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传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2022-07-24陈甲法周子键李欢欢刘文轩夏宗良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6期
关键词:遗传学育人思政

陈甲法,周子键,李欢欢,刘文轩,夏宗良

(河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00后”是当代大学生主体,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物质条件、国家信息化条件等明显不同于“90后”“80后”,形成了他们的性格特点。目前,“00后”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群体,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继承,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00后”大学生的特点

“00后”出生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物质条件较为优越,从小就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同时,他们个性张扬,多为享受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抗挫能力不足,性格上比较脆弱、以自我为中心,遇到矛盾或失败的情况下容易冲动、走极端,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心理失衡问题。

21世纪是网络时代,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00后”成长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中充斥着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他们接受新信息、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但“0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化,大家习惯于各种短视频网站、社交软件、网络游戏,而对实际生活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比较淡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00后”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社交、父母忽视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等。

同时,“00后”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较多地重视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其劳动观念的塑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不均衡性明显。据了解,“啃老族”“佛系”“锦鲤”等字眼在大学生群体中颇为流行,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劳动观亟须纠正。在劳动中了解社会需求是增强创新创造能力的前提,新时代大学生应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观念;在劳动中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根本途径;劳动中锤炼意志、磨砺品格才能奋发有为、积极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活力十足,引导他们学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有助于其优良品格的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对象,对社会发展有着支撑性的作用,高校生活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能够对其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产生促进性作用。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改善他们过度依赖网络的现状,创建师生平等交往的伦理观念、家庭平等交往的伦理观念以及网络平等人际交往的伦理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促进性影响。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

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理念,其本质是立德树人,同时也是落实国家提出的“三全育人”的要求、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育人的重要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教育特色。主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满足新时代社会人才要求的实现形式。通过以德立身、以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专业知识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之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专业岗位需求。在当今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专业课教育是“育才”,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课程思政是“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主要做法是将爱国主义、思想政治、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融入日常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遗传学”课程的特点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命科学和农业领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及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该课程,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遗传学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学生深入学习遗传学相关分支学科和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随着生命科学和农业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传学”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具有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和原理晦涩难懂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积极改进遗传学的教学方法,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课堂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育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遗传学的积极性。这对提高遗传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挖掘“遗传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的授课中,将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在通过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在讲授细胞质遗传植物雄性不育时,介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经历和成果,可以感受科学家坚韧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在讲授美国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了转座因子时,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创新意识。同时可以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开展劳动课堂以及劳动特色活动,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遗传学中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内容非常多,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合理选择并科学安排,从而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同时,在课程学习中,可以触及学生在生活、学习和社交中所遇到的困惑,真正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和他们产生认知共鸣,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遗传学”课程思政的示例

课程思政必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遗传学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引领,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达到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

在介绍遗传学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时,有意选择我国重要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比如中国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际贡献率为1%,虽然占比不高,但彰显了我国科学家主动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的实力和担当。另外,后续的水稻基因组计划是由我国主导,美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参与,多国共同完成的对水稻基因研究的国际科研工程。通过这一过程的讲解,体现了中国的进步和中国强大,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国志向,树立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砖添瓦,为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在讲授细菌与病毒遗传时,可将新冠肺炎病毒作为讲解重点,可以联系国家在疫情防控方面所作的紧急部署,确立党的坚强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根本保证。通过疫情防控战中鲜活的实例讲述,明确我们的胜利来源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和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的顽强意志。还可以联系为抗击疫情而无私奉献的医护工作者,歌颂他们舍家为国、舍生忘死的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听从指挥,自发地同党和国家站在同一战线、并肩作战,自觉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在疫情面前,全国人民拧成“一根绳”,防疫抗疫凝聚成了“一盘棋”。

在讲授遗传学发展历史时,重点讲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写作和发表过程,以及在书中列举大量事实和生动的案例,来证明他的学说。从中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挑战权威、善于与人合作、不倦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将一生献给科学事业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在讲授植物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知识点时,重点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长经历。他通过发现试验田里“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明确了水稻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坚定了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学生们通过观看对袁隆平院士的采访,感受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勇于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的高尚情操。

在讲授基因工程时,针对基因编辑婴儿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道德和伦理的思考,让学生明白尊重生命的重要性。领悟恪守职业道德底线和遵守科学道德的深刻含义。基因编辑婴儿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违背了生命科学的人类伦理,这是国际社会明令禁止的,希望同学们以后在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中,更能严格遵守人类伦理规则和学术伦理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底线,利用自己的知识及智慧造福人类,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遗传学”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相对滞后。要确保课程思政在农林高等院校的全面顺利推行,需要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做起,及时修订培养方案,使其能跟紧社会发展,使其从源头上保证课程思政内容的落实。在制定遗传学课程思政的方案时,需依据遗传学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色特长,使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中,遗传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包含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以及培养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且还需增设德育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中,要充分吸收思想政治教师的经验,为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和可行性提供智力支撑。

教材沿用多年、内容更新较慢。教材是实施专业知识讲授和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托,但目前大多农业院校“遗传学”教材多是沿用多年、内容相对单一,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人文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入。这就需要在修订教材的过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紧密合作,在不影响专业知识体系和授课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材的编写中,进而提高教材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专业课的考核评价缺乏课程思政内容。很多高校在对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中缺乏思想政治相关内容的评价指标,将思想政治纳入专业课教学只是作为教学改革的内容,既没有将课程思政与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相联系,也没有使其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衡量指标,这容易造成专业课教师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缺乏动力,不重视课程思政。这就需要高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或者权威性的规范制度时,在考核和激励机制上进一步明确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总体思想,在高校内广泛开展优秀的课程评选,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确保课程思政工作在专业课教学中落到实处。

结语

本文针对“00后”的心理性格特点,围绕高等院校“遗传学”课程思政的设置实例,将思想政治相关元素融入“遗传学”的日常教学中,同时剖析了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坚持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确保实现“三全育人”,确保落实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志向远大、勇于创新、堪当大任、学技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遗传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医学遗传学PBL教学法应用初探
表遗传学几个重要问题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