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2022-07-24千春录金昌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监督管理专业课程育人

张 慢,阚 娟,千春录,刘 俊,金昌海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学的新要求,思政理念应该融入高校学生的所有课程中,构成全课程、全员的思政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书育人的作用[2]。在食品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不断提升和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素养,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扬州大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为1.5学分,24学时,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概念、食品安全监管基础、食品质量设计、质量控制与检验、食品质量保证体系、质量审核与认证等,课程知识点多且理论性强,涉及了管理学、法学、食品科学、食品卫生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在该专业学生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学习该课程需要《食品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基础,该课程与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等课程具有广泛交叉与联系,为今后从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鉴于此,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的思政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使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共同前行,以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1 教学设计阶段

课程思政体系在专业课程的应用和发展与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息息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政治感染力。根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特点、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有组织并系统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设计,将法治意识、爱国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有意识和有计划地设置到教学环节,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表1)。例如,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概念的引入讲解之前,先让同学们了解国内外的食品安全问题,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关乎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二噁英、疯牛病、口蹄疫、奶酪李斯特杆菌污染、雪印牌牛奶污染、苏丹红、假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作为思政教育的题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背后影响,让学生可以深刻意识到缺乏职业道德的危害,也让学生认识到保证食品安全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食品专业更需重视诚信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诚信意识,将身体健康和诚信意识放在首位。

表1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主要内容与思政元素设计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在专业课程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理论知识,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上课听讲,平铺直叙的文字讲解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方式逐渐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慕课、微课或扬大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步共享知识信息,课前可以将每章学习的案例视频或相关资料内容发布到网上,设置讨论区,学生观看或阅读思考后提出或回答相应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搜索更多的相关事件或事件背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线上教学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线上的教学资源可以结合专业核心知识点,并有机融合思政教育热点,创建互动式的线上学习模式。

2.2 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能够运用视频、图片、动画、链接和各种网络资源,一是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二是可以更直观和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和学习兴趣。

2.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来活化课程讲解的知识点和内容,通过案例的引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专业知识,激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2.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质量控制工具因果图时,利用因果图对糕点微生物超标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依托校内焙烤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学生亲自实践制备糕点,根据产生的质量问题,讨论分析可能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根据现场验证记录有关事项并绘制因果图找出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2.5 小组讨论

根据课前学习、教师讲解,同学们分组对学习内容提问并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和良好生产规范(GMP)相关知识时,教师针对这两个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相关内容和关系进行提问,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给出点评,鼓励学生多查阅资料、多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自学及听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考核方法的优化

课程考核主要用来检验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专业课程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成绩占比7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到课率和课程作业来评价,针对上述教学方法的改进,对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优化。若为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针对性增加每章的课堂练习重点内容,如增加相应的选择、判断或简答题进行测评,引导学生对每节的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思考。除此之外,可以增加实践教学能力、小组讨论表现、课程论文、学习态度等来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教学、小组讨论和课程论文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查阅大量资料,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构建的能力。

4 结论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内容多且理论性强,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可以作为发展思政教育的载体,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将该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监督管理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
带头增强“四种意识”推动监督管理常态化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某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做法及建议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