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认知下的微信图标设计分析
2022-07-25郭子钰GUOZiyu康拓KANGTuo
郭子钰GUO Zi-yu;康拓KANG Tuo
(四川传媒学院,成都 611745)
0 引言
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手机成为每个人身上的必备物品,移动应用程序已经覆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疫后时代”,外出减少,网络购物、行程码、移动支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更多的依附在手机APP 之上,这样的技术跨越,让很多老年人陷入了“数字鸿沟”之中。
微信作为中国月活度最高的及时通软件,用户基数庞大,涵盖了各个年龄阶层,除了基础的社交功能之外,也增添了如微信支付、公众号、服务号、小程序等服务性质的功能,不但释放了手机的部分空间,也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2021 年9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报告表明,老年人最常用的社交工具仍然是微信,除把微信作为通讯工具之余,老年人也在积极地尝试微信的其余功能,由此可见适老化微信的重要性。为了响应国家建设数字包容性社会的号召,微信于21 年9 月推出“关怀模式”,即在同界面下,“关怀模式”字体、图形元素、按钮等比放大1.4 倍,文本图像呈现方式、图标等元素间的对比度至少为4.5:1,颜色明度变暗,拓展交互热区,符合老年人对手机APP 识别和操作上的部分需求。但也仅限于此,微信关怀版并没有根据老年人的认知做出更进一步的改善,比如说部分逻辑过于复杂,很多功能老年人很少用或是几乎不用,这些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弱化,方便老年人使用。
微信的功能图标也更偏向于年轻人的审美和认知,忽略了老年人的使用感受。图标和照片不同,是对世界活动中相关联事、物的提取,是“人为加密”的一个过程,当受众解析时会根据自己的意识、既往经验、社会心理、文化习俗等进行推理,这也导致不同的人看到同一图标时的理解不同,最终导致识别出现误差。因此本文将目标重点放在了微信功能图标的设计分析上,以求找到更符合老年这个群体认知下的微信图标设计。
1 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老年人图标认知的研究主要在于以下四点:①图标的风格。例如胡莹等人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垃圾分类行为进行眼动客观测量和量表主观测量,得出年龄和图标风格存在交互作用,老年人对拟物图标评价较高,更符合老年人认知。Wu Jianfeng 等也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老年人在搜索“拟物+文字”图标时,表现最为良好。②图标的表现。例如邵云洒等人将图标分为图像图标、情景图标以及半抽象图标三大类型,利用眼动技术,发现情景图标对老年人的识别效率更高。崔晓龙同样借助眼动技术对适老化手机界面的色彩、字体、图标设计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设计建议。③图标的语义及辨识度。例如张宁等以心流理论和能力需求匹配梯度模型为基础,收集评估家电图标,建立老年认能力需求匹配梯度并进行验证,得出「名词、名词+名词」与「一致」图标属于老年人能力余裕范围,「无关」与「名词+动词」属于老年人能力不足范围,架构图标时需要避免。汪颖等从老年用户常用的6 款应用程序中提取出25 个图标为实验对象,通过辨识率分析影响图标认知的用户特征因素,分析产生混淆的对象及原因,探究老年用户对图标的认知规律与辨识机制。④用户对象本身。例如朱丽萍等利用24 个洗衣机功能图标界面作为样本,邀请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做语义配对,提高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对洗衣机界面图标的辨识度。
通过文献可见,图标的风格、样式、表现、语义特征等都会影响到老年人对其含义的认知,因此本文将结合这几种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做调研并进行分析。
2 老年人对微信图标认知研究
2.1 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总共采取线上下问卷法和线下访谈法进行调研,线上问卷共设计41 道题目,除年龄为填空之外,其余均为选择题,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线上问卷发放,对象为周围长辈,再由其进行二次转发,最终线上、下共回收问卷108 份,有效问卷94 份,无效原因为年龄不符。线下访谈14 人,访谈地点在成都公园、大型商超休息区等老年人较为聚集的公共场所,访谈所设题目基于线上的调研问卷,但更为灵活,会根据老人回答作出二次调整。
2.2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60 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男性48 位,女性46 位。其中从未使用过微信的人4 位、年龄70-90 岁之间,问卷均由他人辅助完成。除去这4 人,其余被调研者均有超过1 年的微信使用经历,并有将近半数的人开启了“关怀模式”,且对“关怀模式”反应良好。
2.3 问卷设计
问卷题目总共分为四类,分别是:①样本基本背景信息3 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②样本微信使用行为6题,例如使用时长、使用原因、是否开启关怀模式等;③微信图标认知问题31 题,包含常用微信图标识别、图标喜好类型、图标颜色等;④问卷相关1 题,询问是否由本人独立完成。
