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传播中城市地方感的塑造

2022-07-26虞玲玲

今传媒 2022年5期
关键词:西安个体空间

虞玲玲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同质化浪潮下,地方感在塑造身份认同感、地方归属感和建构差异化城市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西部网“五味什字视频工作室”为对象,通过视频的文本进行分析,从视频内容、表现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视频生产与表现地方感的实践经验:内容方面拍摄标志性建筑,运用地方方言来记录日常;表达方面运用居民视角进行拍摄,以及使用原生收音。

关键词:地方感;短视频;生产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5-0042-04

现代化潮流之下,频繁的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符号、表征与文化意义的混乱与不稳定性,使传统的地域边界逐渐被全球化力量消融[1],使地方失去了其特殊的“性格”。就现代性与空间的关系而言,现代性的入侵或挤压,迫使地方作出回应,形成一种对抗性的“地方”,概括而言,地方是对同一性暴力的反拨[2]。在全球语境下,我国社会发展也进入转型阶段,需要全新的发展,在维护地方文化、空间和人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涉及心理范畴的地方感的生产与传播,从而达成地方的差异化并实现个体对地方的情感依附,即形成地方感。

在城市地方感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城市形象视频凭借传播和视听语言的优势,通过对物理环境、文化的叙述以及社会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互动的描绘等,在地方感的生产与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城市短视频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其制作手法专业,耗资较多,基调严肃、宏观;其二为网民自发拍摄的短视频,可以分兩类:一类是以展示当地市民日常生活或地方为目的,另一类是旅游打卡,以地方标志性的建筑作为符号背景,例如抖音中的“网红”城市的形象塑造。相较于官方宣传片,后者往往会更深入地方城市,展现微观细节,也更富有烟火气息感,但在拍摄、剪辑等方面欠缺专业技能,视频内容零碎。

公众号“五味什字视频工作室”拥有专业的制作团队,西部网作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是从2018年开始的,并一直以“工作室”的形式运营。在内容话题上,不再局限于宏观的表达,而是对城市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围绕人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城市的生活、空间、群体和事件,表现出鲜明的西安地方感,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地方”与“地方感”

“地方”与“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学家提出的一组概念。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Tuan)在《恋地情节》和《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中提出,“空间”是一种抽象的理性理念,并不给人带来安全感,相反,“地方”则是主观的概念,对于个体“地方”远超出了其物质属性,代表着暂停以及依附的机会,是可以满足人生理或者精神需求,给予人以稳定感,是价值感知的中心。正是由于接触和依附,人和空间产生了情感联系,这种情感的联系即是“地方感”,“地方感”使原本普通的物理空间变得特殊,无意义差别的空间由此转换为被赋予情感的地方[3]。

爱德华·雷尔夫在著作《地方与无地方》中提出,地方是人的意识的焦点,地方通常具有固定的位置和以可识别的形式存在的特征。他的举例提到,几乎每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生活的地方或有过特别感人经历的地区都可以被称作为地方,正是这种体验和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情感等感知,将理性的、物理的空间转换为充满复杂且直接感受的地方,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正是地方独特的本质所在[4]。

约翰斯顿(JohnstonR.J.)编纂的《人文地理词典》中,概念“地方感”具有两个解释,一为地方自身固有的特征,二是人们对一个地方的依附感[5]。

综上所述,“地方感”即个体或者群体以地方为媒介,通过与地方的接触和互动而产生的对一个地方的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连接。地方的生成依赖于地方感,而地方感的意义依赖于人,是个体或者群体关于地方的普遍情感联系,比如归属感和稳定感等,而这种联系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此外,地方感作为个体对地方的主观感知,因感知和情感联系的个体和群体差异性,地方感同样也是地方的特征所在。

