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野下非遗传承策略研究

2022-07-24张桎滢李皓然

参花(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彝绣刺绣彝族

张桎滢 李皓然

云南彝族(撒尼)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云南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以云南彝族(撒尼)刺绣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传承空间越来越窄,需要探索更多的传承路径。本文基于云南彝族(撒尼)刺绣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传承进行研究,结合新媒体在当今时代的特点,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视野下的传承策略。

一、云南彝族(撒尼)刺绣概述

云南彝族(撒尼)刺绣是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传统美术,在彝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彝族(撒尼)刺绣运用范围广,可以绣在衣服、鞋子、手提袋、帽子上,等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彝族绣品工艺精致,种类丰富,刺绣题材多源于自然界,大致可分为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有蜘蛛、老虎、喜鹊、龙凤等,植物纹样有梅花、马缨花、牡丹花和太阳花纹等,几何纹样有彩虹纹、日月纹、星纹、八角形纹,等等。

二、云南彝族(撒尼)刺绣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冲击,彝族(撒尼)刺绣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传承现状

云南彝族(撒尼)刺绣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它丰富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文化沉淀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灿烂的风景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云南彝族(撒尼)刺绣工艺逐渐衰落,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1.模式单一,缺乏专业人才

云南彝族(撒尼)刺绣的经营方式基本以家庭作坊式为主,既没有标准化的生产体系,也没有完整的产学研究链。无法实现产品开发融资,没有专业人才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与现代化趋势不相适应,缺乏硬核的竞争力,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集中发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传承方法局限,缺乏传承人

由于云南彝族刺绣技艺的流程复杂、技术难度较大,且学习技法、图案纹样、制作周期较长。往往需要极强的耐心、细心以及较长的时间才能绣制一幅作品,产量低并且卖价不高,导致年轻一代大多不太愿意学习。此外,商业化市场的助推,让一些掌握彝绣技艺的妇女,为了生活所需,毅然决然地放弃从事刺绣的创作。导致不少人才流失,掌握一流绣工的彝族妇女越来越少,所以导致传承越来越难,传统的手工艺在不断流失,对彝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較大的冲击。

(二)多种审美冲击,创新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越来越多元化,大部分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简单、时尚、轻便的产品,因此彝族刺绣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压力变大。再加上彝族刺绣产品主要是靠双手进行缝制,既没有描样也没有画线,凭借的是日积月累的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想象,用心绣制每一个针脚。虽然花费的周期长,作品精巧,但缺乏现代化元素的融合,导致彝族刺绣产品附加值低,内容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变弱。

(三)多种文化冲击,关注度不足

云南彝族(撒尼)刺绣是云南特有的自然环境、地域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互相融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这些客观条件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从而淹没在时代的浪潮里。彝绣作为彝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它能成为多种载体,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之中。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载体不断被蚕食瓦解,彝族服饰、包包等日常配饰已逐渐被其他风格的产品所代替,彝绣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三、新媒体背景下云南彝族(撒尼)刺绣的传承策略

在信息化、时代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必须与新兴学科相结合或者寻找新的发展方式,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之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图文、视频信息为载体的互联网传播平台被更多的人熟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彝族刺绣产品的营销,提升其经济价值,带动彝绣传承人的收入增长,是一件值得深思熟虑的事情。

(一)打造文化品牌,“线上+线下”传播

利用新媒体手段搭建云南彝族刺绣传承人、云南彝族刺绣图像库、云南彝族刺绣文字资料库以及云南彝族刺绣交流学习四位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传播与传承并行。

首先,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优势,“线上+线下”互动,拓宽营销的渠道,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云南彝族刺绣传承人通过线上平台,与观众直接进行交流,传播刺绣文化、刺绣知识。

其次,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上创建三维图片,再配上视频讲解,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云南彝族(撒尼)刺绣的工艺特色和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的方法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无论观众在哪里,都能够有切身的丰富体验。

最后,数字化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热爱云南彝族(撒尼)刺绣的人前来学习,给他们提供新的学习空间,还能通过这些人发掘潜在的传承人。在交流学习中,原有的传承人也能不断吸收新的观念,产生新的审美,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认同感。

(二)利用新媒体的数字化优势,丰富宣传手段

在信息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人们能够不出门便尽知天下事。新媒体技术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目前云南彝族(撒尼)刺绣在数字化方面利用的程度不高,所以数字化领域的发展急需扩大。当前,可以利用手头资源,打造一个有关云南彝族(撒尼)刺绣的3D博物馆,提高受众的体验感。此外,还可以借助VR技术,实现观众与云南彝族刺绣的实景互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彝绣的制作流程,不仅能够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也能促进彝绣的传承。

1.自媒体传播

自媒体是新媒体下的一种数字技术产物,在平台上拥有庞大的用户量、信息更新快、内容丰富多样、针对性强。就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在自媒体传播彝绣的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彝绣的传承人或者是彝绣工作室的负责人;另外一类是热爱彝绣的人,以“他者”的身份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前者传播的内容真实可靠且具有权威性,但是表达的方式却较为单一,并且时效性得不到保证,关注度较低。他们要时刻了解受众人群的心理需求,不断提高知识素养和媒体意识,将传播内容与当下热点结合,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彝绣的传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后者的传播方式比较零散、呈现出商业化、碎片化的趋向,传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营销某类商品或者宣传某种东西。他们还会与专门的媒体、营销号搭建合作平台,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挖掘出更多的传播形式,借助自媒体的平台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2.短视频传播