微信图标识别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在题目和选项设计上有更多考量。符号学家皮尔斯提出了索绪尔模型,将符号归纳为图像型符号(对实体形象简单模仿)、索引型符号(需要联想和日常经验解读的)和的象征性符号(需要进行认知转换、推理)这3 种类型。微信现有的图标以索引型符号为主,图像型符号和象征型符号为辅,设计语言十分的干练,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符号性和简洁性,导致老年用户的识别困难。因此,图标认知辨别题目共选功能性图标25 个,其中一级图标18 个,二级图标7 个,在针对图标的样式和功能做分析后,另外通过自己设计+网络搜索的方式制作3 个图标做为干扰选项。干扰选项的设计和选择基于索绪尔模型和前人研究,以图像型符号为主,采取“生活关联事物或事件提取”、“其他APP 相似功能图标提取”、“该功能本身在界面中呈现样式提取”、“语义、行为动作提取”等方法,如图1 所示。
图1 干扰项设计
为防止出现因图标风格不一致出现“偏好投票”的风险,将所有图标选项进行了去色处理,并在单个题目选择中尽可能的采用了相同的设计方法,即全面性或全线性,如图2 所示。
图2 线性图标&面性图标
3 数据采集和分析
根据问卷结果,大部分的老年人使用微信主要在于和亲友聊天以及使用微信支付相关功能,相关图标正确率在37.2%;一半的老年人会去阅读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图标的正确率为29.8%;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使用小程序,正确率为34.0%;利用微信购物的人占少数,更多的是微商聊天购物,并没有使用微信自带的购物功能,因此购物图标正确率在4.3%;使用微信游戏的人更少,多选情况下占总体的9.6%,图标正确率在3.2%。可见,常用功能图标更容易让老年人建立组合模式。
根据图标选择的实际人数来看,无论是图像型符号、索引型符号还是象征型符号,老年人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既往经验来进行选择,辨识度高的图形仅能更快地让老年人建立联想的起点而已,这也导致了“该功能本身在界面中呈现样式提取”类的图标得票率较低。除此之外,结合线下访谈发现,造成老年人错误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①在其他应用平台经常使用类似功能,已经建立起对应的组合模式;②不是老人常用功能,不够熟悉;③使用象征型符号或设计语言过于简洁和抽象,不利于理解;④老年人所理解的功能状态不同,比如“群聊”,一部分老年人对该功能的认知重点在添加朋友至群,有的老年人的认知重点在群体聊天,这造成了、两个图标的投票率非常接近。
得票率较高的图标不仅在形式上使用关联事物、给予老年人足够多的提示,在语境上也很少能产生歧义。面对不熟悉的功能所采取的索引型或象征型图标,老年人更倾向于利用语义、关联事物、事物+符号+“动作”来进行组合识别,比如“语音输入”()的设计为语义情境下的【语音+文本输入框】;“直播”()的图标为关联事物的【人+摄像机】;“收付款”()采用“动态的”【人手+二维码】等。由此可见,在图标设计上在保证整体风格和识别度的情况下,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简洁、概括且恰当的提示性元素符号。
4 图标设计样式与识别
微信图标的设计以线性图标为主,面性为辅,针对其设计样式,35.9%的老年人认为图标过于纤细看不清。图标颜色采用彩虹色系,颜色饱和度、纯度较高,从微信官方发布的设计指引来看,微信将彩虹色进行分配,设计了子业务的专门色彩,但并没有针对功能类别与色彩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解释,因此增加了部分老年人的认知难度。有48.9%的老年人认为颜色应该更多地起到划分功能的作用,19.6%的老年人认为颜色应该在深一些,28%的老年人认为需要减少一些颜色,仅14.1%的老年人认为图标颜色完全不需要做出改变。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老年人认可度高的图标风格,在问卷中找寻了9 种图标类型做单项选择,如图3 所示,得票率由高到底依次为:第八组>第二组>第五组>第一、三组>第六组>第九组>第四、七组。可见颜色鲜明、造型清爽的图标更受老年人的青睐,但需要适当降低颜色的明度和增加线条的宽度。
图3 9 种图标风格
5 总结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老年文盲人口文盲率为29.6%,即在老年人中几乎每10 个人中有3 个对文字信息识别困难。在线下访谈的测试中,将中文转换为泰文让老年人进行功能操作,陌生的语言环境让部分老年人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在无引导的情况下,大部分老年人只能发送聊天信息。朋友圈、支付、红包等常用功能可以凭借以往的位置记忆找到,平均检索时长在32s 左右,一些不常用且得票率低的图标所对应的功能老年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直接放弃。当调回中文,检索时长则可以减少一半。
老年群体因为地域习俗、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在个体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仍旧可以通过时代特征、生理和心理这些共同因素找到其的共知点。比如,老年人对记忆里和当下生活中形象统一的事物会更有认同感;在学习新事物时会表现的较为困难;线下调研时,老年人多次提及“信任”和“熟悉”等字眼,可见老年人的谨慎心理。因此微信图标的设计最好以图像型符号为主,且贴近老年人原有的符号系统。在不得不使用索引型或是象征型图标的设计上,可以从功能语义出发,在保证图标清晰的情况下加入更多老年人熟悉的提示性符号,以“动作+对象”的“进行时”表现,更容易让老年人产生情境联想,从而提高认可度。
微信图标在审美上可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需求,但在视觉体验上可以进行二次升级,在保留线面结合的整体设计思路的同时,将线性图标粗细加宽,增加颜色对比度的同时进行功能分组,进一步搭建老年人的产品框架。在关怀模式下作出更符合老年人使用等调整,不仅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使用感受,还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感、幸福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