地方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的感知,是人通过生活的直接实践和间接接触获得对空间环境的认识,同时将之总结提炼为可以共享的经验、文化,并形成内在情感依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生活经验越来越依赖于媒介,媒介成为塑造都市人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因此,媒介的城市表达往往成为都市人建构都市地方感的来源。当下,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出行受到极大限制,通过媒介感知城市地方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微信公众号“五味什字”定位为“西安的城市影像记录者”作为定位,西安城市发展的优秀记录者和展现者,获得了本地受众的认可。本文以“五味什字”发布的视频作品为分析对象,解读其所发布的视频内容是如何进行地方感的表达与生产,并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短视频作品如何通过影像语言展现城市的地方性。

二、在声音场中挖掘城市地方感

毋庸置疑,地方感生成的空间场所具有物质性,而物质性使地方必然呈现于地方景观中,地方样貌不仅塑造了地方,也是人们生活和进行社会互动的环境所在,因此,在地方感的生产中,地方空间的展示必不可少。在“五味什字工作室”的视频作品中,西安的标志性建筑时有出现,它们超出了狭窄的视觉表达成为符号化的意义再现[6],其所转喻的是西安与其他城市的区别,即十三朝古都在现代化语境下依旧保留的气韵。视频中,钟鼓楼、秦岭等地标性符号所体现的丰厚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以及四通八达的道路和川流不息的车流隐喻了西安的现代化。

空间为人的互动创造了物质环境,而人作为主体在空间中行动,并与地方产生情感连接,从而将空间转换为地方。因此,“五味什字工作室”在拍摄西安时,有意识地运用了当地人的方言、拍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是视频内容具有地方感。

语言是地方的文化标界,是地方的符号展现[7]。在历史的演变中,地区方言独一无二,方言成为地方认同的重要来源,而地方认同是对地方的熟悉感、偏好和满意度,是地方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国外,听到母语,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正是因为地方被视为集体记忆的所在,一群人在漫长时间里习得的方言意味着对当地文化、建筑、事件等的熟谙,方言连接了一群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其所唤起和表达的熟悉感与归属感即是地方感[8]。

在“五味什字工作室”的视频前期录制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了方言来创造地方。并不要求叙述者说普通话,当叙述者的方言不地道时,后期甚至会特地重新配音,使得最终成品满溢着陕西方言。针对叙述话语而配上的字幕,则会替换为拼音,以区别于普通话。比如,在视频《伙伴,走,去三爻》中,出租司机和乘客以陕西方言进行的对话被生动形象地用谐音字和拼音还原成横组合轴的字幕。在视频《老街与竹编情怀里》中,拍摄了大量竹笆市的现状,并以被采访的老人略显含糊不清的叙述作为配音,产生了浓厚的地方感。

社会中个体的日常生活构造了地方的大部分,并与地方产生了情感联系,即地方感是由行事之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的实践缓缓建构了西安,包括西安的建筑、西安的历史文化、西安的氛围和西安的形象,将其塑造为一个充满感情、记忆和想象的场所,将西安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转换为情感意义上的地方。

在2018年2月5日推送的第一期视频中,城中村三爻混杂的音乐声,老人在阳光下的翻书声,熟悉的社交软件的提示音以及夜市小吃摊熙熙攘攘的人群,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西安城中村中厚重的历史和现代在此处交织,繁忙的工作和闲暇的消遣在此处相逢,西安的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繁忙热闹的地方感,在这种看似平凡的日常活动中盛大出演。在2021年7月26日发布的《漫步小雁塔》中,小雁塔景区内,雨后空气清爽,悠闲的当地居民缓步其中,显示了居民早已将西安的历史景点视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了解、熟悉、享用历史留下的遗产并将其内化,产生了浓浓的地方依赖和地方依恋。视频中远道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同于当地人的悠哉,游客而是带着好奇心进行探索,以了解久负盛名的十三朝古都的历史与现状。

三、在镜头语言中表现城市地方感

有学者提出,地方是由“文化持有者内部眼界”构成的。个体对地方的观看与情感依赖是地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的短视频创作中,“五味什字视频工作室”将“文化持有者内部眼界”理解为镜头的拍摄视角,在引领受众观看城市的同时,也传递了当地居民对西安的情感。例如,2021年7月5日发布的《时光里的大华1935》,镜头缓缓移动,以平视的视角展示了曾经引领了西北民族工业的大华纺织厂现在作为包容的博物馆、居民休闲的娱乐场以及艺术街区的现状,模拟了个体对地方的体验,即对辉煌历史的怀念,以及对地方现状的认可。

