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为老百姓的菜篮子
2022-07-23柯溢能
□柯溢能
喻景权,民进浙江省委会常委、浙江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常务副主任,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一等奖4项,第12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现如今,每到冬季,老百姓的菜篮子里依旧可以吃到各类新鲜果蔬,但要放在几十年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2021年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常务副主任、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喻景权,38年来一直致力于蔬菜抗逆高产调控领域研究,在蔬菜抗逆栽培、连作障碍防控、栽培模式革新三个产业关键问题上取得原创性成果,为我国蔬菜产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得知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喻景权表示,将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发挥专业所长,为国家做更好的科研,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要做的,恰恰是国家需要的”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喻景权,深感我国设施蔬菜栽培不能走欧美国家的加温高能耗栽培之路,只能发展低能耗生产模式。我国冬春冷害频发、设施作物光合效率低、瓜类蔬菜座果难,长期遏制了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喻景权介绍说:“冬天温度一低,蔬菜叶片就‘感冒’打卷,再叠加冬季本来就缺少阳光,光合效率更是降低。”
1997年,喻景权和团队在探索如何减轻蔬菜冷害的过程中,发现油菜素内酯是蔬菜抗冷和光合作用的重要调控物质。随后他继续向科学深处要答案,从基因层面探明调控机制,从源头上明晰了作用原理。据此研创出仿生调控产品,建立了基于生理效应、作用时效和温光环境的抗逆调控方法,使设施果菜冬春冷害得到有效控制,大幅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
提高瓜类蔬菜的座果率,其实就是解决冬春季节瓜类只开花不结果的问题。这项植物“保胎”技术也是20世纪90年代喻景权带领团队率先在国内完成的。“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瓜果的生长发育是通过细胞分裂素调控的,找到这一把‘钥匙’,我们就打开了瓜类蔬菜不用授粉受精便能结出果实的奥秘。”通过这一方法,使得黄瓜和西瓜等8种瓜果座果率提高到95%以上。
喻景权总是说,科学家就是要做原创性的工作,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三农”问题。“什么都想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别人没做的,更是产业所需的。”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喻景权有五年的时间在基层一线工作。那段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磨炼了他的意志,加深了他对这一行业的深层认识。“对于应用学科,光有理论研究是不够的,要真正走进农田,才会发现更多的真问题、大文章。”
正是由于喻景权在提抗性、增光合、促座果为核心的蔬菜抗逆高产调控理论技术体系上的突破,解决了设施蔬菜产量低位徘徊问题。目前应用到我国蔬菜大省鲁、豫、苏、冀、川、浙等茄果类和瓜类蔬菜主产区,这一成果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
为什么喻景权能够不断向科研的深度进军?他的同事、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张明方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喻老师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在蔬菜研究的‘马拉松长跑’中,他始终引领学科前沿,经常是我们这个科研楼里回家最晚的一位老师。”
“坐在椅子上等,不如在地上爬”
1985年,喻景权到日本短期进修1年,1988年获批奖学金后他又到日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8月,喻景权结束留学生涯回到母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对那时的喻景权来说,回国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更是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
当时日本企业给他开出的月薪是30多万日元(折合当时汇率约为人民币3万多元),回国后却只有400多块;1991年,他就拿到驾照在日本开上小轿车,回国后又重新蹬上自行车。但是他从没有后悔,深深地扎根在祖国的广袤田野。
“浙江大学园艺学科有很好的传统,学术泰斗吴耕民先生、李曙轩先生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归国,创建园艺学科。我们读书的时候,都直接给我们上课,给予我谆谆教诲。”喻景权至今回忆起这些仍然十分感慨:“吴先生跟我说,‘人在社会上要做成一两件有用的事情,一件就不容易了,两件则十分艰难。’”
而李曙轩先生给予了喻景权“坐在椅子上等,不如在地上爬”的教诲,日后也成为他为人处事的座右铭。“我回国当初,实验条件还比较落后,我们这一代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展科研工作,与祖国共成长。”
“一年旺、三年黄、五年荒。”这是农民们对土地无法连续耕种的一句顺口溜。连作障碍现象是指在同一块地上栽培同种蔬菜作物,抑制下一茬蔬菜生长的现象。早前大家认为是施肥不足和土壤肥力下降所导致,为此盲目过度施肥,不仅没解决问题,还产生了生态污染问题。
“古书上就记载了植物根部会分泌毒素影响土壤,但究竟是什么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喻景权和团队历经多年研究,率先鉴定出茄果类、瓜类和豆类蔬菜根系释放的15种自毒物质,并探明蔬菜的自毒物质是引起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随后通过机制研究发明了“除障因、增抗性”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普遍应用在我国蔬菜主产区,改变了以往盲目防控的局面,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进步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环境负担。能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成为越来越迫切的一个问题。
无土栽培,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项老技术,因为20世纪80年代喻景权就已经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然而他重新开展这项研究是在2005年。“中国的农业对成本敏感,搭个花架子无法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农民是不买账的。”
为此,喻景权带领团队研制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的新一代无土栽培SAS系统,推动我国蔬菜主产区产业升级。他们通过探明根际三相环境影响养分吸收、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规律,攻克了基于果菜肥水动态需求的营养液配比、自动精准供液、花生壳基质化三大技术,节省肥水2/3,在番茄、黄瓜、甜瓜等主要果菜上应用,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消费者称赞他们吃到了“儿时的味道”。
如今走进甘肃酒泉戈壁中的成片蔬菜温室,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以喻景权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为当地戈壁农业发展、有效解决蔬菜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能为西北干旱戈壁地区解决蔬菜供应问题,这是科研工作者报效国家难得的际遇。”喻景权说。大漠的沙、塞北的风、高原的苦,都没有阻挡他和团队的脚步。十多年来,一批批师生到酒泉去帮助当地发展戈壁农业,从2008年的三分地发展到现如今的十余万亩,酒泉市委市政府赞誉:“我们与浙江大学技术合作的历程,就是酒泉戈壁农业发展的历程。”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酒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国森研究员说:“喻景权老师不图任何回报,还自己倒贴钱帮我们搞试验研究,为的就是在戈壁滩上也能周年生产优质蔬果,这种农业情怀值得我们所有农技推广人学习。”
对喻景权来说,这些年最要感谢的还是自己的学生。“我的一个个科学奇思妙想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中成为现实。”他指导的4位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毕业生中9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
每当遇到重要实验,喻景权都会与学生一同实地开展实验,观察实验结果,追踪实验进展。他的博士生、国家杰青获得者周艳虹说:“从最初求学至今已有22年了,喻老师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与时俱进的学习习惯、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追求卓越的自我要求无一不深刻影响着我。喻老师不仅仅传授给我们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对科学的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
回顾过去38年学术生涯,喻景权说,他是赶上了国家快速发展的好时代,成长在有着深厚文化传承的浙大园艺学科。“未来,我们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进一步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我们的科技与人才优势,为老百姓作出更多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