短视频的兴起,让彝绣的传承不再受到局限。以抖音和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因为发布的内容贴近生活、形式多样而备受欢迎。抖音和快手也先后启动“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为非遗的传播做引流。彝绣的传承人可以趁着热度和流量开设账号,在平台上发布彝绣视频,还可以开设直播,向受众展示彝绣的制作流程,与受众进行互动,丰富传承的路径。

此外,要想彝绣长久发展下去,传承人要加强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鼓励更多的用户或者是企业参与进来,为彝绣的传播添砖加瓦。视频内容的更新要结合当下热点,要有创意,使之获得长远的发展。

3.其他社交软件平台传播

近年来,以微博、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受到不少青年的喜欢,他们会在上面发表优质内容,记录生活。青年人群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群体,是社交软件上的活跃人群。可以找人气高、作品优质的博主发布大量彝绣的视频和图片,唤起青年对彝绣的热爱。还可以借助平台,和博主合作制作视频,建立一条从设计到营销的专业产业链,让彝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方式能够产生持续性的创意,也有助于彝绣实现最大的商业化价值。在新媒体时代下,使“非遗”技艺传播效果最大化,有三种方式:首先,融合艺术形式,打造“动态美学”;其次,推动文化元素的跨界演绎,创新“非遗”技艺体验;最后,结合技术和运营,激发大众参与和互动。[1]

(三)打造全新的发展形态

传统的媒介已经不能满足彝绣传播和传承的需求,要打造全新的形态,使其更好地发展。

1.利用新媒体,发展彝绣衍生品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展彝绣的相关衍生品。对云南彝族(撒尼)刺绣基于生产性保护,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发点。近年来,许多品牌都在相继推出文创周边、联名产品、品牌IP等,目的就是让当代年轻群体更易接受本土的品牌文化。[2]伴随“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非遗手工艺的文创产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颇多关注与支持,这也为其实现商业转化提供便利。[3]

文创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新媒体+文创”可以把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财产。打造一个以彝绣为中心的IP,让彝绣不再是一件简单的工艺品,而是成為一种文化的代表。

在进行彝绣文创衍生品创作时,可以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对工艺流程、刺绣纹样以及色彩搭配做合理的优化。此外,还要结合当今的文化环境及大众审美对图案进行创新和改动,使之符合当今市场的需求,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还可以利用数字交互、AR等软件,将云南彝族(撒尼)刺绣的制作流程进行数字化的编辑,生成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模型转换成具体的文创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以及其他购物软件,扫码购买相关的彝绣文创衍生品,在购买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对云南彝族(撒尼)刺绣的文化认同感。[4]

2.培育多元人才,促进非遗传承

“人”是彝绣传承的主体,彝绣也需要有人传承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因此,要培育多元的人才。云南彝族(撒尼)刺绣的传承需要各行业的人协同合作,而彝绣要想长远地发展,就需要大量相关的从业者,对于多元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比如,相关部门、相关文化企业、工艺师与传承人之间可以相互联系,构建一个全新的市场体系。新型的多元人才需要拥有当代视野并能进行精准定位,同时还要具备跨界思维,能对多种学科进行整合,发掘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元素,并思考这些文化元素怎样与现代社会进行整合,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有关部门也应在彝绣传承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搭建“高校—政府—企业”的沟通模式,不仅能让彝绣走进校园,提升学生对学习非遗的兴趣,而且也乐于传承彝绣。[5]

3.多学科结合,丰富传承路径

在对彝族(撒尼)刺绣进行传承时,不仅可以融合传播学,还可以融合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实现多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让彝绣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彝族刺绣的传承和传播不仅仅是非遗部门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可以联合高校、非遗部门、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形成完整的模式,对彝绣的传承和传播给予支持,拓宽彝绣的传承路径,丰富彝绣的传承方式。

在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相关产业的融合,实现“彝绣+文旅”“彝绣+教育”“彝绣+企业”的融合,提升彝绣与其他产业的契合度,更好地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

四、结语

云南彝族(撒尼)刺绣作为云南的民族瑰宝,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彝族(撒尼)刺绣是当今刻不容缓的事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值得我们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去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成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也为非遗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拉近了非遗传承人与当代青年群体之间的距离,推动了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展现了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为非遗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允,周晶.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J].中国电视,2018(07):44-47.

[2]章莉莉,朱艺芸.国潮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J].装饰,2021(10):30-35.

[3]马云,虎雅东.“互联网+”背景下的品牌设计与推广特点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10):17-20.

[4]郑榕玲.新媒体时代下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以岭南非遗石湾陶塑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01):164-165.

[5]毕秋灵.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文化产业,2018(14):46-48.

(作者简介:张桎滢,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李皓然,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彝绣刺绣彝族
推进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彝族海菜腔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清新唯美的刺绣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融合彝绣文化的丝绸产品创新设计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永仁彝绣走出直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