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法化刀币起源及其思考

2022-07-22李学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齐国货币工艺

李学民

(东营市博物馆,山东 东营 257300)

1 刀币历史起源

根据目前从春秋时期齐国境内出土的文物资料,当时齐国的货币主要分为贝壳制造而成的货币和具有兵器刀形状的货币两类,可以明显分为两个使用时期,前期是贝壳制成,后期是刀状货币,主要原因在于贝壳逐渐变成装饰品,进而在春秋中期之后逐渐退出流通领域。随着大量贝类被用作装饰品,以兵器刀为借鉴形状的货币产生了,齐、赵、楚是当时最早制造并使用此类货币的国家,其中以齐国的货币更具有代表性,并且当时齐国刀币制造工艺是相对精湛的,甚至能够达到大量制造的程度,正如《管子》中记载:“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徙而铸于庄山。”史书记载可印证当时货币制造工艺的水平,后来也把当时齐国刀状货币称为“齐刀币”。齐法化刀币属于刀币系列的一种,就类似于海贝演变为铜币,它也是由实物刀演变成了刀币,其用途也由最初的战争实用延伸为货币用途,进而发展成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但其产生和发展仍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周王朝建国之初,采用分封制,“分土封侯”,周天子把国都镐京附近的地区称为王畿,由周王室直接管辖,其余地区分封给众多诸侯掌管,周初建立七十一个诸侯国,各诸侯国需要定期缴纳贡税,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彼此联系越来越少,逐渐形成割据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对各诸侯的统治力,诸侯间割据混战,各自独立。由于当时还是传统农耕经济,受环境资源禀赋影响大,“靠天吃饭”,导致各诸侯国之间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农业生产方式也产生差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催生出了不同形态的诸侯国货币,根据货币的制造材料以及形状特点等,可以分为布币、刀币等货币体系,由于货币的产生是为了方便商品流通和交易,差异化的货币体系以及不明晰的换算体系,削弱了货币的功能,进一步加剧了诸侯国的割裂独立,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和发展封建经济,统一钱币政策做了铺垫,由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币制改革。

刀币的铸造工艺同样也经历了重大演变,而了解刀币铸造工艺最直接的材料就是钱范。齐国铸币范由石范发展到金属范,金属范也表现出齐国制造货币工艺的精湛和水平,目前,春秋战国时期铸币金属范式历史最悠久和最准确的实物是两件齐“三字刀”铜范母,根据考古以及文物出土所得的资料,其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其使用方法大体为,在使用金属范式制造货币时必须有两片规格相同的配套范式一起使用,并将泥片夹在中间,然后压出范式,其背部具有相同的刀型,相较于传统的陶范,其厚度更小,更易成型,效率也更高,有利于刀币的标准化和统一铸造,“齐法化刀币”更多采用叠铸的工艺铸造而成。

“刀币”是一种简称,其全称为“刀状化刀币”,其构造与真实的兵器刀一致,由刀首、刀身、刀柄等部分组成,整个刀币由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起来,运用当时的制作工艺,形成一种严肃庄严的和谐美,同时,刀币的前身是削币,历史上,它广泛使用于战国时期齐、燕、赵等国的农作渔猎地区。但其不同使用地区也具有各自地域特点:赵国使用的是赵国刀,出现较晚,大约在战国晚期,以体型较小的直刀为主,刀身多铸刻地名,如“甘丹”等,出土数量较少,目前多出土于河北、北京等地;燕国使用燕国刀,常见刀身铸刻“明”字铭文,一般也称“燕明刀”,有早期和晚期之分,其特征存在差异,早期刀背圆折,晚期刀背方折,早期更多采用青铜材料铸造,当然最有名的刀币还是“齐法化刀币”。

2 齐法化刀币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占据东方的大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商业发达,都市繁荣,也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货币使用的需求。在春秋中期及以前,齐国以传统的贝壳作为货币,受西周货币体系影响,后随着齐国经济逐渐发展,其贸易范围也逐步扩大,其中交往密切的国家主要为燕国,进而随着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齐国也受到燕国货币体系的影响,逐渐制造并使用刀币。后来齐国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贸易活动规模逐渐扩大,其制造并使用的刀币也逐渐转变,具有新的特征,更多具有“借贷”的特征,后进一步演化。“齐法化刀币”作为齐国的标准货币,它没有面值,也不分大小,仅以个数作为计量单位,但是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购买力,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大约一个刀币能买到近60千克粟,或者5千克盐,其价值之高可见一斑,齐法化刀币也作为齐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成为学者研究齐文化的重要史料,为我们了解齐国商品经济发展、冶金铸造工艺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参考(图1)。

图1 齐法化

齐法化刀币,其刀柄略带弯曲,刀边缘向外,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刀首类似于三角形,整体样式由齐国仿照环首小刀形状所铸造,可“合六面成规”,即六个刀币首尾相接,形成规则的大圆环,铸造工艺十分考究。据有关学者考证,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恰好是1∶7.5,恰好是成年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其比例显得协调和谐,除此之外,其构成依旧与一般刀币相同,由四部分组成。从铸造材料来看,以铜制为主,并且大多采用优质铜,形体厚重,庄严与和谐美相结合。根据铸造时期及其特征差异,齐国刀币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的姜齐刀币,其主要特征为刀面文字构成不同,一般采用“地名+之法化”,例如“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等,根据铸字数量,称为“四字刀”“五字刀”,其刀币面部边缘略微隆起,同时刀背处,刀身与刀柄之间有所中断,更多作为一种齐国地方货币(图2);二是战国时期的田齐刀币,春秋末年,田齐代姜齐,受封为齐侯时所铸造的开国纪念币,其主要特征是刀面文字为“地名+法化”,如“齐造邦长法化”“齐法化”等,根据铸字数量,称为“三字刀”“六字刀”,其刀币刀背处,刀身与刀柄之间不间断,此刀形状典雅,铸工精妙,采用了叠铸技术,基本代表了当时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有学者称“齐造邦长法化刀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纪念币。公元前379年,田齐兼并齐国,用于纪念田齐代姜齐所铸造,不过此刀币铸造及发行较少,极负盛名,最为珍贵(图3)。

