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房宫赋》艺术特色赏析

2022-07-25吴进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阿房宫阿房宫赋子民

吴进

“古来之赋,此为第一”,说的便是杜牧的《阿房宫赋》。此赋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展现了杜牧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接下来,笔者就探究一下《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

一、情感充沛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文章开篇便先声夺人,以“势压五岳”的磅礴气势让“阿房”横空出世,展现了“阿房宫”的雄阔壮美。这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让人穷极想象。但是,作者这样写并不单是为了展现“阿房宫”的富丽堂皇,而是要借助“阿房宫”来表情达意。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都融人到了文章之中。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里表面上是在借“暖”“冷”二字写歌乐声响充满暖意,舞袖飘拂生风带来寒气,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作者借景来写人,言其得幸时便如同受到了融融春光的照耀,失宠时便如遭受了凄风冷雨的打击,展现出宫人的不同境遇。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宫人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嗟乎!”“呜呼”各领一段,既是对这段历史进行评价,也是作者情感的倾泻。

“嗟乎”是慨叹,包含了谴责之意。“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秦始皇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失去了千百万子民的心。他明明有那么多的奇珍异宝,却将其视为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人们对此却敢怒而不敢言。直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王朝才彻底覆灭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呜呼”是哀叹,更是评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让论说更深入,感情更深沉。六国如果爱惜自己的子民,就不会被秦国打败;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子民,也就不会灭亡了。到此,作者警示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如雷鸣一般,让人回味,也让人警醒。

二、手法多变

在《阿房宫赋》中,作者用多变的手法来铺陈渲染,使文章充满了艺术美。文章一共有四个自然段。前两段以华美的文词、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花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势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没有详细的記载。这给作者描写“阿房宫”带来了困难,但也给他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精美的楼阁、廊檐,还是华丽的长桥、复道,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作者在文章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既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又是比喻、夸张的写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两段则通过抒情和议论的方式来揭示文章的主题,显示自己的创作意图。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令人耳目一新。这让我们想起《古文观止》的编评者对这篇文章的一段评述:“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不若《上林》《子虚》,徒逢君之过也。”

的确,《阿房宫赋》是一篇文采飞扬的佳作,是名副其实的“诗人之赋”,更是一篇警世之作,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和品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夹河中学)

猜你喜欢

阿房宫阿房宫赋子民
卖竿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背黑锅的“纵火犯”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把你的照片嫁给我
左龙岗:面子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争
BIM技术在阿房宫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