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研究
2022-07-25刘俊利
刘俊利
(荣县人民医院 四川 荣县 643100)
腹股沟疝是成年男性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因腹腔位置脏器经腹股沟区缺损部位或者破孔位置、薄弱位置,向体表突出形成包块所致。腹股沟位置存在突出包块为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块于站立时可自行突出,若患者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可能诱发系列并发症。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常用措施,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为常用术式,具备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对患者机体损伤小等优势。伴随临床研究逐渐深入,发现术中所用麻醉方式同患者预后之间有密切关联[1]。本文主要分析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于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详细内容阐述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在2020 年7 月至2021 年12 月接收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中选取66 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33 例。
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45 岁~64 岁,平均(52.49±2.87)岁,其中斜疝患者占15 例,直疝患者占14 例,股疝患者占4 例。
观察组:均为男性,年龄49 岁~67 岁,平均(52.54±2.91)岁,其中斜疝、直疝以及股疝患者例数分别为17 例、13 例以及3 例。
两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资料数据相比较,P>0.05。
纳入标准:与《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当中疾病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的患者;经过B 超、CT 等检查确诊的患者;初次发病且同意接受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的患者。
排除标准:近期有免疫调节药物、抗炎药物使用史的患者;近一个月有输血治疗史的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对研究中相关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均给予硬膜外麻醉,调整患者体位为侧卧位,穿刺点取于L3-4间隙。首先实施常规的消毒铺巾工作,取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实施浸润麻醉,随后开展硬膜外穿刺,成功穿刺以后取硬膜外导管置入,取浓度为2%的盐酸利多卡因(3 毫升)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对患者是否有脊麻征象存在进行观察。随后取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混合液(3毫升~5 毫升)注入。药物注入5 分钟以后,仔细检测麻醉平面,根据患者的相关情况,追加注入以上混合液,直至获得要求麻醉平面位置。手术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麻醉时间等追加输注麻醉药液。
观察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均接受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取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30毫升)、浓度为2%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0 毫升)混合,形成浓度为0.8 的盐酸利多卡因(50 毫升)。取浓度为1%的肾上腺素(2 滴)滴入至药液中,获得局部神经阻滞麻醉的目的。明确切口位置,朝着耻骨结节位置,沿手术切口于皮下和皮内注射盐酸利多卡因(10 毫升),同时取3毫升~5 毫升盐酸利多卡因注入至耻骨结节位置。依次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取5 毫升盐酸利多卡因注入至腹外斜肌腱膜位置,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并实施游离操作,辨别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取1毫升~2 毫升盐酸利多卡因注射于神经最上端位置,取5 毫升~10毫升盐酸利多卡因注入至精索内环出口位置,以阻滞生殖股神经。手术过程中可结合患者的疼痛情况,追加盐酸利多卡因的用量,控制药物总用量在50 毫升及以下。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统计两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应激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分别采集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手术前和术后一天的5 毫升外周血,实施离心操作以后,取血清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吸附试验测定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 及白细胞介素-6(CRP、TNF-α 及IL-6)水平;以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皮质醇(Cor)水平,以放射免疫法测定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中的相关观察数据进行分析与汇总,所有数据均以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应用均数差()表示,经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卡方检验。数据间差异明显且具统计学意义用P<0.05 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2.2 两组应激指标水平相比
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RP、TNF-α、IL-6 及Cor、T3、TSH 水平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一天的CRP、TNF-α、IL-6 和Cor 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其T3、TSH 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应激指标(n=33)
3 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属于目前外科临床中治疗腹股沟疝的常用术式之一,而手术效果、患者预后同麻醉方案之间有密切关联[2]。麻醉可导致暂时性的感觉丧失或意识丧失,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常用麻醉方式包含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以上麻醉方案均可维持术中无痛状态,使手术工作顺利完成[3]。
硬膜外麻醉的禁忌证较多,若患者有尿潴留史、脊椎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且心肺功能较差等均不适合该麻醉方式[4]。与此同时,手术过程中为便于麻醉工作开展,患者需要积极配合体位调整,且术后发生疼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延长其术后机体康复时间,加重疾病治疗的经济负担。
局部神经组织麻醉是一种对皮神经、生殖股神经和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产生麻醉作用的一种麻醉方式,患者取平卧位即可完成麻醉操作,提高其配合度的同时,保证手术操作顺利完成,且可以为手术提供充足的麻醉区域。与此同时,该麻醉方案的麻醉药物吸收代谢较为缓慢,可以减小药物对人体生理功能所产生的影响[5]。
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于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中应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究其原因,可能同局部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适应证更广、操作更为简便、麻醉药物使用量更少等因素有关。手术创伤为临床中常见应激刺激源,炎症因子和其他创伤应激指标可以将手术以及麻醉等对于患者机体产生的应激损伤程度进行准确反映,是目前临床医务人员评估患者术后机体康复情况的重要指标[6]。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一天的各项应激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手术创伤应激可导致炎症反应和机体肾上腺皮质应激反应等,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将应激反应程度降低。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可绝大程度上减小麻醉范围,减少药物用量以及药物对交感神经活性所产生的影响。
总而言之,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今后临床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