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感到资本:粉丝文化制品的价值转换

2022-07-26薛柯

今传媒 2022年5期

薛柯

摘 要:新媒介技术不断发展,促使媒体融合不断加深,扩大了粉丝文化制品的创作空间,增强了粉丝的创作意愿。本文立足粉丝文化制品制作与传播的特性,探析粉丝文化制品创作的媒介内容流通、情感意义表达及情感资本的数据量化等,并对粉丝文化制品的价值转换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粉丝文化制品;情感劳动;数据劳动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5-0128-03

在中國,偶像的原创同人版画与插画、原创同人小说、创意海报、同人视频等文化制品,通常会被当作一种由粉丝自主产出的资源在粉丝社群内部免费共享,这些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原始媒介内容被称为“物料”。在粉丝文化中,文化制品的制作与传播是粉丝们表达对偶像情感的主要方式。他们从不同的媒介平台收集原始素材,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二次创作,再在粉丝社群内部传播交流。粉丝文化制品在媒介平台流通的过程中,不可量化的情感被数据化为可以量化的流量资本。

一、媒介内容的流通与取用

在粉丝文化发展早期,媒介内容的所有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制作方手中,粉丝需要以“盗猎”的形式获取所需的媒介内容并进行二次加工,媒介内容以单向传播为主。

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粉丝不再是被动的受众,他们开始主动利用各种不同的媒介技术收集与整合信息,并与其他受众在传播空间中积极互动。同时,制作方发现了粉丝创作的价值,认为粉丝完全可以成为其推广的IP或旗下偶像的免费宣传者,因此,开始有意放宽粉丝对媒介内容的取用。

不同的媒体平台对同一核心叙事的表现手法与呈现方式各不相同、各有优势,因此,在媒介融合进程中,各大平台逐步从独立的媒介内容提供者聚合为多种媒介体系高度互动的传播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二次创作的效率与规模,制作方对媒介内容的控制和粉丝参与文化实践的热情实现了平衡,形成了相互激活、相互推动的良性态势。

二、情感驱动下意义的表达与加工

通过媒介平台获得制作方提供的信息内容后,粉丝们会在情感的驱动下利用不同媒介技术对收集到的原始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为媒介内容注入情感,让粉丝文化制品成为其对偶像情感的寄托与表达载体,并作为社群内部的交换“礼物”进行传播。

(一)基于情感表达的二次创作

粉丝从不同媒介平台搜集“原材料”(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再在粉丝社群内部进行内容、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分享。他们通常围绕一个核心内容进行交流,并尝试挖掘各媒介内容的意义,通过交流与讨论,粉丝们对偶像的喜爱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在与群内粉丝的互动中达到自我意向与他者评价的统一,进而强化自我认同。

基于此,粉丝们使用编辑与制作技术对相关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制作出能够在社群中引发共鸣的粉丝文化制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文字功底扎实的粉丝往往会选择撰写同人文或抒情散文,建构基于幻想的、更为丰满的偶像形象;掌握剪辑技术的粉丝往往会收集大量视频素材,并对其进行剪辑、拼接与重组,制作出全新的视频作品;善于绘画的粉丝则会选取不同的绘画手段,以偶像的图片、照片为参照和基础,进行版画、漫画等创作……在此过程中,粉丝是积极的创作者和意义的操控者,他们运用自己的技能制作适宜的载体,完成了对偶像的情感投射,文化制品的制作也因此成为粉丝文化中普遍且通用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作为礼物交换的社群资源

除了直接参与粉丝文化制品的创制,粉丝还会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其进行分享,成为文化制品的传播者。例如,在微博“超话”社区上传各类视频截图后精修的图频、饭绘;在哔哩哔哩网站上传舞台的混剪或同人视频;在LOFTER(乐乎)上传同人作品……当粉丝们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制作者对偶像的情感时,彼此陌生的粉丝便会产生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

粉丝文化制品通常被当作一种礼物在社群内部免费共享,成为了一种情感资本,催生了礼物经济。礼物经济是粉丝社群内部生发的、被粉丝普遍认可的交换逻辑。大部分粉丝群体在无法获得经济回报的前提下,依旧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和金钱,进行媒介内容的再生产与传播。除了在媒介平台上传播虚拟文化制品外,部分粉丝还会将自己的作品做成实物,在线下活动中进行免费分发。因此,作为礼物的粉丝文化制品的赠送与传播,更多是粉丝社群中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宝贵的内部情感资本,不涉及经济往来。

三、情感资本的数据量化

凝结着粉丝情感的文化制品被上传到各大媒介平台并进行流通,由此产生的互动与交流常被折算成数据,成为了各方利益相关者用以评估偶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标准,从而使粉丝文化制品实现了价值转换。

