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上梁”压垮了“下梁”

2022-07-25窦青峰

家长 2022年19期
关键词:投币子女男孩

□窦青峰

数据阴影里的家长

孔子曾对弟子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意思是,身居上位,自己的行为端正,不发令下属也会跟着你行事;自己的行为不正,纵然发令也没人听你的;指待人处事的关键是以身作则。与之类似,民间千百年来也有一句用以形容亲子关系的俚语,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说的便是为人父母者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榜样力量,换言之,对于孩子而言,就是跟着什么人学什么人。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吉林省东丰县人民检察院的苏兴民于2008年对该院50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溺爱、教育不当导致犯罪的有10人;家长粗暴、动辄打骂导致犯罪的9人;家长过分看重物质改善、弱化子女教育而导致犯罪的8人;家长行为不端、家风不正、包庇纵容子女导致犯罪的5人;家庭残缺、缺乏必要教育和情感关爱导致子女犯罪的11人;家长无稳定收入且好吃懒做导致子女犯罪的有7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昝宝毅、杨华军于2019年进行的“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因子调查”发现:在未成年犯的家庭中,父母婚姻有问题的达21.9%;家庭成员有犯罪记录对未成年犯的影响为8.3%;打骂教育方式对未成年犯罪的影响为20.4%。

从以上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家庭教育不仅靠“言教”,更要靠“身教”,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的人生第一课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换言之,父母的负面言行所营造出的不良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言传身教、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各种心理障碍,行为失当,甚至诱发违法犯罪。

问题少年背后的“问题家长”

我们常用“问题少年”一词来描述那些行为失当的青少年,但很少探究问题少年背后的那些“问题家长”。如果“问题少年”只是家庭问题的表象,那么“问题家长”无疑就是家庭问题的根源。“上梁”不正可能真的会压弯脆弱稚嫩的“下梁”。话到此处,我们不妨再来看看问题家长都有哪些基本类型及其问题行为。

放任型家长缺乏对孩子最起码的家庭管束,致使孩子缺乏最基本的道德是非和人伦观念,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诱惑,各种大错小错不断,很容易误入歧途。溺爱型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没有做人做事的“底线思维”,这就导致孩子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任性娇纵、我行我素,毫不顾忌社会规范,肆意践踏他人利益。常见的粗暴型家长则擅长言语冷暴力或棍棒相加的热暴力,他们不善于明达事理或明辨是非,教育过程简单粗暴,一顿板子管十年。这些做法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虽说这样的家长也怀着“恨铁不成钢”的拳拳之心,但不顾子女的内心感受,要么冷言冷语,要么大打出手,终非长久之计。素质偏低型家长往往自身沉溺于不良嗜好和行为之中不能自拔,诸如沉迷电游、好吃懒做等,这些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素质偏低还体现在家庭教育的一些细节上,比方说对子女的教育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缺乏用科学方法加以正确引导的过程,使孩子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变故型家长,诸如父母离异、死亡或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心理,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

由于家长存在的这些“问题”,便产生了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愚蠢行为”之说。有哪些愚蠢行为会不断侵蚀并慢慢摧毁“下梁”呢?第一,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父为天,母为地,“天地大碰撞”留给孩子的无疑是天塌地陷般的恐惧与伤心。第二,父母对孩子说谎。谎言是这世上最高效的“心灵染黑剂”,一旦染黑,终生无法涂改洗白,无疑会动摇孩子的三观,对人、对事产生不信任感,轻则玩世不恭,重则扭曲心灵。第三,父母不能平等待人。父母待人的千差万别,尤其是按照职业、权力、财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待人行为直接打击着子女的幼小心灵。扭曲的财富观、价值观慢慢渗入孩子的心田,影响其日后行为模式的形成。第四,父母忽视孩子优点,喜用缺点和别家孩子优点比对。一些家长总认为“优点跑不了,缺点及时说”。于是,削足适履般的刻意指责和打压就成为了中国式父母常用的育人战术。但是,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自信”。父母对孩子忽冷忽热的施爱、与别家孩子不切实际的攀比、经常正面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无端压制孩子的合理诉求乃至创造力,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减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产生质疑和动摇,并有可能给孩子贴上“能力低下”“失败者”的标签,不利于孩子成人后的事业和生活。第五,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点,父母没有“相敬如宾”的谦让言行。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但一些夫妻常认为相敬如宾纯属传说,更无现实必要。换言之,夫妻之间一切都理所当然。然而,这世间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夫妻间的相敬和谦让既是夫妻自身的修养,也是善良、淳朴、感恩家庭氛围的源泉。“相敬如宾”的内涵恐怕就是“眼里要有别人”或“换位思考”,这难道不是“知恩”“感恩”的前提吗?

“上梁”有“德行”,“下梁”才“栋梁”

一位三十多岁的父亲带着五六岁的儿子走上公交车。男孩浓眉大眼、身手敏捷,看得出这个年龄的孩子多少有点顽皮。父亲投完币,径直往车厢后面走去。这一瞬间,男孩贴紧父亲的身子,如猿猴般溜进车厢。待坐好后,男孩伸出手,掌心里是本该在投币箱里欢跳的两元钱。男孩得意洋洋,仿佛是干了一件人生大事,他一定在想:哈哈,没有投币就能坐车,好玩吧,有意思吧,你看我多能耐。此时父亲没有说话,而是一把拉过“熊孩子”快步走到司机面前:“对不起,司机师傅,孩子刚才没有投币。孩子淘气,我没有教育好,实在对不住!”父亲声音不高,但很真诚。那种真诚不容任何人质疑和打断。“鞠躬,道歉!”父亲向男孩命令着。男孩大概是被父亲的气势所震,先是一惊,随即羞红了脸,不由自主地照做。“对不起,司机叔叔,我刚才没有投币。”男孩的声音怯怯的。“投币,快!”父亲再一次命令着。在众人的赞许中,公交车开动了……

猜你喜欢

投币子女男孩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Tomb-sweeping Day
投币畅饮(图片故事)
我是白骨精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放飞诚信的白鸽
老男孩
奇妙投币机
教育子女陋习
男孩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