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2-07-25姜颖赵小军孙志鹏
姜颖 赵小军 孙志鹏
(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 甘肃 定西 743000)
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据以往的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伴有钙磷代谢紊乱综合征,因此极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1]。就目前而言,临床上,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均为主要治疗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方式。但由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伴有骨质疏松,所以导致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欠佳,同时患者在术后非常容易出现髋内翻畸形或者内固定失效等不良事件。而人工关节置换术则主要是通过植入人造假体的方式来促进患者关节运动的恢复功能,并且患者在骨折愈合期间不会发生不良影响[2]。为了对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本次研究选取了64 例到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现将研究内容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在获取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自2020 年7 月开始,并于2021 年12 月截止,在此期间共收录符合研究标准的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4 例,按照随机分组法的分组原则将这64 例样本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32 例)与常规组(32 例)。常规组中,男性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与女性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为17 例,15 例,年龄49~78(62.12±2.21)岁。而研究组中,有男性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女性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各16 例,年龄50~77(62.25±2.45)岁。
纳入标准:(1)纳入患者均出现骨折现象,且血糖值较高,同时被临床诊断为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2)均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3)对本次研究的相关目的及具体内容知情;(4)纳入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治疗依从性较高。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重大器官病变者心脑血管疾病者;(2)伴有血液类病症的患者;(3)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4)伴有认知及精神等障碍,导致沟通不畅的患者。
组间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可以纳入对比。
1.2 方法
常规组(内固定术治疗):取仰卧位,并对其进行常规消毒麻醉。将患者的患肢予以牵引,使用C 型臂X 线机实施骨折复位,复位结束后进行常规消毒与铺巾。并做纵向切口,位置在患者股骨大转子上方4厘米~8 厘米处,将组织进行逐层剥离,于大粗隆顶点略微向外侧处差异髓腔导针,并向股骨长轴方向进行扩髓干预,置入主钉后将其调整到合适的深度。在瞄准器的引导下将螺旋刀片置入患者股骨头内部,确认位置无误后安装锁钉与主钉尾冒,检查固定物是否存在异常,并屈伸患者髋关节,无异常后置入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后手术完成。
研究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将患者体位调整至健侧卧位,该组患者选择全麻,并进行消毒铺巾处置。并做手术切口,位置在患者股骨后侧大粗隆下缘,大小约20 厘米,将组织予以逐层剥离后将短外旋肌群充分暴露,切断的位置在大粗隆止点周围。在患者关节囊处做T 型切口,用于确认股骨头颈,将股骨头切除后保留股骨距。使用钢丝固定捆扎粉碎性骨折处,使用骨水泥对骨缺损较为严重部位进行填充。扩张股骨髓腔,处理髋臼,置入人工股骨头假体,之后观察是否有异常,如无异常将负压引流管置入,缝合切口,手术完成之后对组间患者进行常规抗骨质疏松、抗感染及抗凝处理。
1.3 评价标准
(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对两组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静脉血栓、压疮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总发生率=以上症状之和发生率[3]。(2)组间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分析: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空腹血糖(FPG)与餐后2 小时血糖(2hPG)等,并分析组间数据差异[4]。(3)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测量,其中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并对数据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5]。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30.0 处理相关数据资料,X2和t 检验组间数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2 组间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分析
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FPG(mmol/L) 2hPG(mmol/L)研究组 32 225.13±21.33 7.23±1.14 7.22±0.22 9.21±0.41常规组 32 280.22±21.21- 10.360 9.21±1.22 8.45±0.32 10.45±0.26 t 值 6.708 17.918 14.448 P 值 - <0.05 <0.05 <0.05 <0.05
2.3 组间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分析
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TNF-α IL-6 IL-1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2 63.35±1.25 40.49±1.75 66.21±1.21 37.32±1.34 68.89±1.17 43.32±1.48常规组 32 63.34±1.83 48.28±1.44 66.32±1.23 48.42±1.56 68.83±1.33 55.93±1.25 t 值 - 0.026 19.444 0.361 30.533 0.192 36.822 P 值 -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组别 例数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一种危害较大且发病率较高的股骨骨折,一旦患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6]。如今的医学逐渐成熟,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会增加患者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风险,并且由于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还会对伤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患者预后[7]。对于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为主要的手术方式。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采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时无法保障解剖复位以及有效固定,因此患者极易发生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而人工关节置换术则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与内固定术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并发症较少、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以及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工作中。
除此之外,人工关节置换术还可以避免出现内固定物不稳定的情况,通过合理控制血糖可以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安全性较高[8]。本次研究将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对比,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研究组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25%,而采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常规组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5.00%。由此可以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各项临床指标,与应用内固定术治疗相比,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明显更低,并且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常规组。由此可以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在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对比中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TNF-α、IL-6 与IL-10 等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均优于常规组。由此可以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综上所述,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糖尿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时,这种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