图2 安阳之法化

图3 齐之法化

综合来看,齐国刀币具有鲜明的齐国货币文化特征:皆在“法化”前冠以地名,由早期的“安阳”等地方名称到后期的“齐”,延续了固定体例,前后名称具有高度相似性,体现齐国货币体系的连续性;齐刀出土数量不算少,可能由于当时的制造材料和工艺较为成熟,目前出土的大约有几千枚,可以为研究当时的货币体系提供丰富的史料,进而成为刀币使用区域的典型象征;坚持“法化”,即坚持货币标准化,侧面反映了齐国统治者认识到控制货币制度和形态的重要性,币制的统一在于铸币权的统一,说明齐国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境内货币的统一,也为后世提供了良好借鉴。

东营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枚齐法化刀币,1991年出土于广饶县东关遗址,刀币长约18厘米,宽约3厘米,背呈外凸弧形,刃部内凹,边廓隆起,身、柄接头处一线贯穿,无“断缘”现象,符合有关学者对于“三字币”的认定,刀币面文“齐法化”,旧释“齐圆化”,面文“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背面上部有三道水平横纹,下铭一字。

“齐法化刀币”因铸造流通范围广泛,历史上齐国境内山东各地均有大量出土,传世颇丰,其中安阳刀较“三字刀”少,比“六字刀”多,且出土坑色多呈现水银古色或黑漆古色,具有很大的考古以及文物价值。目前出土的齐刀币,封存时期大多为战国后期,其原因可能是当时社会混乱动荡,许多衰败的大商贾们将其仓促掩埋地下,保存自己的财产,以图东山再起(图4)。

图4 六字刀

3 齐法化刀币辨别

与书画等收藏品相比,古钱币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数量、价格、制造工艺及材料等方面。正是由于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受到一大批收藏者的喜爱,究其价值,除了本身具有的经济升值以外,其作为当时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产物,同时作为当时商品流通的主要媒介,具有重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对于考古以及相关学术,对于丰富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演进历史以及制度文化历史等具有极其显著的意义。在中国的钱币收藏史上,战国时期的钱币多为珍品,因为其存世不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甚至具有进一步更新币纲以及币史的价值。从古钱币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国家人文和政治经济,贯穿着许多波澜壮阔的故事,而齐国的刀币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币种。齐刀币属于异形钱,以青铜铸造,刀身厚重,整体流畅美观,作为刀币演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但也正由于齐刀币收藏价值高,市场火热,也频频出现造假现象,更需要收藏爱好者具备一定的辨别技巧和能力,结合专家意见建议,谨慎做出选择。

①根据其对应独特样式辨别,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再根据上面的铸刻字来判断大体属于“姜齐刀币”还是“田齐刀币”,进而与其不同的外观形状特征对应,其中重要的是刀身和刀柄中间是否有间断。

②根据其外观感觉判断,凹背凸刃,刀首、刀身和刀柄都类似于规则的几何图形,这几个规则的几何体拼接在一起,体现出当时的制造工艺之先进,当时的设计工匠开始注重韵律规则之美,进而使得刀币带给人一种规则秩序、谨慎庄严的美感。

③注意“改刻”手法,齐刀币可以分为“三字币”“六字币”“四字币”等类别,而其中“三字币”与“六字币”的外观形态基本类似,主要差异体现在铸刻字数不同。“六字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款纪念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可能存在“在保留齐化两字的基础上,刻画出‘造邦长法’”,需要收藏者引起重视,要想刻字,必须先将原来的铸面磨平,仔细观察六个字是否高低一致。

④观察铜质,我国古代钱币大多采用铜合金形式铸造,由于合金构成成分含量不同,再加上冶炼技术的差异,钱币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铸币主要是铜锡合金铸造的,铜质呈现青红色,质地硬。

⑤观察锈色,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会呈现铜锈色,甚至会由于空气接触产生氧化,进而使得钱币表面产生包浆,呈现黑色或铜色。

⑥注意铸币铭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铸币上的文字大多采用大篆书写。

⑦听钱币掷于水泥地的声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钱币由于质地等原因,年代越久远,其火气尽褪,氧化严重,因此其掷于水泥地声音喑哑。

以上几个辨别技巧仅作为辨别齐刀币的参考,更多还是需要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但相较于经济价值,齐刀币具有更高的文物及历史价值,更值得对历史尤其是货币演进历史感兴趣的人追求。

综上所述,不管是“三字币”还是“五字币”,都生动展现了当时货币制造的工艺和货币设计的思路,更加注重韵律和谐之感,工艺精良,同时,货币蕴含的文化意义更加深远,不仅能展示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更是作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财产,体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对有意追求该货币的收藏者来说,更不要以表面价格的高低来衡量收藏品的价值,希望能够更多探究齐刀币背后的文化意义,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彰显自己的精神追求。

①陈文丽.《曹沫之陈》与曹沫[D].西安:西北大学,2010.

②尹立群.汉代经学与藏书浅析[J].邵阳学院学报,2004(4):74-75,84.

③李俊宪.战国秦汉货币文字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猜你喜欢

齐国货币工艺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蜗牛的故事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秉笔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