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半年将如何稳大盘
2022-07-25张淑梅
张淑梅
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国5、6月经济有所回暖。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5月,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指标边际改善,国民经济呈现恢复势头。
数据显示,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6.2%,涨幅较前4个月回落0.6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比4月收窄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比4月回升3.6个百分点。另外,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涨幅比前4个月上升0.2个百分点。
经济回暖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生产供给逐步回升。物流保通保畅的效果不断显现,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工业、服务业均出现了回升,工业生产由降转升。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业降幅收窄明显。二是国内需求有所恢复。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稳投资、促消费政策的作用下,市场需求逐步改善。市场销售降幅收窄。三是外贸进出口明显加快。外贸物流逐步改善,外贸企业生产恢复,前期积压外贸订单释放,货物进出口增速回升。四是就业改善、物价总体稳定。经济运行逐步恢复,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状况出现好转,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市场保供稳价效果持续显现,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五是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持续。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稳健。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持续。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产品的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另外,在消费遭受疫情反复冲击和出口增长放缓背景下,投资也将发挥稳增长的关键作用。由于基建投资主要由各级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因此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效应,相比较于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更能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发挥稳定增长的“压舱石”作用。
历史数据表明,基建投资不管是在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对经济运行产生较大下行压力时,还是在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同时走弱时,都曾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从2010年—2019年这十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基建投资发力对于带动工业生产和消费保持平稳运行能发挥重要作用。2010年—2013年,基建投资出现较大起伏导致工业和消费增速均大幅放缓,且波动较大。2014年—2017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以基建投资作为稳增长的主要调控手段,工业和消费均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收效显著。2018年—2019年,由于基建投资大幅走弱,工业和消费的增速也随之出现下降。
植信投资研究院宏观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表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经济呈现出从高位回落至阶段性低点再企稳回升的运行趋势。相较于消费和出口出现较大波动,投资整体仍能保持稳中有缓的运行态势。尤其是基建投资在对冲疫情影响中表现最好,基建投资对稳增长的作用显现。
基建投资对于制造业投资、工业生产以及消费和出口具有较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首先,基建投资与制造业投资有一定相关性。传统基建项目投资和建设对制造业上中游原材料行业,诸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和化工等产业链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占比越来越高的新基建投资也代表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方向。由于基建投资主要受政策引导,因而民企制造业投资的开展也会以相关新基建投资为导向来进行,新基建投资的投资模式较多的是以市场投入为主,因此民营资本自身有更大的参与空间。其次,基建投资明显拉动工业生产。基建投资是工业增加值的先行指标,基建投资项目部分涉及中大型的工业建设项目,对于工业生产有直接的推动效果。再次,基建投资有助于促进消费增长。据测算,通过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支出,约有四五成的投资资金会进入消费领域。基建投资还能为社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全社会劳动者收入的平均水平,为促进消费支出扩大提供条件。最后,基建投资能够带动出口转型升级。在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下,信息化新基建有助于促进投资结构转型升级,资本投入也从原先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向型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进一步促进出口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那么,经济回暖是否给投资者一些信心呢?答案是肯定的。展望下一阶段,各类政策的有效落地实施必将继续使经济回暖更显著一些。
在不确定性丛生的2022年,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不断凸显,财政资金的加力下放配合松紧适度的流动性环境,成为托底今年经济稳增长的核心支柱。从过往响应机制分析,当前复杂形势预示下半年财政和货币政策还有继续加码的空间。
随着6月全国各地疫情陆续平复和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节奏已在5月的各项数据中有所印证,市场的主要关注点也随之由何时反弹转至反弹多高。基于二季度GDP增速1.5%的预测,若2022年GDP增速要达到5%,那么下半年两个季度的平均增速需达到6.7%。那这样的增速目标如何实现呢?
首先,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提前下达地方债限额等手段并不难覆盖财政缺口。综合考虑税收收入减少、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抗疫支出增加等因素,我们估算财政缺口大约在1.5-1.8万亿。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偏离预算最多,若全年减少20%,实际赤字将扩大约1.3万亿。
考虑到今年制定政府性基金预算时提前预留了4000亿元的空間,结合国务院近期调增的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和潜在发行的特别国债,实现财政缺口的全覆盖难度不大。
其次,货币政策海外约束的高峰已至,下半年配合财政发力仍有可能出现小幅的降息降准。预计美联储全年加息300个基点左右,同时采取短期快速紧缩路径,隐含了即使通胀仍然高居不下,四季度后美联储加息路径也将因衰退可能而边际放缓的假设。
尽管当前曙光已现,但我们不可忽视此次疫情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资产负债表的冲击。从金融数据上看,社融-M2剪刀差已连续两月为负,并呈扩大趋势,表明在宏观政策靠前发力保持充裕流动性的同时,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仍存在堵点和断点。因此,除了以宏观政策托底经济基本大盘,更需以微观政策修复企业与居民部门信心,从根本上夯实内生动能。
不过,新冠疫情的持续演变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也仍然存在困难和挑战,这些也是需要我们时刻警惕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地见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二季度经济将有望实现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