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评论视频化:传播特质与发展趋势

2022-07-22□文│唐

中国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媒介用户信息

□文│唐 冰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以鲜明的思想观点,表达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立场与主张,影响着社会舆论的走向。从新闻传播的效果上来看,新闻评论历来是舆论引导的有效利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长期的实践证明,每遇重要政策发布、突发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都需要新闻评论解读政策、准确发声、回应关切、凝聚共识。而今,互联网带来全新传播形式,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形式单一的新闻内容难以触达用户内心,加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更需要新闻评论积极创新传播手段,主动拥抱媒体融合的浪潮,从而为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新闻评论视频化发展与主体因素

新闻评论的发展与演变需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进程与用户需求改变的环境中,新闻评论应按照传播媒介、用户需求以及用户接受新闻信息的客观规律进行自身发展方向的调整,从而为新闻评论的价值实现创造更多的可能。

1.新闻传播媒介环境变迁带来的改变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谈到“媒介即信息”。[1]新闻传播媒介的深度变革,已全面带动新闻评论整体空间的改变。在当下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数字媒介、数据媒介、情感媒介对于新闻评论视频化演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数字媒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数字媒介的发展与变革深度影响着新闻评论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数字媒介的数字化特征也深度介入新闻评论的生态环境之中,其特有的快捷性、交互性、即时性,改变了报纸、电视、广播时代传统的新闻评论生产、传播空间。当下,人们利用数字媒介对于新闻内容的解构和建构已十分普遍,海报、漫画、短视频、H5等形式的新型评论已被媒体所掌握。利用数字媒介的即时传播和交互特性,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平台中快速传播,其影响力空前。例如,《人民日报》针对一些电视剧剧情单薄、时长压缩,片头片尾重复等引发观众吐槽的问题,推出创意海报,以一只看得见的手拧紧阀门、阻断向电脑注水的画面,配以文字“压缩注水内容,给精彩留出空间”讽刺这一社会现象(见图1)。该作品在“人民日报评论”微博账号发布,引导电视剧行业构建内容至上的行业生态,阅读量突破49万次。

图1 《人民日报》评论栏目《画里有话》批判电视剧注水现象

数据媒介。随着流媒体的盛行、新闻信息的平台化传播,信息的传播逻辑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过去需要经过数天乃至数周长期发酵才能引起的新闻关注热潮,在当下通过大数据算法催化,只需经过数天甚至数个小时就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引起极大社会关注和讨论热潮。比如“重庆公交车事件”“某驰车企拒绝赔偿问题车辆”等热点新闻,往往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能够在网络空间传播开来,这时的新闻评论会同新闻报道、现场画面一道被算法逻辑推送到用户的眼前。新闻评论传播效率的改变,数据媒介可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信息搜索、筛选、推送逻辑会24小时不间断地对网络信息空间进行扫描,成为网络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雷达”,新闻评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品评特点使得其内容、形式也将按照数据媒介的算法逻辑进行合理的传播匹配。

情感媒介。新闻评论的视频化演变趋向是视觉与听觉、感性与理性高度融合后的综合产物,情感媒介也是当下新闻评论视频化的一种高度概括。网络媒体传播的碎片化、情绪化、热点化特点,使得新闻评论的论证过程、是非阐释由过去文字时代的抽象符号所偏重的理性论证发生了巨大改变。多维碎片化的新闻信息、配音音乐的情感调动、高频的互动交流,促使媒体开始注重依托情感媒介这种综合艺术,从视觉、听觉、情感、逻辑推理等更多的维度展开新闻评论活动。近年来,许多媒体单位运用视听等综合情感媒介,使自身媒体新闻评论兼具理性逻辑与情感共鸣,在网络信息空间中大展身手。如以《人民日报》、央视频为代表的头部媒体将这种全新的新闻评论视频产品投放到今日头条、抖音、腾讯新闻等网络大平台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媒体和用户对于事实真相的需求关系改变

2016年“后真相”一词被牛津词典评选为年度词汇。[2]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结合用户的兴趣筛选,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新闻信息“投喂”,产生“信息茧房”效应,[3]使用户对主流媒体在新闻评论方面的引领、判断、参与等功能需求更为强烈。新闻评论视频化较文字、广播符号有着极大的“后发”优势。一是从信息含量上来看,视频信息较传统文字、语音要更为丰富,有研究表明视觉信息占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83%、听觉信息占比为11%,其他感觉器官占比剩余的6%。[4]二是新闻评论视频化的演进发展和网络空间的交互性紧密相关,新闻评论的可视化、可听化、网络化为不同新闻媒体之间、媒体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判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新闻评论的视频化与网络化满足了用户对事实真相更加全面认识的需求而实现快速发展。

传统媒体的融媒体产品,将新闻评论具有的快捷、深刻、丰富等特性做了更好的展示。应该注意到,新闻评论作为媒体与用户之间深入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起到了化解社会矛盾和有效引导舆论的重要功效。我们更应关注的方向是新闻评论作为重要的媒体舆论引导工具,要按照舆论发展的规律来开展新闻活动。学者邹振东在其所著的《弱传播》中指出,“舆论引导要遵从表层化的传播规律,越是表层越是传播,越是深度的越难传播”。[5]新闻评论的内容生产除了兼顾评论内容的深刻性和用户参与特性,也开始向轻量化、精干化发展,过去受制于报纸版面和电视节目时长限制,新闻评论无法全面开展对百姓身边事和热点新闻的评述活动。随着网络新闻平台的发展,新闻评论开始以短视频、中视频的形式回应社会局部生态中所发生的“小”新闻,顺应了“越小越传播、越是表层的越是传播”的舆论发展规律。

