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探讨

2022-07-22刘韬和兰娣赵海鹰张文丽曹雪梅

生态环境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核算价值区域

刘韬,和兰娣,赵海鹰,张文丽,曹雪梅

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提出以来,“生态产品”概念开始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十九大召开后,“两山”理论成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十四五”,在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蔡文博等,2021)。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等承诺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向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演进。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共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也作为新发展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产品是“两山”理论的物质载体,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实践抓手(李宇亮等,2021),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与机制建立可从制度层面破解“两山”转化瓶颈制约(雷英杰,2021),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者受益、使用与破坏者付费赔偿的导向机制,倒逼绿色发展方式形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正是响应生态文明建设核心要求的具体实践。

区域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者,加快对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理解,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是全面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的体现,更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陆小成,2022)。生态产品作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提出的独创性概念,自《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提出后,随着“两山”转化实践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步伐的迈进,涌现出大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功实践案例,在模式创新与路径探索上积累了相当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新时代背景下区域发展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将“两山”转化理念具体落实到制度安排与实践操作,督促落实一节中明确,“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推进情况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定期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要求,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抓手。在充分认识生态产品理论基础上,正确理解其价值实现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类福祉,供给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通过现有文献梳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从生态产品的定义、分类、核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等各方面均有相关成果和相应的方法论与实践模式,有学者还针对生态产品的一般生态系统服务提出价值实现途径(王斌,2019)。但由于生态产品自身所处区域的地理异质性,生态产品除具有整体性、公共性、外部性外,还具有时空可变性(沈辉等,202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又决定了生态产品价值化过程中的不同路径与使用政策工具的不同。本文结合目前学者对生态产品概念、特征与形成机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机制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探讨,基于近年来各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典例案例与“两山理论”实践基地经验,以《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为指导,总结归纳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般化路径,借以探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方法论,并提出对应路径的区域应用,为区域深化生态产品内涵认识,合理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策略,针对生态产品类型设计适合于本地的价值实现模式,帮助区域在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点的价值实现路径后,实现生态产品多元转化提供一般化的思维导图。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也有助于正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的区域进行生态产品提升设计,为各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路径选择依据和参考,促进各地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概述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观,实践是理论的认知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在现有诸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与地方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首先要切实掌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理论,正确认识生态产品,然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自身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最后形成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促进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1.1 生态产品概念基础

生态产品,自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提出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定义也由最初针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狭义概念,逐步深化为等同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广义范畴,包含人类从生态系统所获得的各种惠益与福祉(Finlayson et al.,2005)。国内学者经过多年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概念定义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范围、属性及其与自然资源边界的界定得出了“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和人类社会生产共同作用提供给人类社会使用和消费的终端产品或服务”的定义(张林波等,2021a)。本文以该定义作为研究基础。

生态产品的分类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有不同分类,如按公共产品理论和区域来源(曾贤刚等,2014)、产品供给、表现形态(刘伯恩,2020)和价值实现模式等,本文讨论价值实现模式与路径,生态产品根据不同价值实现模式与路径分为公共性、准公共性和经营性三类(张林波等,2021b)。

生态产品具有4个明显特征:一是具有公共性,生态系统服务中气候调节与生命维持服务属于公共资源,生态产品中旅游与文化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容易产生供给不足问题。二是具有外部性,外部性主要来源于其公共性,外部效应会使得个人获得效益的同时使社会效益降低,导致生态产品本身价值低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失灵,公共资源过度利用。三是具有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整体性,生态产品不论是以行政区域划分,还是以地理单元划分,区域内的生态产品福祉对区域所有人平等,如清洁的水、干净空气、宜人环境、良好气候等,其难以像物质商品一样计量和分割。一方面是价值多维性,生态产品拥有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存量价值同时具有非经济价值和经济价值,如社会文化与宗教,对人类福祉不是以直接贡献的形式出现,但具有存在价值。四是具有地域性,生态产品与自然资源一样,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生态产品的形态与价值存在差异,供给对象也往往限于某一区域,导致生态产品在区域中的存量与流量均有不同。

