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寻求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协同发展之路
2022-07-24陈伟珍陈韶光
陈伟珍,陈韶光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0 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战略,在宏观调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有增无减,使其成为了提高质量、加快发展速度的治本之策。同时,经济改革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必然引领教育改革,反过来教育改革又是助力经济改革的最佳引擎[1]。因此,在“供给侧改革”取得成功下,我国的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需要部分本科院校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外,职业院校更要瞄准“互联网+”时代速度十分迅猛的知识更迭和技术革新,将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相呼应,及时调整专业机构、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出满足日新月异变化的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出口的顺畅才能带来入口的旺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伴随“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产业“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并为高校解决自身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契机[2]。
1 人才培养中的供需矛盾
“供需错位”是目前技能型人才供需体系结构性失衡的主要表现[3]。部分学校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影响力、加快发展步伐,盲目地增设新专业、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而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没有准确的认识,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及时调整,更谈不上动态发展[3],造成了某些专业的人才过剩,甚至堆积,而某些专业的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或者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造成了企业用人的二次投入“高成本”。比如,高职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企业的发展根本上学校发展的步伐,造成学生的就业质量不理想,就业对口率不高,理论教学内容太多,呈现出了“产能过剩”;(2)培养目标不准确、学生期望值过高造成部分学生无法就业或者不想就业,出现了“人才库存”的现象;(3)传统模式根深蒂固、教学资源不完善、教学质量诊断无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主体单一”使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能力训练不足,教学质量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经过3年职业教育的毕业学生不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企业录用毕业生还要投入时间、精力和经费去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员工,人才培养“成本提高”的同时,也说明职业教育存在“短板”。“供给侧改革”的宗旨是要求作为“供给方”的学校要充分了解“需求方”企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去产能、优库存、去主体、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的有效性,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市场化”原则的核心指引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针对“供给侧”改革作出重大的创新,培养出满足人才需求者和受教育者多元化的需求。
2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同构性,产业“供给侧改革”正在全面铺开,并迅速影响与产业结构相关联的职业教育。为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够满足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需求,确保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并驾齐驱,形成学校与企业、教育与生产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环态势,不造成“人才的库存”,职业院校要深入研究和梳理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密切关联的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输出高质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动适应我国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在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赢得胜利。
3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3.1 寻求“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统一
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学校是“供给侧”,企业是“需求侧”,我国产业结构供给侧的转型升级改变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知识、能力、职业素养都提出来更高的要求,甚至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跨领域的、综合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首先,作为人才“供给侧”的职业院校要应对“需求侧”的变化,主动适应我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建立“需求为先”“供给侧改革为本”的教学改革理念,找到供需双方的相对平衡点,才能打开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其次,企业“需求侧改革”要转变用人理念,对人才储备有长远规划,与“供给侧”共商育人大计。
需求侧改革的现状与客观的宏观经济环境倒逼高等教育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因此,“教育供给侧改革”也要从企业需求出发,主动寻求与“需求侧”在育人、用人方面的统一。
3.2 “教育供给侧”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
所谓“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教育者即职业院校入手,通过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岗位能力、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需求侧”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着力改善“供给侧”,又要认识和适应“需求侧”。具体而言,一是要根据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特色设置并优化专业结构,对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增设新专业,比如智能机器人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体现新兴产业、人才紧缺专业、传统改造产业发展的专业;二是打造与先进技术、创新创业、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比如机电类专业增加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无人机技术、3D打印技术、创新创业等课程,使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对应;三是大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能上岗、有技能、敢创新的应用型人才[4]。尤其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摒弃教师主体、理论满堂灌、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个性化、多元化、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从而实现教学内容高效高质的供给,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为我国产业发展输出高素质的、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
“教育供给侧”通过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的开展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内涵建设,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设置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并激发职业教育的内需动力,在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找到快速通道。
3.3 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3.1 共享型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是承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人才需求多样性、教育对象多元化的整个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首先,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4],满足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模式,将他们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打磨与凝聚,秉承“全科融通育全人”的理念,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深研产业链与专业链、教育链与创新链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机电专业群“三层三线四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多线并行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全科融通“三层三线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构成
3.3.2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专业特色
在“三层三线四融合”总体框架下,各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培养思路,制定更为细致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目标产品 连环载体”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用某一目标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控制技术串联起来,同一载体将机和电紧密联系起来,教学载体一贯制是机与电融通,便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自动编程与数控机床操作,“一岗两交替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把实际生产过程引入教学,将理论教学与生产交替进行,多次循环,有效培养学生数控车铣编程及操作能力,通过岗位实习拓展认知不同的数控系统,使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一个为适应智能制造和先进技术新开设的专业,为有效培养学生认知新理论、适应新技术、勇于创新的精神,该专业探索并实施了“课证融通 赛训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课程教育与证书教育融通,能力训练与技能竞赛相融合,试点推行“1+X”证书制度,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
3.3.3 多线并行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与此同时,科学设置专业群“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多线并行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备底层共享、中层联系、上层独立的特点,各专业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中层、设计课程体系上层的内容及教学模式。专业群多线并行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了校企共享。例如: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建设“水机专业省级教学资源库”应用于水电站职工培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省级“UG软件应用在线精品课程”在上汽五菱、柳钢得到应用,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省级“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示范课”在同类高职院校中推广,“互联网+”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辐射带动“需求侧”的发展。
3.4 “企业需求侧”补足教育短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既要着力改善“供给侧”,又要引导、推动“需求侧”的改革。人才的质量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需求侧”的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人才培养规划,摒弃短期用人的行为,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就是从学校入手,协助调整供给侧的人才培养结构,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新发展路径。
作为“需求侧”的企业在对现有产品更新换代,开展产业优化重组,满足新需求的同时,要具备为“供给侧”补短板的功能,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互惠互利,寻求协同育人的切入口,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实践能力培养、产业产品开发等机会,校企双方从人才培养到设备资源互助共享,从而在校企相互扶持中弥补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及企业技术落后和理论缺乏的短板,在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在最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供给侧”改革为机电专业群打下了扎实基础,校企合作稳步开展,教师能力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现有省级应用技术研发课题7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9项、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15项,2017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励100多项。其中,2018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2021年机电系教师团队参加广西区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2021年全国电子通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工业互联网协同制造赛项决赛中,两位青年教师获得了职工组全国第三名,两位学生获得学生组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学生团队参加2021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荣获银奖。机电专业群构建了与产业升级、学生成长、校企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生态。
5 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供”“需”双方的协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激发人才的潜能[3],为职业院校人才动态培养提供了和经济发展对接的着力点。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的形势下,职业院校应抓住机遇,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大胆改革,满足“需求侧”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生源素质多样性、学习方法个性化的特殊要求的同时,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实现人才的精准供给,为职业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