(一)被量化的生产内容

数字媒体时代,用户生产内容可以转化为数字资本的生产资料。粉丝们为了增加能够被计算、被量化的明星流量热度,会在社交媒体的引导下进行集体发帖、转载、点赞等行为,被称为“数据劳动”。作为一种粉丝劳动的基本形式,“做数据”的操作较为机械化,门槛较低,所有粉丝都可以参与到数据制造中。与“数据劳动”相比,粉丝文化制品的制作与传播对创作者的要求较高,对成果的质量也有一定要求,是一种相对“高级”的粉丝劳动。作为互联网用户内容生产的一种,由粉丝文化制品带来的数据可以经过算法整合、分析,汇聚成流量,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创作者借助媒介平台在某一粉丝社群内部分享自己创作的文化制品,并与其他粉丝展开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文化制品获得的点赞、评论、转发量被算入可用于实时追踪记录和分析的量化数据。微博“超话”是粉丝社群“圈地自萌”的社交空间,有着较高的发帖门槛和高密度的相关内容,用户对偶像的忠诚度较高,黏性较强。创作者可以在明星“超话”中分享自己创作的文化制品,并与其他粉丝进行互动,从而获得相应积分。粉丝每周以赠送积分的方式为明星“超话”助力,“超话”总积分越高,偶像在相应榜单中的排名就越高。“超话”排名直观地体现了偶像在某一领域的流量高低,是资本方判断其综合热度与商业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

因此,尽管粉丝是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内容生产的,但其在媒介平台中收获的关注、点赞等依然会被数据化,使得不可量化的情感资本转变为可被量化的流量数据,从而被资本方作为资本投入和运作的参考。

(二)被引导的文化实践

由于粉丝强烈的创作欲望、较高的创作能力以及由情感资本转化为数据资本带来的巨大效益,制作方对粉丝文化制品的态度愈加友好,不少制作方甚至主动在媒介内容生产阶段就预设了粉丝的参与和介入,为粉丝找准了切入点。

2021年4月,养成系偶像王俊凯为泡面品牌“汤达人”拍摄的宣传片于微博平台播出。几秒色彩鲜明的片头过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没有上色的灰模,各种物件的配色明显未完成,整部广告片如同一个半成品,引发网友热议。“汤达人”随后立刻提出“尚未建设完成的汤世界急需你的加入!”这一口号,要求粉丝们在平台上标记“王俊凯广告看完我惊了”,与该品牌及王俊凯进行互动,更邀请粉丝提供建议“一起拍广告”,并承诺在正式版的广告中加入粉丝ID。该营销方法吸引了王俊凯的众多粉丝,他们在微博话题下发布自制文化产品,涵盖了文本、绘画、模型等诸多类型。5月27日,“汤达人”上线了最终版TVC,动漫“汤世界”的搭建吸纳了许多粉丝的创意,提升了最终版广告的完成度。

此类制作方从官方维度释出尚未完成的媒介内容,推出文化制品创作的活动,引导了粉丝的内容创作,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有效宣传了媒体作品,从而带来网络话题流量和广告收益。同时,资本方也免费获得并利用了粉丝的创意,降低了宣发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三)被倒逼的转换循环

媒介平台普遍使用数据化策略为粉丝文化制品进行排序,从而刺激粉丝更积极地参与内容生产,不断制造数据,生成流量“洪流”。例如,轻博客平台LOFTER将用户发布帖文的热度(点赞数和推荐数之和)与评论的数据结果直接呈现于帖文下方,还为每一个标签下的内容设置了“最新”和“最热”两种排序方式,“最热”榜单分为日榜、周榜、月榜和全部榜单,内容按点赞数降序排列,制造了直观的热度比较。

这类排序方式为粉丝们带来了较大的数据压力。若所创作的文化制品流量高,便可为偶像增加流量与关注度,同时又能收获社群中其他粉丝的支持与鼓励,提高其在社群内部的地位;若平台数据化情感反馈不足,未能使粉丝得到认同与满足,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创作意愿。然而,为制造良好的平台数据与流量,大部分粉丝还是会被数据压力倒逼,投入到更高密度、更高水平的文化制品制作中,间接创造出更多流量,以此循环,最终为资本所用。

四、结 语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粉丝获得原始媒介内容的渠道也日益增加,创作空间进一步扩大,创作意愿也随之增强。作为粉丝对偶像情感的寄托与表达载体,粉丝文化制品帮助粉丝完成了对偶像形象的二次建构和情感投射。同时,粉丝文化制品作为社群内部的交换“礼物”而进行传播,也能够得到其他粉丝的认可,帮助创作者建立自我认同。但是,作为粉丝劳动的产物,粉丝文化制品在媒介平台进行传播后带来的数据最终会被平台折算为数据流量,使不可量化的情感资本被量化为数据资本。制作方对粉丝创作的引导和利用以及数据带来的压力都倒逼粉丝投入新一轮创作,陷入流量争夺的旋涡。作为文化参与者与创作者的粉丝,该如何维护文化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情感价值与意义归属,值得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 童祁.饭圈女孩的流量战争:数据劳动、情感消费与新自由主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72-79.

[2] 吴舫.“何以为家”?商业数字平台中的同人文写作实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12):30-37.

[3] 余冰癑,杨立奇,喻国明.粉丝再生产行为的动力机制研究———技术赋能下的“免费劳工”现象初探[J].教育传媒研究,2019(5):46-49.

[4] 郑熙青.何谓融合文化工业———粉丝、同人与媒体资本[J].中国图书评论,2021(10):13-24.

[5] 梁虹.从“观看”到“参与”的角色变化———參与式文化中的受众[J].青年记者,2016(33):14-15.

[6] 张宏伟.参与式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转向与变革[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1):109-117.

[7] 谢灵佳.互动仪式链视阈下的粉丝打榜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2020.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