1.2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作为区域生态产品认识的深化,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学术研究层面看,因生态产品概念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目前主要的价值核算以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或自然资本价值核算为主,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以价值评估与经济核算方法应用最为广泛(欧阳志云等,1999),谢高地等(2015)、王金南等(2018)也针对全国生态系统价值进行了核算,其他学者分别应用于各区域取得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也有学者将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与功能重要性结合,基于综合评估方法实现价值核算(刘韬等,2020);自然资本价值核算又称存量生态资产核算,通过生态资产的质量综合评价表征区域生态资产存量特征。不同价值核算体系在方法与指标上略有不同,但其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刘江宜等,2020;张彩平等,2021)。随着认识的深入与核算方法不断的发展成熟,黄如良(2015)、沈辉等(2021)学者总结了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基本流程,以框架的形式提供了清晰的评估思路,可根据具体目的、成本收益、价值观念等情景选择价值核算方法。根据生态产品的综合性与地域性,框架结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在更好地理解基础上,科学灵活地选用价值评估方法,实现价值核算,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了一般思路。

从国家与地方政策层面看,相关管理部门与各省市也正在积极制定生态系统评估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方面标准。2020年9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2020年10月,浙江省发布了首部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 陆域生态系统》,标准为区域推动核算成果应用于区域规划、政策制定、项目设立与党政考核等过程提供科学支撑。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生态系统评估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深圳市发布了首个针对高度城市化地区的 GEP核算规范——《深圳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陈梅等(2021)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构建基于生态调节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用于评估研究区域“两山”转化成效。

尽管价值核算的方法体系与指标选择不尽相同,但对于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了相对明确的思路,不断发展的核算框架对核算路径也有科学指导作用,为后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的评估与转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与推行打下坚实基础。因此,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作为区域对生态产品内涵的把握途径,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认知”过程,既是对生态产品认识的升华,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落地的基础。

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因可以为人类提供效用并带来满足而具有价值,其价值基础即是赋予人类生命支持服务和舒适性服务等福祉的能力,生态学与经济学学者在该观点上基本达成共识(孙庆刚等,2015)。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本质是在将自然资源存量价值化基础上,挖掘自然资本流量价值与生态系统服务的间接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学中可度量、可交易的产品。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环境经济学、绿色经济、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等(王斌,2019)。也有学者认为价值实现过程是生态产品价值由隐性转化为显性的过程,其实现路径有两种逻辑,一种为“转化”路径,即通过市场交易将生态产品由资源变为资本;一种为“保护”路径,即通过政府调节将生态产品价值由隐性价值外显为货币价值(石敏俊,2021)。生态产品的价值可通过生态资源的直接转化实现,还可通过生态资源的配置组合,或市场交易等间接金融手段转化实现(张文明等,2019;陈清等,2020)。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具有延续时间长,域值空间弹性大,区域产品分异大等特殊性,加之中国的价格体系仍然以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不合理结构存在,森林、湿地、草原、湖泊等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难以直接体现经济价值,极大地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黎元生,2018)。

不同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各有不同,各有特点。根据生态产品的分类,对于公共性生态产品,其价值实现主要基于政府主导;对于准公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基于制度、政策与科技创新等路径实现;对于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则主要基于市场、消费与交易等路径(张林波等,2021a)。由于生态产品的外部性,在产品供给过程中包括产权界定不清、交易成本较高、市场规模小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所导致的生态产品供给不足问题。转化过程中,政府通过干预措施引导可明显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马永欢等,2020)。生态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最主要条件即是政府政策工具的干预,通过激励使行为主体作出符合私人和公共利益的决策。基于生态产品不同属性价值,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以附加产品市场价值,或者通过补偿激励手段实现其非市场价值(李宏伟等,2020;杨锐等,2020);其他学者从资金耗费的角度,提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还可通过公众自发或公益团体等非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以促进转化过程(高晓龙等,2020)。因此,从政策工具的干预角度看,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期,多使用非市场工具进行干预,先通过建立有效的生态产品,为生态产品发挥附加价值奠定基础;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后期,使用市场工具加以引导,通过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提高生态产品服务能力等手段创造实现途径。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是顺应中国新时代社会发展矛盾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正外部性作用(王金南等,2020)。从生产要素变化来看,将生态资源逐步转化为生产要素,融合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核心生产要素,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从发展动力转变来看,将生态产业逐步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破解发展不充分问题,构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2.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介绍

