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 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效果分析
2022-07-25李旭刘玲
李旭 刘玲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放射科 湖北 武汉 430000;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体检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00)
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的病变,临床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等,发病后病情进展较快,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救治,患者死亡率大大增加,即使部分患者得到救治,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后遗症,给其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大量研究证明[2],在早期给予脑血管疾病以准确诊断和有针对性、预见性治疗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多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对其诊断正确率更为有效,脑血管造影是现阶段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直观、全面地反映患者颅内,头颈部血管病变及血供情况。MRI 和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中非常有用,给临床其他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准确依据。为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效果,以脑血管造影为诊断“金标准”[3],比较两种技术方法诊断效果,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1 月至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5 例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男性35例,女性30 例,年龄56 岁~78 岁,平均(63.87±5.2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42 例,大专及以上23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螺旋CT 血管成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本次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2)经医师综合诊断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者;(3)有头痛、头晕、感觉障碍等症状者;(4)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者;(5)没有影像学检查禁忌症者;(6)意识清晰,认知、沟通能力正常者。
排除标准:(1)造影剂过敏者;(2)伴有严重语言障碍或精神障碍者;(3)伴有除脑部疾病外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者;(4)合并免疫、血液系统疾病者;(5)合并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1.2.1 脑血管造影检查。仪器选用美国GE 公司血管造影机IGS530 型,对患者进行选择性的脑动脉造影检查,如全脑血管造影、椎动脉造影、双侧颈内动脉造影。拍摄正侧位片,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加拍其他体位片。
1.2.2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设备选用GE 公司研发的磁共振设备Architect 3.0T,扫描范围选定颅顶直至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枕骨大孔,待患者扫描完成后进行最强信号透影,处理原始图像得出三维血管图,进行分析和记录。扫描参数:SE 序列的具体T1WI 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为600 毫秒,层厚为6 毫米,回波时间(TE)为25 毫秒。T2WI 序列的基本参数,TR/TE 即为4000 毫秒/101 毫秒,层厚设定为6毫米。DWI 序列参数:TR/TE 设定为3100 毫秒/100毫秒,扫描层数36 层,FOV 设定为40 厘米×20 厘米,层厚维持在6 毫米。FLAIR 序列参数:FOV24 厘米×24 厘米,扫描层数设定为22 层,TR/TE5500 毫秒/110 毫秒,层厚维持在6 毫米。
1.2.3 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设备选用西门子双源Ct Somatom FORCE,设定管电流为220 毫安,电压为100 千伏,扫描层厚为3 毫米,螺距为1.2 毫米,扫描层距为5 毫米,重建层厚为0.5 毫米。首先对患者的颅脑进行平扫,然后由肘正中静脉位置注射对比剂,对比剂选用碘普罗胺注射液,以每秒4 毫升~5 毫升的注射速率进行增强扫描,得出扫描结果。
1.3 评价标准
脑血管造影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两种技术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的效果,包括患者脑血管疾病分类;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具体包括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准确度=(真阳性+假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疾病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比较
65 例患者中,“金标准”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共61 例,其中脑出血21 例,脑梗死32 例,颅内动脉瘤8 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为60 例;螺旋CT 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为54 例。
2.2 两种方法漏诊及误诊情况
两种方法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成功率明显高于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结果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两种方法诊断情况比较
2.3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能比较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诊断结果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螺旋CT 血管成像检查,两者差异明显(P<0.05);两种方法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特异度无较大差异(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能比较[%(n)]
2.4 病例分析
患者男,61 岁,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晕倒,语言含糊。经影像学诊断被明确为出血性脑卒中。MRI 对上左侧放射冠-基底节区病变内部进行检查,发现呈长T1-T2 信号,而DWI 则呈现为高信号,在ADC 图方面,则呈现为低信号。还需要指出的是,在病变边缘上,呈现为短T1 长T2 信号,病变周围的T2 像上,能够发现环状低信号影,而在磁敏感成像上,则有低信号表现。MRA 成像能够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M2 段存在局限性狭窄情况,并且左侧放射冠-基底结节有明显的团块样高信号病变。
3 讨论
在我国,有此类病症的患者众多,导致脑血管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急,病程进展快,若未及时得到救治,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时还会出现死亡。而这些后遗症也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给其家庭带来负担,因此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当中已出现许多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主要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多层螺旋CT(MSCT)等方法对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诊断。DSA 是目前公认的诊断“金标准”,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诊断率。本次研究中,对65 例脑血管疾病进行血管造影评估,最终证实脑血管病变61 例,其中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59 例,螺旋CT 血管成像检出54 例,均伴有误诊及漏诊情况。虽然血管造影术诊断更为准确,但因其是昂贵的有创检查方法,在对管壁及其周围结构判断不清楚时,操作过程中会存在血管痉挛、斑块脱落等危险,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相关研究指出[5],早期有效诊断和治疗可以明显提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65 例疑似患者中,金标准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共61 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准确率为95.38%,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准确率为80.00%,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成功率明显优于螺旋CT 血管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等疾病的诊断成功率明显高于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说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明显优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诊断结果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螺旋CT 血管成像检查,两者灵敏度差异明显(P<0.05),但特异度无较大差异(P>0.05)。有研究表明[6],MRI 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区分人体血流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可视化人体血管中血流的分布、位置和方向,以及血管的闭塞情况和狭窄程度。MRI 可清楚显示动脉瘤性血管狭窄,动静脉血管畸形及其引流静脉和供血动脉的形态;当血流通过梯度磁场时,还可以借助于所导致的自旋饱和度的变化来生成图像,从而在血管与其周围的静止组织之间产生对比。扫描完成后,不仅可以获取血管的高信号原始图像,还可以应用MIP 处理技术,将不同层面的信号生成一幅图像,然后利用空间投影角重建人脑血管图像的三维视图,使图像具有高分辨率且更加清晰,从而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与MRI 技术相比,CT 螺旋技术属于侵入性检查,并且患者在检查前需要使用一定剂量的造影剂,造影剂具有较高的辐射风险,不利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孕妇以及儿童,而且部分患者容易出现造影剂过敏现象。因此,综合以上多种因素,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检查,磁共振技术在多种因素上均优于CT 螺旋技术。本次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7]结果类似,说明磁共振脑血管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