地方感的产生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所处环境的体验和感知。“五味什字视频工作室”通过创新表现西安,增加个体对地方的新体验,刺激和优化个体对西安的感知,增进个体对地方环境、建筑、文化、基建、氛围等的情感认同。

2018年11月26日发布的《直角西安》,以垂直90度的拍摄视角,对西安的城市布局进行了拍摄,这种直角俯视西安所拍摄的内容宛若个体认知的“刺点”,超出了个体日常的观测范围,不仅展现了西安的物质场所,也彰显了地方特殊性。视频中规整的城市布局以及璀璨的夜景,彰显了城市千百年来的发展,以及其所见证的朝代与遗留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西安人对地方等特色的认同,也是西安人对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浓厚历史氛围等的真实性认同,以及对建筑构景、符号标志、环境质量等的确切满意[9]。2021年11月2日发布的《铁轨上的“慢时光”》,开篇则以绿皮火车的窗户为框架,模拟乘客向窗户外观看的视角,将记忆中的绿皮火车重现于观众的视野中,唤醒了观众的历史记忆。此时,西安对观众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是属于西安人的“地方”,有着独特的地方感[10]。

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场所的听觉也同样参与了地方感的塑造。“五味什字工作室”的视频在前期采集和后期剪辑时,就有意识地进行现场的原声收音和使用。原声收音此处指视频成品主要采用现场环境声录制,是在影片前期拍摄过程中录制的即时的真实声音,包括现场环境音和人物本身的发音。尽管相较于后期配音,原声收音存在容易受拍摄现场混入杂音的影响,但也具有确保声画统一,保证声音的多样性与整体性,增加真实感和现场感染力等优点[11,12]。声音符号是流动的信息,是扩展画面容量、创造立体的真实空间、还原现场以及体现地方感的重要因素之一[13],是视频表达与生产地方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結 语

城市短视频是地方感生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公众号“五味什字视频工作室”为分析对象,总结出以下城市地方感的生产机制:就影像内容而言,拍摄地方的标志性建筑以展现地方感生产的空间;运用当地方言,以集体记忆和归属感构筑地方感;记录日常生活,叙述个体在日常活动中体现的对地方的依赖和依恋。在影像表达方面,从当地人的视角出发,模拟个体在空间中的浏览体验;从创新的拍摄视角,增强地方感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魏雷,钱俊希,朱.旅游语境中的地方生产———以泸沽湖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9-109+190-191.

[2] 夏维波.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地方生产[J].文艺争鸣,2015(7):175-179.

[3] 段义孚.王志标译.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4.

[4] RelphE.PlaceandPlaceleSSneSS[M].London:Pion,1976:34+43.

[5] R.J.约翰斯顿(R.J.Johnston).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34.

[6] 吴建冰.地方审美经验与东方审美情韵:广西山水影像符号的自我构建与跨文化表述[J].当代电影,2017(5):169-172.

[7] 张一玮.从空间生产与地方实践看中国影院史[J].电影艺术,2008(3):36-41.

[8] HarveyD.Justice,NatureandtheGeographyof Difference[M].Oxford:Blackwell,1996:306.

[9] 廖彬.城市历史街区变迁背景下居民地方感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15.

[10] 陆敏,王思斯.城市记忆视角下居民地方感的认知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J].江苏商论,2018(8):122-125.

[11] 马威.影视剧集制作中的现场录音方法及电视节目后期的制作与编辑[J].西部广播电视,2019(15):137-138.

[12] 陈德将.电视节目中的声音及其制作手段研究[J].东南传播,2018(2):99-100.

[13] 肖阳.新媒体中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13.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西安个体空间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西安2021
Oh 西安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How Cats See the World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