目前,还没有成熟且可系统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因生态产品自身的特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类方法也没有统一依据。高晓龙等(2002)针对国内外试点模式的研究以经济来源的不同分为政府付费、公益组织付费、公众付费及多元付费四类。张林波等(2021a)基于生态产品使用价值的交换主体、载体与机制三方面分类总结了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体实践案例,形成生态权益交易、生态保护补偿、生态载体溢价、生态资本收益、生态产业开发、区域协同发展、资源配额交易、资源产权流转等8类22项价值实现模式,又根据各种价值实现模式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将不同价值实现模式对应至不同的生态产品类型中进一步明确了适用条件。虞慧怡等(2020)结合中国现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认识的误区,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应用市场机制调动积极性,探索价值实现载体实现共生增值等具体建议,得出促进生态产品向经济产品的转化的启示。彭文英等(2021)构建了京津冀的生态产品价值综合核算体系,通过对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行评价,得出针对产品供给能力强弱的差异化价值实现路径与相应模式。2021年,生态环境部公布了针对国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培育打造的典型案例,综合考虑地域资源禀赋与特色、经验模式代表性、建设进展与成效等方面因素,总结了“守绿换金”“点绿成金”“添绿增金”“绿色资本”等4种转化路径和8种可推广性较强的转化模式。

2.2 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模式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 2021年第十八次会议上强调要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本化作为生态产品的经营方向已成必然趋势。从生态系统层面看,生态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有形生态产品,还提供无形生态系统服务,其内涵与外延是大于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张文明等,2019)。高吉喜等(2016)对资源、资产、资本,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作了详细的概念辨析,得出生态资产资本化是生态产品增殖的重要途径与生态保护的发展方向结论。由此,建立生态产品从资源到资产、从资产再到资本的“资源-资产-资本”运营转化机制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三级市场,可以实现对生态产品的逐级增值(袁广达等,2021)。同时,由于生态产品具有“稀缺性”特点,决定着生态产品存量的有限性,随着生态资本的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生态产品的可持续性和质量,传统资产增加过程中使用价值量的增值导致的自然资本的减值可被有效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平衡。

联合国《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报告中指出当前是一个资本误置的时代,其经济发展和增长战略所导致的自然资本过度耗损、退化正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损耗着全球自然资源,不断损害当代福祉的同时也对未来世代构成巨大风险和挑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就是中国在谋求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平衡中的具体实践,是可持续的发展实践。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以“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模式为主线,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改变资本配置不当与资源过度消耗问题,以可持续路径修复生态环境外溢效应,追求更加高效、更加清洁、更加持续、更加全面的绿色发展模式成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

2.3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典型案例

根据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典型案例,以生态修复、生态农业(刘耕源等,2021)、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复合产业、生态市场、生态金融、生态补偿(曾祉祥等,2020)等转化模式为基础,结合前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研究成果,本文深度归纳了主要模式的实现方法、路径与典型案例(表1)。旨在为区域一般化路径的提出奠定现实基础,并为后续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设计与具体模式路径的选择提供参考。

表1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典型案例Table 1 Typical cases of value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3 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般化路径

由上所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然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怎样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是区域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利益导向机制的基本形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力的明显增强具有重要引导意义。

