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园雅探
——可园与东莞书画名家

2022-07-22杨叶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画派岭南东莞

杨叶帆

(东莞展览馆,广东 东莞 523073)

东莞可园(图1)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村,建成于清咸丰年间,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是岭南古园林建筑的精品,时人赞誉:“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然而可园最为人所称道的并不仅是作为岭南精品古园林,更重要的是聚集了清代大批文人雅士、书画名家,是岭南文化的渊薮及岭南画派的发源地。

图1 可园

不同于北方园林的宏丽华贵、江南园林的纤丽雅秀,可园作为岭南园林的代表,具有轻灵自在、开放的岭南特色。可园建成面积仅三亩三分地,但布局灵巧,构图清新,园景幽致。园内主要建筑物有主厅可堂、接待厅可轩、书画室草草草堂、休闲观赏厅雏月池馆、藏琴室绿绮楼、登高望远邀山阁、休闲室双清室及品荔榭擘红小榭等,连房长廊环碧廊贯通园林,将园林建筑和曲池、博溪渔隐、花隐园、假山涵月、可亭等园林景点连接起来。园中建筑高低错落,亭台楼榭布局有致,蚝窗木雕随处可见,再有花木葱茏,极富岭南风情。其中园中的主接待厅可轩中央还装有地下通风铜管,可在接待客人时由仆人在隔间暗中鼓风送香,消暑解热,堪称古代人工空调。邀山阁是可园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高约17.5米,共四层,顶层阁楼四周开窗,建成时曾是东莞最高建筑,可将远处的东江、金鳌洲塔尽收眼底,有邀山入怀的气势。可园主人张敬修在建可园时曾称:“劳劳万众,咸娱静观,莫得隐遁。盖至是,则山河大地举可私而有之。”可见主人修建邀山阁“游目骋怀”的意趣。

张敬修(1824—1864),字德圃,莞城博厦人。张敬修曾依清例捐同知,因在虎门修炮台有功,经审议,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到广西做官,期间因捕获思恩县图谋作乱的首领,被升为庆远县同知,后调百色当县官。此后历任平乐、柳州、梧州、思恩等地知县。道光二十七年(1847),罗大纲等在平乐起义,张敬修在广西极力防卫省城,救援外郡,有功被升为知府。不久,广东天地会的凌十八等起义,张敬修面呈督抚,力主派兵镇压。由于主张没被采纳,便以弟弟病逝为名,1850年辞官退隐,归家构筑可园,前后历时十余年,1864年基本建成。张敬修在宦海三起三落,前后因军功一直担任武官,但其精于金石书画、琴棋诗赋,颇有文雅之风,尤擅画梅、兰、草、虫(图2),著有《可园遗稿》,可园门口的“可园”二字是他亲笔书写。陈树人在《张敬修与居巢》一文中评论其画:“善画梅兰,笔力遒健,逸品也。”

图2 张敬修 水仙草虫图团扇面(东莞市博物馆藏)

张敬修建成可园后,与侄儿张嘉谟广邀岭南文人尤其画师在可园雅集,吟诗颂赋,作画刻印,传师授徒,使可园成为岭南文化的渊薮。番禺的居巢、居廉、张维屏、陈良玉,湖南的葛本植,浙江上虞的徐三庚,桂林的彭冠臣,广西的郑献甫等文人画师成为可园常客。其中居巢、居廉在可园客居十年之久,以“撞水、撞粉”法发展了没骨花鸟画法,开创岭南画派先河,被誉为岭南画派的先师。

早在张敬修之前,明清两代东莞书画在岭南画坛上已具有独特地位。明代袁登道的山水画被称为广东之冠,传世之作分别被广东省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和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袁登道(1586—?),字道生,号羽人,晚年更号第七洞天道人,东莞茶山人,明诸生。其父亦精于书画,负有才名,著有《白云集》。袁登道绘画、诗文、篆隶、图章并工绝,书法以隶书为胜,绘画以山水见长。其山水画初学王蒙,后得法米芾,画风以米芾云烟山水为表征。

王应华(?—1665),字崇闇,号园长,东莞石排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书法善行草,绘画擅兰竹木石,喜以书入画,画风萧疏简淡,画兰不画根,以此寄寓国破家亡之悲。我国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容庚称赞他的书法“抑扬顿挫,气魄豪雄,足以称霸吾粤”。容庚还曾收藏王应华兰石长卷并题跋,记述此画流传始末。

