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武鸣岳鼓文化的考察分析

2022-07-22蒙海滨刘盛超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品鉴 2022年18期
关键词:壮族文化

蒙海滨 刘盛超(.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武鸣岳鼓文化概况

(一)岳鼓发展历史

巴比伦(约公元前2000——前1000)有圆柱形、细腰形和锅形等多种赤陶鼓。这些鼓都用手击奏,这是后来西亚阿拉伯国家、波斯和土耳其等国众多鼓类的主要渊源。这个地区的鼓类等乐器,后广泛传播到非洲、欧洲、中亚、南亚以至东南亚等地,为现今许多重要鼓的先驱。岳鼓,壮语称为“岳”(壮音“yag”)。陶制打击乐器、道具、也叫陶鼓、横鼓、细腰鼓。《昌氏春秋·乐书》记载,“以麋革置缶而鼓之”。此“缶”当系后来的土鼓。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的“土鼓”就是后人一直延续使用的陶鼓。《桂海虞衡志》记载:“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做窑烧之,油画红花文以为饰。”许多学者把蜂鼓此类的细腰、两头不对称的鼓型为“细腰鼓”。同时,细腰鼓的演奏方法多样,但用杖或手最为多见。这种“皆广首而纤腹”极具特色的膜鸣乐器,也曾是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和使用的乐器。有关我国细腰鼓的文字记载,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卷144 便有详细的记载。据武鸣县老艺人讲述,每烧制岳鼓时,必须烧制五个,取其一,付五个造价,以代表天下五岳,因而又得其名“岳鼓”。

岳鼓在武鸣地区除了保留用于民间活动外还经常登上各级各类舞台,在武鸣的仙湖镇做陶器自清代就开始传承,所用的陶鼓几乎从仙湖镇的各大柴窑烧出来的,但目前在武鸣的仙湖镇的柴窑已经从1996 年开始停火,烧制岳鼓只能自己开辟新的场所。

武鸣岳鼓与之同为陶鼓却跟这些鼓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制作技艺也有着很大的不一样。横鼓的制作及其工序和工艺极为复杂,往往要经过几个匠人以及十几道工序才能最后完成。武鸣岳鼓制作技艺以仙湖连才村为轴心,覆盖武鸣全区域,流传使用于岭南地区、广西很多地区如邕宁、贵港、上林、宾阳、来宾、百色和广东等地以及印度、泰国、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都有流传。

(二)武鸣岳鼓制作技艺

武鸣岳鼓(史料记载原名)也叫陶鼓、横鼓、越鼓、蜂鼓。陶瓷制品,鼓声浑厚深沉,双手交替击打,多为打击乐器和道具。其制作工艺:一是选泥、和泥、练泥(人工练用手工铲泥杀练,把泥料练得均匀一致,不含空气)、泥浆脱水、揉泥;二是拉胚(拉毛坯,用手边转边拉出预先设计的器型)、旋坯修胚(在机轮上把毛坯旋成厚度合适、造型美观的坯体),拉胚要根据所制作的陶鼓的大小来决定制作方法,如果尺寸小,就一次成型把鼓身拉好;如果尺寸大,则需分两段或者三段拉胚,待干湿度合适的时候把器型接好(粘接后在坯体上粘接耳、足、鼓钉等附件。有的还在坯体上进行捏塑装饰,使其更加美观)接着是雕刻或者上釉(刻画图案、干燥)。壮族的岳鼓一般会有蛙纹或者蛙形的装饰。三是入窑烧制陶身,最后蒙皮、拉皮、调音质。选厚度适中上好的羊皮,泡水20 分钟左右然后用细绳固定在钢圈(藤条或竹圈)上,接着用另外的圈压皮,束紧的绳子连着上圈拉紧,调音质,成品完成。

(三)岳鼓发展背景

武鸣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壮族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壮族文化氛围浓郁,民俗文化活动频繁且丰富,广泛流传民俗节日活动用越鼓(岳鼓)作为打击乐和跳横鼓舞的习俗。总人口72 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86%。境内多条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贵广高铁过境,交通便利,是大西南出海通道。武鸣被学术界认定为壮族最早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壮民族文化发源地,也是龙母文化、稻作(那)文化、歌圩文化、干栏文化、铜鼓文化的重要保留地。曾出土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战国的铜针、大铜鼓、青铜卣、环玉饰、兵器等文物1千多件。武鸣区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境地形呈小盆地状,四周为低山丘陵,自然资源丰富。有海拔1760 米、为北回归线上著名山脉,被誉为“中药材宝库”“森林宝库”的大明山。

岳鼓在武鸣地区称之为岳鼓、陶鼓,岳鼓的功能最初一般只用于民间活动;通过岳鼓的敲击仪式以及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武鸣岳鼓习俗从古至今,代代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了。武鸣地区的传承状况保存较好,一九五六年广西武鸣县文化馆整理收集集成岳鼓舞;一九六四年改编的壮族岳鼓舞蹈《丰收乐》,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了优秀奖;一九九五年岳鼓舞《壮鼓声欢》,参加了广西“八桂群星奖”获金奖和“广西国际民歌节”演出。之后被选送央视《艺苑风景线》栏目播放,岳鼓舞在文艺界进一步推向全国。近年来,武鸣壮族三月三的舞台上也频频出现岳鼓舞蹈以及鼓乐方面的节目,体现了武鸣地区壮族文化的品牌特色。

