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2022-07-25黄骞
黄 骞
(重庆财经学院 金融学院,重庆 401320)
数字普惠金融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普惠金融结合数字技术升级发展的成果。《2016G20 普惠金融》白皮书指出,普惠是指所有通过利用数字金融业务来推动普惠经济发展的行为[1]。
便利、低成本、低门槛的特征,为普惠融资的各种问题和问题的处理提出了新的观点和途径。中国在2020 年的脱贫攻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对普惠和扶贫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其中大部分学者对此都持赞同意见[2]。田霖(2021)以各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普惠金融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3];刘魏(2021)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减轻我国低收入人群的相对贫穷状况,而数字普惠金融则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农村的相对贫穷问题[4];宋晓玲(2017)研究认为推进普惠发展可以缩小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5]。可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1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参考2011 年—2020 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结合现实意义,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1.1 时间分布现状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阶段,其近5年的发展情况总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均值由2016年的230.41提高至2020年的341.22,增幅达48.09%,表明近5年的增长趋势显著且持续,见图1。
图1 2016年—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均值及一级分指数均值情况Fig.1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first-level sub-indices from 2016 to 2020
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水平3个维度来衡量,各指标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覆盖广度指数均值的增长较为显著且持续,从208.44 增至326.44,增幅达56.61%;而使用深度指数的均值在2016 年—2017 年增长较为迅速,但2017 年后其发展就相对平稳,仅从2017 年的293.69 增至2020 年的338.05。此外,数字化程度的发展相对不尽如人意,其指数均值在这五年间有所波动,且在2018 年后就趋于平稳发展,仅从2016年的330.5提高至2020年的395.82,增长率只有19.76%。由此可见,5年来,保险业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使其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究其根源,在于普惠应用的深入和数字化程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受到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限制。此外,我国仍存在大量偏远乡村地区,居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度以及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接受程度尚处在较低水平的情况。
1.2 空间分布现状
根据2011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区域划分标准,将31 个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在表1中,将4个区域的普惠金融指标进行了分类。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平均水平是最高的,比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高12.95%。从3 个一级分指数来看,4 个地区的数字化程度指数均值差距较小,且总体水平较高,其指数均值均在350以上;但就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而言,东部地区显著高于其他3 个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使用深度指数均值较西部地区的高出28.31%。表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分布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东部地区的发展明显领先,且其领先主要依靠数字普惠金融在使用深度方面的快速发展。
表1 2016年—2020年不同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均值比较表Tab.1 The comparison table of the average value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in different regions from 2016 to 2020
2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按照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的5 条规定,对普惠发展对农村发展作用的分析可以从产业带动效应、生态改善效应和减贫增收效应3个层面进行[6]。
2.1 产业带动效应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传统的金融服务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排斥,以安全经营为前提、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难以将大量资产投资于乡村产业的发展。而数字普惠金融是网络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使其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有效地处理不对称的问题,降低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消耗,为因缺乏信贷获取渠道而融资受阻的农户和小型企业提供渠道,缓解乡村地区金融排斥和融资约束问题,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以此提升乡村生产效益水平。
2.2 生态改善效应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农村大多地处边远地带,由于地势多变,农村的基本条件比较差,公交运输不便等诸多客观原因,造成了农村贫困和发展滞后的局面。而数字普惠金融的推进可以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2.3 减贫增收效应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普惠金融的目的就是实现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发展,减小金融排斥。数字普惠金融融入互联网科技,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增加对中小型企业和农民的贷款,从而增加农村人口的工作岗位,有效地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品质,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减贫增收的效应。
3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3.1 乡村居民对数字金融的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教育程度、年龄大小等因素,农村人民在财务方面的理解能力、对新兴事物的接纳能力都比较薄弱,难以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和金融融合所带来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式[7],故而数字普惠金融存在应用不足的情况。乡村居民通常认为传统金融模式满足日常金融需求,线下的金融服务和资金交易更加可靠,对数字金融服务的认知程度较低,从而信任感较低。同时,近年来发生的大量的数字金融风险事故,对普惠金融的普及与应用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3.2 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空间不均衡发展
孙玉环等(202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覆盖广度指数、使用深度指数与数字化程度指数都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支出水平,而使用深度指数的影响则是最大的[1]。通过对普惠数字、普惠融资在时空上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发现自2017 以来,我国对数字普惠金融应用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且东部与中西部、东北部地区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同时,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存在大量乡村及偏远地区。这一问题将不利于促进乡村居民消费,进而无法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尤其对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的乡村影响更为显著,不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和推进乡村振兴。
3.3 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开发不足
金融机构虽然逐渐推出了普惠数码金融产品,但这些产品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缺乏自身特色,仍以支付、理财和信贷等基础产品为主,对顶层设计、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投入不足。此外,在支持信息服务领域,缺乏专门的“三农”普惠数字金融信息平台,农村地区居民仍存在获取信息困难,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未有效地促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区域的进一步推广。
4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4.1 增强乡村消费者权益保护
首先,应加强农村金融知识、金融法规教育,增强农村居民理财素质,引导投资者合理投资,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此外,金融机构在营销数字金融产品时,应该有足够的风险提示,以保证顾客对购买的商品的认识和理解。
4.2 加大数字金融知识宣传力度,提高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
虽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民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乡村及偏远地区居民对数字金融的认知较为薄弱,对数字金融工具的使用较为陌生,故而对其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教育活动具有必要性;同时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居民数字化产品使用频率,为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打下基础。
4.3 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性
数字金融机构应精准定位产品特色,构建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商平台,以其自身的特点,为农村地区的农民进行培训,准确地掌握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和交易习惯,激发农村居民的潜在需求,真正体现数字金融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
4.4 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
乡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利用资料库和互联网技术结合建立征信体系,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居民征信工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维征信体系,强化中央银行征信体系、政府公共信用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协同,以市场化的手段获得更全面的征信信息[8]。
5 结语
借助电子产品和大数据的应用,普惠银行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迎来了一场崭新的变化。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产业振兴、生态改善、文明教化、治理规范和扶贫增效的作用。但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而增强乡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对数字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数字普惠的金融产品的创新、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建立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