清初张穆画马继承宋元传统,笔致工细,屈大均将他与唐宋画马名家曹霸、李公麟相提并论。张穆(1607—1683),字尔启,号穆之,又号铁桥。东莞茶山人,寓居新沙东湖。张穆少年时工诗画,善击剑,好骑射,鄙视儒术。尤其好养马,曾用百金买名马,取名曰“铜龙”“鸡冠赤”,饮食坐卧不离马侧,细心观察马的形态和筋骨,深谙马的生理习性,故擅长画马。张穆不仅以画马著称,所画鹰、兰石、走兽等都能刻画入微,自成一格。

受张敬修邀请长居可园的居巢、居廉(图3)为番禺人,二人寓居可园期间,突破当时流行的文人花鸟画程式,承继恽南田以来的没骨花卉画法,根据蜂蝶翅膀的抖动、花蕊的清润、果蔬的色彩等,创造性地发扬撞水、撞粉之法,作下大量花鸟画,被称为“居派”(又名“隔山画派”),在近代岭南画坛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居巢作品大多写实,花鸟草虫自然逼真,形神兼备。居廉善用撞水撞粉之法,常以岭南风物入画,设色妍丽,笔致严整。

图3 居巢、居廉像(东莞市博物馆藏)

居廉晚年培养出高剑父、陈树人以及新中国广东画坛的扛鼎人物——关山月等杰出弟子。高剑父在《居古泉先生的画法》中提到,张敬修“每日命人搜集奇花异卉和各种昆虫,请为图写,师亦每日聚精会神拟写册子一页。这类精品可园积藏至数十册之多,种种式式,精美绝伦”。后高剑父和陈树人将传统国画改良,形成折衷中西的新画派,被誉为“岭南画派”,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画坛上与京津画派、海上画派齐名的三大主流画派之一。

张氏家族深得“二居”技法真传,家族几代人都工书画,善花鸟虫草写意。张敬修的侄儿张嘉谟(1830—1887),字鼎铭,号梅耶。咸丰初年,16岁的张嘉谟弃举子业,随张敬修“服官粤西”。后因父丧回籍守孝,以母老不复出。张嘉谟对钟鼎彝器、篆棣古刻的鉴赏极精。善篆刻,尤精于画,所画花卉禽鱼,深得宋、元人笔意。晚年居可园,受居廉影响极深,颇得其法,受叔父张敬修的影响专写墨兰,坚挺多见风骨,气韵生动,名重一时,有“居廉石、鼎铭兰”之誉。

张嘉谟次子张崇光也工书善画。张崇光(1860—1918),字子勉,号鹤耶居士。张崇光善画,工花卉鸟类,赋色明艳。画多题诗词,书法秀致,与画相得益彰。他的绘画风格与技法接近居廉,颇得撞水、撞粉之妙,所绘水墨牡丹,以浓淡分其阴阳向背,所绘水墨兰花,韵致更胜其父。汪兆镛在《岭南画征略》中评论其画:“工花卉,赋色明艳。”张嘉谟女婿梁禧也擅画花鸟、草虫,可惜画迹传世罕见。

岭南画派在可园孕育,对岭南近现代画坛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东莞书画在民国时期达到历史上又一高峰。1923年,一部分坚守传统阵营的国画家发起成立癸亥合作画社,三年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画研究会,成员多达182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华南地区的著名书画家。先后发起创立或参与国画研究会的东莞书画家有容祖椿、邓尔雅、李凤公、黄少梅、卢子枢、张白英、黄般若等七人,不仅在广东近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有的在全国书画史上也影响深远。

容祖椿是国画研究会中与岭南画派互渗联系较为密切的画家,曾从居廉习画,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图4)。因结识家藏丰富的居廉大弟子伍德彝,得以观摩历朝名画。因对古代丹青画法见多识广,他的花鸟画因而与居廉的花鸟生趣相比,显得更加温婉清丽,雅静从容。

图4 容祖椿 黄薇图扇面(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邓尔雅是我国近现代文学艺术界少有的多面才子,他精小学,通篆刻,工书画,他的篆刻与书法,世人并称双绝。邓尔雅八岁开始捉刀治印,人称“神童”,成年后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形成“画有笔墨色,印有笔墨刀”的独特风格。邓尔雅的画下笔超脱,多取岩穴、野僧或菊石寒梅之类作题材,作有桂林山水画册二十页。邓尔雅一生成就还在于他启蒙和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有名的国学大师和篆刻名家。容庚从之学金石,容肇祖学古文,容肇新学治印,都成一代名家。此外他还培养了一批广东的篆刻名家,如余仲嘉、刘玉林、莫铁而等。