3.用户接受新闻评论的方式转变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世界是平的》中说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个人的权利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6]事实上,互联网紧密链接世界,移动数字媒介已经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接受方式。可看、可听、多事共时的视频化趋势成为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8.8亿,占整体网民的87.8%。[7]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到,网民接受新闻的方式已经大量转向了视频化,并且在短视频使用方面占比较为明显。在新闻评论视频化发展方面,《人民日报》策划制作的20集“任仲平”大型系列政论短视频《改变中国的力量》,以《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为理论底色,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影像解读,2021年12月30日在人民网正式上线,首篇《“两个确立”》播出不到3小时,微博话题#任仲平首次出品政论短视频#阅读量突破百万,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等主流网站首页推荐,今日头条、新浪网、凤凰网等网站也同步跟进推送,截至2022年2月8日,《改变中国的力量》仅在人民网各平台总计展现量就超过20亿次,播放量达1400多万。

另外,用户对于信息趣味性有了更强的需求,新闻评论视频化兼顾了评论的趣味性。纽约太阳报主编约翰·博加特对新闻的定义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8]他的这一论断,说明了新闻不仅是对事实真相的反映,同时还要兼具趣味性。随着我国网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内容更为丰富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应该注意到用户的趣味需求,使之在了解热点新闻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精神享受。如《人民日报》评论栏目《画里有话》通过视觉设计对社会新闻事件进行生动有趣的评述,赢得了用户喜爱(见图2)。截至2022年1月,先后推出500余期海报评论,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9.8亿次。比如针对近年来“大胃王”吃播节目充斥各大视频平台,而假吃、催吐等行为不仅造成食物浪费,还会诱发公众健康意识问题。《画里有话》创意海报形象地刻画出从手机屏幕上倾倒大量鲜美食物的恶习,配以“对美食最大的辜负就是浪费”醒目文字,用鲜艳的黄色增强辨识度,提醒人们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图2 《人民日报》评论栏目《画里有话》剑指“吃播”节目乱象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用户主体意识开始明显增强,参与社会新闻评论的积极性更高。用户已经不满足于仅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被动地获取新闻评论内容,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自主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评论互动之中。短视频、中视频对于新闻评论的制作门槛较之以往明显下降,许多媒体从业者、自媒体能够非常熟练地通过互联网视频信息平台制作和发布对于新闻时事的评论和看法。新闻评论的视频化发展,恰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网民主体参与意识的需求变化,这种具有高度参与感、丰富性,兼具深度与趣味性的视频化趋势将持续为新闻评论的发展创造新的可能。

二、新闻评论视频化的基本功能和传播特质

新闻评论的视频化发展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形象化、通俗化、即时化和分层化是其能够快速融入用户信息接受方式的必由选择。

1.形象化:媒体精神内核的集中展示

新闻评论是媒体品牌气质的综合展示,视频化强化了“评论人的形象”“评论空间形象”“音频音响形象”,[9]这些形象越来越成为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征。新闻评论是一项综合性的信息艺术,不但具有高度凝练化的文字张力、语言美感,同时评论者相关形象、空间设置、影像辅助等都是新闻评论能否有效传播的关键要素。尤其在当下的网络读图时代,新闻评论的“形象化”趋势越发明显。比如政务类新闻评论需要设置公正客观的形象;民生类新闻评论需要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形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评论形象化水平将会更为明显地展现出媒体水准与价值取向。

2.通俗化:新闻语境与用户语境加速融合

网络时代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趋势是新闻评论语境转变的主要驱动力。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也包括媒体与受众之间传播语境之变。传统新闻语境下所特有的“新闻体”“播音腔”在面对信息交流加快、用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网络环境时,会造成传播效能的不足。新闻评论要强化传播能力,“通俗化”成为其改革创新的必然选项之一,即新闻语境与用户语境进行融合重组。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实践中,这种转变已经开始,且正在加速蜕变。例如,来源于网络的“给力”“牛”“点赞”等网络热词被央视网、新华社等头部媒体所广泛采用。并且,随着新闻语境与用户语境的融合创新,以及自媒体、网民的多方参与,在新闻评论视频化转向的大潮中,未来新闻评论“通俗化”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评判新闻评论优劣的特征之一。

3.即时化:对现实和网络空间信息反馈加速

用户信息交互的加速赋予了新闻评论更多的话语空间,同时也将促进新闻评论的改革与发展,以应对更快聚集发酵的社会热点。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发展总是紧跟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21世纪我国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也随之快速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加速演变,极大地促进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创新。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同时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力量,面对加速呈现的社会矛盾,媒体和媒体人都需要加强应对社会热点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面对各类热点发挥新闻评论的主动性及引导力,加速网络空间的信息反馈,从而助推社会各个层面的平稳发展。

4.分层化:用户圈层化趋向要求新闻评论更具针对性

媒体用户兴趣的垂直化、圈层化分野,将使得新闻评论更具针对性。不可否认,如今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已经基本转向了媒体与用户的双向交流与互动,用户属性的改变及需求的多元将影响媒体新闻评论的生产与传播,用户对新闻评论的讨论与转发也会促进新闻评论创新。用户的数量、兴趣、认知能力及其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都是影响新闻评论生产与传播的要素。随着现代社会对于用户工作和生活兴趣的分化,新闻评论的生产创新也必将向着更加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方向发展。在具体内容与形式创新方面,新闻评论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新闻生产活动,需要媒体机构根据社会舆论走向、用户接受方式、新闻评论接受空间等关键要素的改变,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新闻评论方式。

三、结语

新闻评论的视频化发展是当下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评论作为媒体核心竞争力、价值观的具体展示,应该获得媒体足够的重视。新闻评论的形象化、通俗化、即时化、分层化特征,将在未来的新闻评论建设中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新闻评论也面临着更多的可能性,需要学界与业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猜你喜欢

媒介用户信息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