根据生态产品的定义,结合学者Haines-Young et al.(2010)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模型(ecosystem services cascade mode),本文基于模型描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形成过程,说明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般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应设计思路,指导区域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准确定位并制定价值实现模式。由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涉及的问题贯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各个方面,根据前述研究提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难点,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实现过程中核心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各节点过程中,具体选择适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并对应阶段特点采用前人研究对应模式,较好地进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区域探索,最后形成区域化的价值实现路径与特色(图1)。本文所指一般化路径有别于前述学者(孙庆刚等,2015;王斌,2019)讨论的价值实现的方法与一般模式,一般化路径着重过程路径而非方法路径,具体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区域自然生态特点与价值转化优势进行价值实现的一般性思维路径,用于指导区域合理定位并根据阶段性质做出科学转化,完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图1 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般化路径Figure 1 Generalization path of regional ecological products value realization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探讨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最终根据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的产业化经营内在演化逻辑要求,由明晰生态产品产权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科学评估生态产品价值,逐步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不断探索价值实现途径,制定促进价值转化政策等阶段,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权规范化、评估科学化、价值最优化、机制常态化。因此,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般路径为:国土资源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优美环境提供—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绿色、可持续发展。区域根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结合对应阶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设计内容,进行区域化实践与探索,以有效促进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在不断地突破价值实现难点过程中解决核心问题,全面实现生态产品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一般化思维导图,其对区域从开始实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至建立相应的区域实现机制全过程有较强地指导作用,对正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或已经开展了相关实践的区域也具有指导作用。在一般化路径中,由任何阶段开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都可以清晰地了解上一步基础工作和下一步工作方向,为区域准确定位并制定后续价值实现的本地化策略,选择价值实现区域化模式给出了明确路径。

3.2 一般化路径的设计与区域应用

对应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设计为以下6个方面。

国土资源空间格局优化阶段:针对生态资产产权制度界定等难点问题进行区域顶层规划设计,对区域生态资源、自然禀赋进行清查,摸清“家底”。主要设计内容为,开展区域顶层规划或融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念进行区域规划修编,切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路径目标,由顶层自上而下转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向,促进区域各部门、各领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吴飞等,2022)。

生态环境保护与优美环境提供阶段:针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统一等难点问题进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一单”等生态保育区的范围确定,结合其他自然保护地划定范围具体推进价值核算与规范工作。主要设计内容为,选择或建立区域适应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进行评估,区分生态资源与生态产品。在尚无统一核算体系时,可选择目前主流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主要研究方法或价值评估框架,进行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确保核算的统一并具有对比性,建议一个规划期内或国家级及省级核算体系出台前延续使用。价值核算作为价值评估的基础,需要秉持科学统一的原则,不但涉及技术与方法,还涉及观念与权衡,是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环节,也是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

生态治理与修复阶段: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资金支持力度等难点问题,结合价值核算找出区域性的生态环境短板,并制定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方案。主要设计内容为:根据上一环节的价值核算结果,对区域遭到破坏或受损的生态环境予以治理与修复,属于维系区域生态安全与稳定的生态环境予以坚决保护,属于可转化为生态产品的生态环境予以价值提升,通过生态治理与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定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值提供现实基础。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该阶段中的核心问题为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因此,需要充分权衡生态环境保育与生态产品发掘间的关系,将资金用于关键区域的保护与关键产品的开发中,突破短板制约因素,以有限资金条件,助推区域跃迁发展。

生态资源资产化阶段:针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质、量平衡问题,因地制宜提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策略,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主要设计内容为:在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基础原则上,根据核算结果与区域特点,充分挖掘区域生态产品的价值稀缺性,将生态资源的自然属性转化为经济属性,存在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重点培育提升一批区域化的生态产品,不断将使用价值提升为稀缺价值,以实现区域生态产品价值的相对最大化。同时,生态产品资产化探索中也需要权衡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资产资本化阶段:针对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制构建的难点问题,以政府主导路径为主,市场路径为辅,积极配套构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政策,引导生态产品价值资本化,实现生态资产增值。主要设计内容为:盘活区域生态资源存量、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环境自净等在未来能产生使用价值的生态资产,将生态资产的存在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使其能够成为可增值的资产。通过建立市场化的交易,即可发挥生态资本的运营作用,既实现了生态资本货币化,获得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形成区域主动维护生态资产,促进生态资产保值,推动资本运营可持续发展局面。

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补偿机制保障难点问题,将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化,快速形成制度保障,配套合理的考核办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成绿色、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局面。主要设计内容:建立区域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与价值评价机制,结合区域实践,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针对生态产品特点拓展价值实现模式,针对区域生态市场促进价值增值与推进权益交易,通过完善纵向与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考核等制度、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切实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施,以机制为保障,为区域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保障支撑。