李凤廷,字凤公,从小随父学画,除画国画外,还研究西洋画法,在山水、花卉、人物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仕女一科,在国画研究会中堪称翘楚。他还能用指头作浓淡山水,画仕女能突破传统形式,表现出新的气派。李凤廷一生以绘画授徒为业,惜才如命,相传因在字画店看到画家梁纪拿来装裱的画作,十分欣赏,立意不计报酬收他为徒,传为佳话。书画家冼玉清、梁孟博、黄鬘华等都出其门下。

黄少梅成就与李凤廷类似,亦擅山水、人物、花鸟,尤其精于仕女,兼擅鉴别,曾参与柏林的万国美术展览会,其仕女画为人重金所购,轰动一时。相传他为体验生活,与画家潘达微于佛山街头行乞三日,后画《流民图》,在近代广东美术史上传为佳话。

黄般若是黄少梅侄儿、邓尔雅的女婿。早年跟随黄少梅学画,10岁那年,他把叔父的一张八大山人的藏画拿出来临摹,又用番薯做图章盖在画上,然后拿到街上摆卖,居然有人出十块大洋。黄般若善花鸟、人物、山水(图5),尤喜画佛像、罗汉。早年师法古人,后期师法自然,喜欢凭灵感和记忆作画,以山水为主,敢于探索,大胆创新。他传统功力深厚,致力于传承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和传统笔墨之真谛,深受黄宾虹赞许。叶浅予称他为“海外中国水墨画的传播者”及“先驱”,吕寿琨评其“近世纪中国主要代表画家之一”。

图5 黄般若 《秋山图轴》(东莞市博物馆藏)

卢子枢精研国画,长于山水,兼擅书法及鉴赏。1934年,其作品入选德国柏林举办的“中国现代绘画展”,这是中国在世界上十分有影响的一次重大国际艺术交流。卢子枢四十年代在澳门、广州等地多次举办个人展览,海内外影响甚众。黄宾虹称其为“上师董源,局势雄厚,笔法浓淡、黑白、干湿兼用,骎骎于古,卓尔不群”。岭南书画名家秦咢生先生誉其“岭南当代书画兼通的第一人”。

1949年以来,东莞书画值得一提的两个重要人物是邓白和王益论。邓白(1906—2003),号白叟,别字曙光,东莞莞城人。自幼喜好诗文书画,师从居巢、居廉入室弟子梁梅全及画家陈之佛,擅花鸟,为近代中国陶瓷研究权威、工笔花鸟画家和中国画论专家。曾供职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在从事美术教学同时,于花鸟画的创作与美术理论方面亦卓有所成,是当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之一。

王益论(1914—1995),别名王全义,擅长美术史论、水彩画,1934年上海美专西洋画系毕业,历任广东省立艺专副教授,广州市立艺专、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益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从事美术研究,曾参与岭南画派与传统画派的论战,出版有《丹青引》。在理论建树的同时,擅长花鸟画。

此外还有东莞清溪人张松鹤,其是我国唯一一位上过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的红色美术大师、雕塑美术师。张松鹤1930年考入广州美术专科学院。1936年入国民第二军第四师任中尉艺术科员,绘编抗日宣传画报。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及东江抗日纵队,历任抗日民主区长、联区主任,东江南岸第三战线副指挥,华北《行军快报》《行军画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在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北京市美术公司、北京画院从事雕塑创作,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擅长大型人物雕塑,主要作品有毛主席纪念堂的毛主席汉白玉座像,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的毛主席巨型塑像,以及鲁迅著作封面浮雕《鲁迅像》,还参与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

综上所述,清中晚期以来,东莞画坛形成学者、诗人及职业书画家群体的多元格局,成就两次书画艺术高峰,与张敬修筑可园有极为紧密的关联。居巢、居廉留居可园,孕育了此后影响岭南画坛近百年的“居派”画风。居廉晚期弟子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宗旨,开创岭南画派,东莞可园因而不仅是岭南园林代表,更是岭南近代花鸟画的摇篮及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

猜你喜欢

画派岭南东莞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东莞,东莞
莞香
2018年广东东莞荔枝收成看好
立体画派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
画派怎能打造?
画派能否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