(四)传统岳鼓的形状和特点

1.传统的岳鼓

传统的岳鼓通身裹以土绿或者土红的釉色,中间细两头大,一头是椭圆一头是喇叭状,两面蒙皮。岳鼓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首先是选泥,要选既有黏性又有韧性,色泽光亮,有共振性的;其次是拉胚、修胚,拉胚要根据所制作的陶鼓的大小来决定制作方法;然后烧制陶身;再次是雕刻或者上釉;最后蒙皮、拉皮、调音质。岳鼓的形状是历代老艺人口口相传,一直沿袭下来,这种一头椭圆一头喇叭的基本形状大同小异,基本没有太多变动;鼓身的图案或者雕刻多数以壮族的图案纹样——青蛙为主。

2.沿袭传统-发展变化中的岳鼓

传统的岳鼓由于受自然环境以及生产力因素的客观影响,在器型的外观图案上不够精细,在音质上也有欠缺。在铁的冶炼技术发明之前,鼓面的拉皮基本上是直接牵引绷直,因为考虑鼓皮的破裂所以不会拉太紧、导致音质受影响,在图案的绘制上一般比较粗略,以青蛙浮雕为主。现在岳鼓的制作技术在这两个方面都有针对性提升。首先,在鼓面蒙皮时都会先把鼓面缝制在鼓圈上,然后在鼓圈上穿孔拉紧,拉紧的时候绳子就不会完全拉在鼓皮上,减小了鼓皮受损。如果是双圈套压法进行制作的话,鼓面几乎不会受损,鼓面会绷得很紧,而且可以调节,这样调试出来的岳鼓的音色就可以达到乐器演奏效果。其次,新的岳鼓在图案、做工、外观的感觉上会更讲究。

二、研究价值

(一)保持武鸣岳鼓的原貌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功能

研究武鸣岳鼓,传承岳鼓文化,首先在于岳鼓道具制作的延续和发展。只有把传统的鼓器的制作方法和技艺传承下来,然后才到鼓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技术方面、一方面保留、继承传统横鼓的制作方法,另一方面进行改良和创新设计。把以前只限于用在民间活动的道具变成可以作为专业舞台用的打击乐乐器、舞蹈演出道具;以东盟落户城市的背景优势为蓝本开发横鼓的装饰品以及旅游工艺品的市场。

(二)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壮族文化特色

通过项目研发以及实践、运用和传播,以新的面貌传承壮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横鼓文化的推广,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入手,发扬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自信;以陶鼓文化为载体,通过旅游工艺品以及特色工艺品开发,利用东盟的平台以及各种旅游资源,建立配套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自身的品牌形象以及文化符号。

1.有助于开发横鼓文创产业,实现项目从科研到成果的转化

在传统岳鼓的基础上,在器型的发声技巧、器型的色彩和图案上做文章,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的符合当代的审美的岳鼓样式,更利于产品的使用和推广,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科研公关,加快产品研发。

2.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广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南宁是东盟的落户城市、广西的“三月三”在全国具有品牌影响力,这些都是传播南宁陶制横鼓文化的有利因素,合理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挖掘自身的特色和瑰宝,以横鼓文化为载体和突破口、建立起文化旅游、文化消费的良性循环。

(1)经济价值。岳鼓器型美观,线条流畅,其图案的寓意很有特色,制作精良的岳鼓具有壮族特色工艺品、礼品的价值;制作考究的岳鼓也具有壮族特色鼓器打击乐的特点。岳鼓作为一件非遗产品,除了定义在乐器领域的价值外,还可以考虑产品赋能的价值意义,把岳鼓上升为壮乡特色符号赋能在其他产品上,比如家具、生活用具、礼品、工艺品等。

(2)文化旅游价值。岳鼓沿袭的历史悠久,见证了骆越民族的发展过程,所在流行地区蕴含很大的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当前倡导文旅结合的背景下特色旅游、民俗体验、民族特色主题户外团建拓展等更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因此、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创新发展优质旅游产业,利用政策优势、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发展以横鼓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3.品牌效应

武鸣岳鼓的制作、运用和推广,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岳鼓文化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彰显骆越民族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过各级各类的舞台以及相关展示,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民族的技艺经过继承和发展,有可能打造出独具壮族特色区域性品牌效应。

三、目前武鸣岳鼓文化传播遇到的突出问题以及困境分析

横鼓在以前一直作为民间活动的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横鼓文化的传播不可能只局限于此,否则会越来越小众而最后离开人们的视线。虽然近几年政府层面慢慢注重这些问题,但是投入的力度和支持还是不够,导致作为一个广西特色的非遗项目,知道的人却很少,推广难度也大。如果说前面所做的横鼓制作技艺的改革是横鼓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那么接下来要做的横鼓文化多渠道的传播就是横鼓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当前非遗视域下横鼓文化传播遇到的突出问题以及所做的分析主要有:

(一)横鼓文化推广的人群覆盖面不够广

人群覆盖面包括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部门、民间团体的人员等等。这些人群当中只有少数学生或者教育部门、少数民间团体涉足或者了解横鼓文化。因此需要在政府层面注重并通过政策引领、资金帮扶以及行业企业赞助等形式,把大家的目光聚焦到发展传统壮族文化特色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部门应有的作用,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二)传播的形式比较单一

横鼓文化的推广包括舞台推广、校园文化推广、民间活动推广、通过旅游业、商业推广传播等形式。长期以来横鼓文化的推广形式主要依靠民间的仪式、活动推广。近几年有些地方由于政府重视,慢慢在舞台上也得到相应地发挥,但是总体来说离大众还是远的,不管是在普及上还是在审美上。

(三)场地、资金、人员的投入不足

作为一个非遗项目,政府层面对资金、场地、人员以及相关的需要的支持或者援助是相当必要的,特别是在瓶颈期。只有一线的文化守护者和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才能把民族文化传播的事情做好。

(四)横鼓文化传承人“断崖式”的存在

众所周知,广西的陶制横鼓发展和流传历史悠久,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些技艺和文化有些已经呈现“断崖式”的状态,比如陶制横鼓的制作技艺,以前都是靠老一辈艺人口口相传,但随着他们的老去,年轻人的忽视,消亡的可能是存在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做一个横鼓要经过几个人的手,相当于传统的横鼓是“群众创作”作品,那么这种状态不利于横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笔者基于这样的顾虑以及思考,自己经过多年努力和父辈以及多方老艺人的指导帮助,掌握了从炼泥到拉胚、再从修胚上色到烧制鼓身、最后到蒙皮圈绳的全套工艺,并成为武鸣岳鼓制作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目前正在申报市一级的非遗传承人。将来要在传承过程中、多方培养人才,让更多的来自各方面的人都了解我们壮民族的文化,让横鼓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四、武鸣岳鼓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

把课程融入行业、市场当中,把文化品牌策划资源引进来,做好产学研一体化,另一方面在中小学开展第二课堂、利用专家以及文艺团体、协会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促进横鼓文化的传播。

(二)加强民间推广的步伐

把民间、民俗活动融入旅游和拓展体验活动当中,加强学校与社会各方面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有利于民俗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另一方面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横鼓文创产品,通过包装宣传、展会、展示等方式开发销售市场

利用高校的资源和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动以及演出发扩大岳鼓的宣传,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的科研和艺术设计的优势资源,对岳鼓的制作、包装进行深化和改进;通过岳鼓文创产品的研发,使得岳鼓在展会、演出、展示等活动中凸显壮族的特色。文化与旅游、商业的关系非常密切,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也随着提高,“阳春白雪”已经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普通文化消费以及针对传统文化消费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文化在今天的大时代也需要重新挖掘、整理、包装才能顺应社会发展大潮。文旅融合、产业模式、共同发展三措并举已经是必由之路。在高校的舞台,专业与行业接轨也是市场营运的必然。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把横鼓制作课程引进课堂,把横鼓舞蹈表演列入选修课,把横鼓设计制作放到毕业设计中,从效果和影响力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加大对场地的建设的投入,满足陶制横鼓的制作的基本设备

陶制横鼓的制作场地和设备主要是柴窑(龙窑)的建设。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南宁周边除了宾阳邹圩外,已经没有运营的柴窑。因此要建造这些柴窑,难度相当大。对于当前的形势具体可行的办法有:(1)通过政府鼓励或者资金帮扶的形式充分利用原有或者已有的场地。(2)通过多渠道融资或者民间筹款等形式恢复一些古窑,比如武鸣仙湖的瓦窑,通过这种形式“变废为宝”。(3)适当增加电窑的投入,电窑的烧成作品虽然不如柴窑,但是可以通过材料研发或者前、后期技术处理达到或者相近柴窑的效果。

(五)加强横鼓文化方面文艺作品、文创产品的创作和研发

1.作品创编

横鼓文化的传播形式多样,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文艺作品,没有好的创编团队,那么传播推广也无从谈起。因此,把高校资源、艺术家、文艺家以及相关协会资源整合进来,形成一流的创编队伍,作品能够得到保障,那么传承也就得到保障。

2.文创产品开发

文创产品研发围绕乐器、工艺品、纪念品、生活用品等方面着手;在继承原有传统的基础上加强横鼓文创产品的研发,利用区位优势结合旅游业以及展会业务,把横鼓文化打造成壮乡品牌。

3.加强校园文化推广力度

在政策以及导向上推行壮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发展。

4.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挖掘以及培养

加大传承人与行业企业交流和合作的空间以及纵深,在传承人的培养和发展上形成一个良性的机制,利用横鼓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五、结论

武鸣岳鼓历经数年发展和沉淀,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民间文化濒临危机的境地。在政府扶持、政策到位的前提下,以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以及其他民俗活动为突破口,大力弘扬壮乡岳鼓文化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而使具有壮族特色的岳鼓文化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猜你喜欢

壮族文化
文化与人
壮族村落传统武术与民俗的互动分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谁远谁近?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