锣》既是为武汉人民,也是为世界人民而作。

谭盾的创作常带有传播中国音乐、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引领世界潮流的使命感。他认为中国音乐要走出去,要去拥抱世界。“21 世纪的世界音乐史一定要有中国音乐”,“为了宣传中国,他不遗余力,四处奔走,利用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到处为中国发声,为中国赢得了声誉……中国音乐也确实因为谭盾走向了世界”。不搞西方打烂一切的先锋派、不只是创造,而是通过“融合”的方式把中国文化传到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他从一名音乐家变成一位文化的宣传者、传播者,这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

(二)中西音乐、文化的影响与谭盾创作追求使然

姚亚平认为,谭盾在音乐上的成功主要归于三个方面,即个人禀赋、美国(音乐)文化熏陶及中国(音乐、文化)背景。谭盾早期的音乐主要受欧美表现主义艰涩风格影响(强调作曲者内心的自白和独立性、不注重与听众沟通),赴美留学后接受了多元文化,并找到了新的精神偶像——倡导实验音乐的约翰·凯奇。

谭盾将湖南与纽约均视为其家乡,但他去了纽约后觉得对中国的认识与认同更加清楚。他认为自己的价值来源于一个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其中包括他自幼受熏陶的楚文化)。谭盾有两大创作原则,一是创造出很天马行空的东西,二是必须与中国文化有关,他叮嘱中国学生要“把搞中国音乐当饭吃”。“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思考结合在一起,形成大家都可以分享的东西”是谭盾创作的重要追求之一。谭盾坦言他的标新立异后面“初衷都是一样的,即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紧密相连”,如《秦始皇》(保护长城)、《女书》(保护女书)、《地图》(保护湘西古老文化)等。《武汉十二锣》亦带有保护、弘扬儒释道精神(及中国文化图腾)之意味。

谭盾使用水、石头等天然素材的有机音乐来自他的万物有灵论。在《纸乐》《水乐》《地图》和《女书》等作品中,“谭盾的本意是想玩概念,玩有机性、环境与自然,天人合一”。从谭盾的音乐中,有人“听到人类灵魂声音”及“灵魂被融化到大自然之中”。《武汉十二锣》创作期间,社会舆论中充满了反思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讨论。该曲对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思想有着生动的表现,武汉大锣也因象征“正在用生命与病毒抗争的武汉人民”而被赋予了新的灵魂。

谭盾的另一个重要的创作追求是努力在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找到某种平衡,打破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隔阂。专业性主要指彰显谭盾作曲技术的乐队音乐,以及作品中蕴藏的国家、文化、民族主题,以其严肃性、权威性等增加普通听众对音乐的敬畏,同时,也满足专业人士想“听”的审美期待。大众性则更多地带有“玩”的性质,谭盾的音乐兼顾市场性、流行性、艺术家与观众结合的可行性等。谭盾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他以“‘讨巧’般的求新冲动”满足普通听众想“看”的兴趣点,将一些非艺术性的存在艺术化(如“纸乐”“水乐”“瓷乐”“陶乐”“石乐”),首创“网络交响乐”“微信交响乐”,倡导音乐的可看性,把原生态的真实民间音乐场景与管弦乐队“贴”在一起,构成多媒体交响乐,形成独特的谭氏手法或谭氏风格。《武汉十二锣》同样既有专业性又有通俗性,其3D5G 云直播既有受限于疫情排演需求使然,也不排除为吸引当今5G 时代更多听众注意的需求,这也使该曲可在更广层面发挥其作用,这不失为一种双赢。

三、《武汉十二锣》的评价

谭盾是“从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作曲的一百年以来最具有个性、最勇敢、最大胆创新,也是最有国际影响的一位”。他“着力于追寻某种超越文化时空界限的对话可能,从而以他独特的、有时甚至是引发争议的实践为全球性的多元文化互动加入独特而响亮的注脚”。对此,笔者深以为然。

就《武汉十二锣鼓》而言,该曲简约而不简单,展现了谭盾的艺术功力和感人至深的品质。从题材内容看,它不同于一般的抗疫音乐对现实疫情生活的“反映”,而是转向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但它不是批判式的,而是祝福、祈祷式的,具有救赎的力量。它没有了谭盾以往一些后现代主义风格作品中呈现的“主体死亡”(“主体的零散化”),及以“自然的人”否定“社会的人”的倾向,而是以忧郁、温暖的音调成功地表现了人与自然万物融合,是对人类紧急状态下(抗疫)音乐创作的一种丰富,将在人类抗疫(灾难)题材音乐史中留下独特印记,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当代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的个案;从形式及审美角度看,它摒弃了谭盾曾热衷的表现主义艰深风格和20世纪先锋音乐的不确定性,体现了音乐的主体性以及音乐作为“情感化”“主情艺术”的本质与传统审美原则,呈现出古今中西交融的独特风格、形式和后现代特征,并彰显出中华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在抗疫音乐中独树一帜;从音乐创演角度看,该作采用了传统与现代兼容的跨时空音乐人文叙事,对当前和未来音乐二度创作和音乐传播均具独特的启示意义。《武汉十二锣》及其全球云展播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创作、排演方式,可以促进作曲家开拓创作思维,思考如何更加灵活、便捷地通过不同国家、民族的音乐、乐器、演员、场地进行音乐创作与排演;从音乐的传播与接受角度看,上述二度音乐创作的跨时空特点为听众带来了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全新视听感受。在新冠疫情下通过云直播欣赏《武汉十二锣》,听众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大多能感同身受。这样的音乐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而这种亲历或旁观音乐作品关涉的重大事件,使这些当代作品的审美价值评价较之那些有一定距离的历史经典音乐作品增加了新的维度,即此时主要是与当代视界的融合,而非历史视界,且更多的是个人视界与公共视界的融合。通过跨时空的音乐(文化)对话,以独特的抗疫音乐讲述中国故事,既抚慰人心又沟通思想,同时还可以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谭盾在艺术构思中将武汉大锣作为该曲的灵魂,或可适当的增强其存在感与表现力,尾声的力度如作渐弱处理,或可增强意犹未尽之感和反思意味。虽如此,纵观全曲,该作已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那简约古朴、冷暖相合的音乐及其蕴藏着的丰富内涵、弥漫全曲的悲悯情怀与3D5G 云直播均让人难忘。虽然《武汉十二锣》尚未经岁月洗礼与沉淀,评判其价值、意义大小无法剥离当下的眼光审视,但用音乐给予苦难中的人爱与抚慰,谭盾无疑很好地做到了。

猜你喜欢

谭盾武汉音乐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音乐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
音乐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