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毛虫对天然草地植被生物量为害损失评估
2022-07-23唐炳民
唐炳民,安 涛
(1.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 西宁 810008;2.格尔木市林业和草原站,青海 格尔木 816099)
草原毛虫是青海天然草地主要害虫种类之一,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草原毛虫属(Gynaephora),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植食性昆虫。它在生活史的四个历期中,只在幼虫期采食植被维持生长发育时造成为害。主要采食牧草的叶及嫩茎,最喜食含有较高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粗纤维较低的植物,因此,在青南、环湖、祁连山地区以高寒草甸类型为主的草地上分布较广,为害较重,全省年均发生面积80×104hm2,为害面积50×104hm2,仅次于草原蝗虫。
1 评估方法
根据为害等级标准划分全省主要草地区的草地毛虫为害级别,再利用草原毛虫在幼虫期的采食量计算天然草地植被生物量的损失,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尺度上给予生物量损失评估。
1.1 确定为害等级
1.1.1 为害等级划分 《草原毛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DB63/T333-1999)对青海省草原毛虫采用极限等差法进行了分级,根据平均密度、牧草损失量分为5个级别(详见表1)。
表1 草原毛虫为害等级指标
1.1.2 为害区域设定 根据《草原虫害直升飞机防治技术规范》(DB63/T1415-2015)规定,青海省草原毛虫防控后残留虫口为≤4头/平方米。因此,当草原毛虫虫口密度≤4头/平方米时,保留少量为害的个体,即可保留天敌金小蜂、寄生蝇等数量,也可刺激植物自我补偿加速生长,此时对植被的为害极不显著,不计算生物损失量;当草原毛虫虫口密度在4~30头/平方米时,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草原毛虫发生区,需要计算生物损失量;当草原毛虫虫口密度≧30头/平方米时,因单位面积采食损失远大于植物自我补偿,很快呈现植株大面积枯黄、植被盖度急剧下降、产草量断崖式下跌等现象,严重威胁草原生态环境,为草原毛虫危害区,要计算生物损失量。
1.1.3 为害损失评估方法 草原毛虫1~2龄采食量甚小,可以忽略不计,主要为害期在3~5龄,日食量为0.016 g,按为害天数60 d计算,每头草原毛虫一生食量为0.96 g。植被生物量损失计算公式如下:
Q=C×M×Me×r
Q—草原毛虫造成的植被损失量
C—草原毛虫每日每头采食量
M—为害面积
Me—单位面积上的草原毛虫数量
r—草原毛虫为害时间(60 d)
草原毛虫喜食植物为高山嵩草(Kobresiaparva)、矮生嵩草(K.humilis)、线叶嵩草(K.capillifolia)、早熟禾(Poiphagorum)等优良牧草,而露蕊乌头(Aconitumgymnandrum)、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女娄菜(Melandriumapricum)等有毒有害植物则不采食,因此草原毛虫对天然植被生物量的为害即对优良牧草的为害,可直接换算成羊单位进行损失评估。
1.2 年际为害损失量
年际间为害损失量波动较大,由多到少为:2016年>2017年>2019年>2020年>2018年,呈“双峰”型,年均在32 000×104kg左右。2016年为害损失最多,为38 925.62×104kg,之后损失量下降,2018年为害损失最少,为23 638.55×104kg,波动幅度高达40%,2019年再次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详见表2)。
表2 “十三五”期间草原毛虫为害植被损失量变化
1.3 区域间为害损失量
全省草原毛虫采食造成的植被损失量年均为32 262.03×104kg,折合17.47×104个羊单位。为害损失排序为:玉树州>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果洛州>海西州>西宁市,其中,玉树地区损失最严重,年均在18 125.28×104kg,其次为海北地区,年均7 364.04×104kg,两州为害损失占年度总量的79%。
表3 区域间草原毛虫为害植被损失量对比(5年平均值)
2 评估结果
在不计算重度为害区造成的牧草减产量的情况下,由草原毛虫采食植被造成的生物量损失不可忽视,每年使天然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下降17.47×104个羊单位,是全省理论载畜量的0.67%。仅“十三五”期间,草原毛虫采食植被造成的牧草损失量就达161 307.49×104kg,若鲜草按0.3元/公斤计算,五年间由草原毛虫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84亿元。如果将其转化用于养殖业,按照70%的利用率计算,可多养77.34×104个羊单位的草食家畜,可见为害损失巨大。
3 讨论和建议
3.1 年际间生物损失量波动的原因
一是2017年草原毛虫常发区在草原毛虫成虫交配阶段降雨频繁,雄蛾不能起飞,影响了雌雄交配,且湿度较大,虫卵容易发霉变质,不利于第二年毛虫发生;二是2019、2020年随着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持续加大,草原毛虫防控任务量增加,使得害虫基数下降,为害面积逐步减少。
3.2 各区域间为害程度不同的原因
区域间草原毛虫为害损失差异较大,其为害程度主要与气温、降雨量、湿度及食料等因素有关,以高寒草甸为主、草地分布面积较大的玉树州和海北州地区适宜草原毛虫繁衍生存,为害损失最大,也是青海省草原毛虫的常发区和宜生区。黄南州河南县、泽库县、海南州共和县、果洛州久治县和海西州天峻县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类草地,适宜草原毛虫生存繁殖,可产生较大为害损失。西宁、海东地区和柴达木地区主要为温性草原、温性荒漠类草地,除大通县有少量草原毛虫分布,其他地区不适宜草原毛虫生长发育,不产生为害。
3.3 意见建议
为降低草原毛虫对天然草地的破坏,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减少天然草地植被生物量损失。首先要划分防控重点区,对玉树州、海北州、黄南州等地加大草原毛虫防控投资力度,减少害虫基数;其次要加强动态监测,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草原毛虫常发区和宜生区进行重点监测,实时掌握发生为害状况;三是要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因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管理的限制,当草原毛虫产生为害时不一定能及时开展防控,有可能耽误最佳防控时机,为翌年突发虫灾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