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2022-07-24杨时云
杨时云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的起点,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提出要“努力建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进入新阶段,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开创新局面,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安排,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锚定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艰巨繁重的战略任务和大有可为的潜力空间。
必须扛起扛牢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三农工作一直寄予厚望,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都要求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江苏省与农业农村部签订了全国唯一一个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的合作框架协议。我们要坚决扛起三大光荣使命,把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衔接深化,扎扎实实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形态、政策体系、制度保障上做出示范,努力交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江苏答卷”。
必须准确把握历史方位。目前江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00亿元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6:1,农业农村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还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仍有不少差距。处于全面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落实到工作谋划、部署推进、要素配置等方面,加快补齐现代化建设短板弱项,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必须坚定瞄准目标方向。国务院印发的《“十四
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展望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江苏也已经对“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我们要锚定目标不放松,在中央顶层设计的框架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地开展新实践,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接续部署阶段性任务,压茬推进、接力实施,持续沿着“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循环、高技术引领、高成长收入、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和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规划目标和路径,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守牢安全底线,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根基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夯实稳产保供基础,既是工作任务,更是政治责任。江苏不仅端稳了自身8500多万人的饭碗,而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全省粮食供需总体“紧平衡”,粮食需求量呈现刚性增长趋势,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缺口较大;粮食生产面临“硬约束”,扩大播种面积空间有限;农民种粮存在“低效益”,投入品价格上涨和土地租金走高挤压种粮效益空间。要坚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首要位置,以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大国粮仓”更加丰实做出新的贡献。
着力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研究出台省级实施办法,确保粮食播种面积8100万亩、总产量740亿斤以上。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优先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投资标准提高至3000元/亩。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不断提升耕地地力等级。
着力增加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坚持把品种选育作为提升粮食品质的关键,大力实施现代种业“五大工程”,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扩大大豆油料生产,巩固生猪等主要农副产品综合产能。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创新种植模式上,深入开展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建设,加大农机装备和科技支撑,加快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在公共品牌创建上,瞄准主推优质品种,从育种、种植到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打造优质粮油品牌;在支持保护机制上,进一步提高补贴的精准性、指向性,更好地推动农业补贴与生产挂钩。
狠抓关键环节,积极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也会带动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全面发展,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为农村现代化打好基础、积累动能。国家对“十四五”时期通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进行了部署。立足江苏现有基础、阶段特征和目标任务,把握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和趋势要求,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域为单位开展“六强六化”示范建设,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
突出质量强,示范引领标准化。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实施规模主体入网监管提质增效工程,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完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培育一批“江苏精品”农业品牌,打造一批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农业品牌。
突出生态强,示范引领绿色化。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县、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提升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突出装备强,示范引领设施化。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两大行动”,加快大中型复合式、智能绿色、特色高效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研究和集成应用。加强粮食烘干设施和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推广应用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发展新型养殖设施。
突出“数字”强,示范引领智慧化。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加快构建乡村数字经济、智慧绿色经济、乡村数字服务、乡村数字治理等数字场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数字化农场(牧场、渔场),推进一批县域重要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
突出主体强,示范引领园区化。积极培育各级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积极发展综合社、联合社和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的规模合作社。培育一批支撑行业发展的百亿元、领军型、行业“小巨人”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为牵引,统筹推进多园同建,建强各类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突出链条强,示范引领融合化。以延链、优链、强链、补链为重点,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开发乡村多种价值,打造产业多种形态,持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超千亿元重点链,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典型县。打造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样板,建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聚焦城乡融合,着力补齐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
江苏城乡发展相对比较协调,最有基础、最有条件通过全面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把三农工作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把握,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把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与畅通城乡循环、扩大投资消费结合起来,尽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努力让农民和市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让城乡生活不再有明显品质落差。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把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和乡镇服务功能提升作为县域城乡融合重要切入点、承载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持续丰富完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有序推进清单制、積分制、数字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持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质效,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系列活动,开展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深入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毫不放松农村疫情防控,维护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
持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加快构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农村低收入人口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农民平均增幅。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巩固拓展资源发包、物业租赁、资产经营等发展路径,创新探索融合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和“飞地”经济,鼓励村村抱团、深化村企合作、探索村社融合。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持续优化富民强村帮促政策体系,建立分层分类的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
强化支撑保障,持续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举措
统筹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努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必须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提升能力水平,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着力推动农村改革系统集成、协调高效,整合叠加各领域成功实践和试点成果,进一步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和动能。推动土地承包“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改革等重点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推动江苏特色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宿迁市“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等系统集成,增强制度性供给。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农村金融服务、人才返乡下乡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持续把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要素集聚的重要抓手,组织开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提质增效活动。
持续抓点带面,形成梯次格局。分区域分类型培育一批样板,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全面发展,形成示范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深入落实农业农村部与省政府共同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合作框架协议,以江苏为示范样本,完善沟通协调机制,细化年度工作要点,推动重点任务落实。支持苏州等四个设区市整市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开展引领性、创新性探索。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积极争创一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50个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加快形成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龙头、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为支撑、市县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格局。示范区建立政策清单、工作清单、服务清单、评价清单“四个清单”管理机制,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要素保障支撑体系和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现代化路径。同时,分级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
强化监测评估,树立工作导向。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把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实绩考核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结合起来,引导地方找准短板弱项,对标形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建立健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对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等工作情况开展督查。突出重点任务和目标导向,优化调整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监测,建立“2+6+20+1”评价指标框架体系,着重监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和状态,评价县域阶段性实现程度,引导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