3.3 一般化路径下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建立

结合生态环境部生态产品价值模式分类,本文按照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根据生态资源资本化发展主线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先后,推荐区域具体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为:生态本底修复—区域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品牌—生态工业产品—生态市场交易—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育,图1B。7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由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由一产—二产—三产演进,从资源的角度看,生态产品由存量资源到流量产品,打造产品的稀缺性;从价值转化角度看,实现模式由存在价值到使用价值到生产要素价值再到交换价值,逐步实现价值增值。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角度看,实现模式由低产到高产到保值,通过价值的增值,促使生态产品的发掘,为了实现保值和进一步的增值可能,反作用于生态建设与生态保育进程,形成循环路径。区域根据自然生态产品特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策略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体选择独立使用或组合使用(“生态+”模式和产业融合模式),并根据一般化路径的实施情况,对应不同阶段,逐步将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由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市场交易引导至生态补偿、生态保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循环路径中,以生态修复创造生态产品,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育美好生态环境,使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底色。

根据生态产品的外部性,生态产品存在供给不足与过度利用的问题。供给不足可通过生态治理与修复解决,生态修复是生态产品从零到一的过程,当生态产品有了正供给,其价值得以通过权益交易与外溢等形式实现价值增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产品和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又可解决因资金不足、效率不高导致的生态修复不足问题(张丽佳等,2021)。区域在践行“两山”转化过程中,生态修复是“守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换金”,通过由生态修复再到生态保育的过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过度利用问题主要由于生态产品在价值实现过程中会导致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与资源损耗等,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市场调节因外部性存在而失灵,需要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形式克服(黎祖交,2021),图1C。坚持政府主导主要由于政府可以通过公共产品的提供,规制部分公共资源,内部化外部成本,如生态修复与保育,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需要大量稳定持续资金投入;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和规制管理,通过转移支付或跨区域补偿才能体现。而坚持市场化运作主要因为任何一种产品,其价值只有在市场上才能体现,通过市场交易才能最终转化为人类福利,生态产品也不例外。因此,生态产品本身对消费者而言,仅是潜在的价值载体,只有将生态产品资产化、资本化才能使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因此要构建可以利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杠杆的交易机制,如碳交易、水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的建立,森林赎买,环境治理托管服务,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第三方生态治理修复等,通过交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既创造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载体,又保证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生态产品在市场运行机制调节中,根据经济规律转化为有效价值,最终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3.4 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

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坚持“两山”发展理念常态化的新要求。“两山”转化理念的根本内涵是守住绿水青山,谋求金山银山,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在不同的时期与领域不可避免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维系生态系统稳定与安全是实现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基础,是人类享用宜居环境福祉的前提,通过生态产品的区域价值实现,在践行“两山”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要求,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修复,生态产品也得以更多地发掘,生态产品价值才可以更好转化,从而成为推动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因此,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可有效解决区域生态环境外部性问题,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区域发展常态化要求,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可同步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培育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生态发达、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受到极大限制,区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加快实施绿色生态工程,扶持发展绿色产业,创新绿色金融,培养绿色人才,积极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创造新需求、带动新消费,有效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发展方式,不仅推进了区域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形成发展,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新动能。

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减贫、生态富民惠民的新路子。区域在利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发掘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过程中,通过创新资源转化路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本地化(姚星星等,2018),让区域的好山好水好空气等自然资源禀赋切切实实转化为当地百姓的“生产要素”价值,将最广泛的生态普惠转化为人类福祉,实现经济增长与人民增收同时,还与百姓生态福利,实现生态减贫,生态富民。

4 讨论与建议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的提出旨在为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思维导图,帮助区域深化生态产品内涵“认识”,尽快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在对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特点具备充分“认知”后,合理制定因地制宜的转化策略,根据生态产品类型选择适用于本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模式,以生态资源资本化为主线,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切实开展由生态修复至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产业再到生态保育的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不断在创新生态产品过程中,挖掘具有地域特点的价值实现路径,循环反复,既扩大了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也保育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区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提供全新视角。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既助于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也有助于正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的区域进行生态产品提升设计,为各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路径选择依据和参考,促进各地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4.1 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阶段的准确定位

对于还未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区域,生态产品本底还没有摸清,要定位价值实现所处阶段并具体针对生态产品特点进行价值实现路径设计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需要通过顶层设计,首先进行生态产品价值相关的核算,基本摸清区域自然本底,提高区域生态产品“认知”,再通过相关规划确定资源禀赋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应性,系统化的制定区域具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对于正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区域,首先根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生态产品类型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准确定位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处阶段,再对应一般化路径的区域设计内容制定综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内容,过程中通过克服阶段对应的核心问题,不断解决实现难点,以实践促实现,高质量推进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4.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案的动态调整

生态产品具有时空分布异质性特点,从时间上看,生态产品是动态变化的,当代人的过度消耗或因人为生态环境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则自然资源所具备的可再生能力将受到破坏,造成后代享有同样生态产品服务的不公平,因此,在进行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同时,必须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坚持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动态调整价值实现方案,增值自然资本,厚植生态产品价值;从空间上看,因自然资源禀赋的区域分布差异性,导致各地可以提供或可供转化的生态产品和自然资源具有明显地空间异质性,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因地制宜,在优化空间分布、保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价值实现导向,制定区域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案,并在形成区域价值实现推广与运用中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

4.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工具的合理使用

根据现有生态产品的基本内涵,对于现有条件下自然资源存量中受到人类破坏或污染的自然生态资源没有纳入到生态产品的范畴,自然资源存量中不具备稀缺性的和无法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被人类有效利用的自然生态资源也未纳入生态产品范畴。基于前者,若我们通过有效保护、实施生态恢复与污染治理工程,既恢复了区域生态环境存在价值,也提供了可资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自然资源存量。基于后者,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通过相应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工具将其纳入生态产品范畴,即将自然资源中的支持服务转化为具备稀缺性的生态产品,不仅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还在一定程度上将其使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念相适应。上述过程的转换,均基于生态产品的外部性特征,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工具在前期正确引导,然后再根据一般化路径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4.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践行实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后,已由一项创新性的战略逐步转化为政府决策的措施与任务,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中举足轻重。价值实现过程本身是一项涉及政企与公民的长期性、综合性系统工程,虽没有建立起一套可直接使用的可推广模式,但随着中国多地实践与应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与框架的逐步建立,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探索成熟,政府决策引导不断优化完善,提高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建设,配套相关法律保障与技术支持,加强公众舆论宣传工作,必会将现有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模式的“知识”转化提取为汇聚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规律”。要确保我们建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可持续的,关键是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不怕试错,努力践行。这应该作为我们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统筹协调

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各项工作基本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产品价值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发展行动指南 (2018—2020年)》中列为生态经济总标准体系下的重要内容。其一般化路径中的关键节点工作更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支撑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治理与改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方面。准确识别生态产品并合理开展价值实现工作,既是区域贯彻绿色、协调发展的体现,更是提升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因此,应把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设计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同步开展,顶层设计,高位统筹,部门协调,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

5 结论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模型描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形成过程,根据现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反映的各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典型案例过程本质,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区域设计、价值转化核心问题、价值实现主要难点3个方面进行深度概括,由示范样本归纳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般化路径,即国土资源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优美环境提供—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应设计思路,指导区域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准确定位并制定价值实现模式。探讨过程可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基本方法论与思维导图,从宏观层面以简洁化的工作路径明确地指导区域走上由生态产品认知探索到价值实现与挖掘再到制度化建设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之路。在具体区域实践中,需要明确生态产品所在区域的总体定位,以保障公共性生态产品为核心,以开发经营性生态产品为突破,针对区域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调整价值实现方案,合理使用政策工具,改革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优化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归根结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般化路径仅仅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一环,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具体实践、推动转化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实现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转化。

猜你喜欢

核算价值区域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分割区域
回到会计主体 谈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兼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核算
海外工程项目的外账核算与管理
区域发展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区域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