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庄市博物馆(新馆)文物陈列展览工作思考

2022-07-22汪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枣庄枣庄市陈列

汪腾

(枣庄市博物馆,山东 枣庄 277101)

为了更好地推进枣庄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枣庄市政府在新城区规划建设了包括枣庄市博物馆新馆、枣庄市文化馆、枣庄市美术馆、枣庄市科技馆、枣庄市城市规划与展览馆在内的市民文化中心。按照工程进度,博物馆目前正在开展装修与布展工作。借此机会,笔者希望通过对枣庄市历史文化资源和博物馆老馆展陈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枣庄市博物馆新馆的展览陈列内容、方式与效果有所帮助,使其与枣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经济、文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这是枣庄市博物馆陈列体系的构筑方向。

1 枣庄市历史文化资源状况分析

众多的考古资料证明,枣庄市是一座历史资源异常丰富的城市,拥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除上述以纪年断代总结历史文化方式以外,枣庄的历史文化还具有如下鲜明特色。

1.1 农耕文明

北辛遗址位于枣庄滕州官桥镇北辛村的古薛河故道南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64年在薛河两岸文物普查时所发现,并由此命名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北辛文化。1978年冬和1979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和藤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各类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余件,经碳14测定,距今7300年至6300年,是母系氏族社会最繁盛的阶段,也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属于山东省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时期,1982年被编入历史教科书,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1.2 科技贡献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智慧的民族,与四大发明一样,许多智慧人物与他们的发明创造一起,为推动中华民族以及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枣庄的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一些智慧人物,其中有三位著名的科技倡导者和践行者:造车鼻祖奚仲、“科圣”墨子、巧匠鲁班。

1.3 城邑文化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形成并逐渐成熟的阶段。枣庄境内涌现出许多邦国,这些邦国来源不同,文化传统和习俗存在差异,在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的不断碰撞、交融过程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明。前掌大遗址、薛国故城、偪阳故城、庄里西遗址、东江遗址、徐楼墓地等众多文化遗存(图1),凸显出多国林立的时代特征。

图1 春秋徐楼贵族墓葬出土的伏鸟罍型器,曾作为《文物》杂志2014年01期封面

1.4 两汉经学

两汉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上升为显学,儒家典籍成为士子必读书目。许多贫民阶层的士子通过苦读入仕,那一时期的枣庄,因其地处两汉文化中心地带,也相继涌现了疏广、疏受、匡衡等经学大师。

1.5 汉画像石艺术

枣庄是汉画像石艺术的起源地、主要产地和命名地。全市共收藏近千块珍贵的石刻,精品荟萃。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以及建筑、绘画和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素有“绣像的汉代史”美誉,对后世的雕塑、绘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6 运河文化

台儿庄泇运河,从明朝嘉靖年间提议,到全线通航,经历30多年,通航以后,改变了原运河常年受黄河侵犯导致停航的局面。而枣庄段运河又因其东西走向、落差极大的特点,九十八公里泇运河上存在着八座大闸,所有南来北往船舶在此都要逗留半月以上,因此而造成台儿庄迅速繁荣起来。台儿庄因泇运而兴,形成了融汇八方而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尤其是长期以来众多纤夫聚居一处,形成了纤夫村文化,在民间也形成了习武尚勇文化。

1.7 陶瓷文化

枣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陶瓷业发展。境内散点分布着众多制陶烧瓷遗址。据笔者田野调查,仅薛河流域,从源头山亭,就有薄板村“枣庄泥塑”、伏里村“伏里土陶”,到市中区齐村“钓鱼台遗址”“齐村砂陶”,再沿河往西,到薛城邹坞“中陈郝瓷窑遗址”、洛房村“洛房泥塑”等影响力较大的陶瓷遗址,其中,中陈郝瓷窑址享有“中国江北第一民窑”的美誉(图2)。创烧于南北朝,历隋唐,经五代,至宋元,传明清,是山东地区最古老的瓷窑遗址之一,距今800多年前已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民间传统工艺伏里土陶被誉为“山东土陶品种当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

图2 中陈郝瓷窑址出土的元代白釉黑花四系瓶

1.8 工业文化

19世纪末创办于枣庄的中兴煤矿公司,是清末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北洋政府徐世昌、黎元洪两任总统任董事长。张作霖、张学良、张勋等26位近代政要、银行家都参与了中兴公司的建设和管理。中兴煤矿公司率先实施机器采煤,自备发电厂,自建铁路运输。还积极投资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参与创办多所大学,如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

1.9 红色文化

驰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首次胜利,也是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场大捷,更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首场败仗。台儿庄大战恢复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台儿庄遗留53处战争遗迹,是二战遗存最多的城市。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是抗战时期枣庄本地的抗日武装,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鲁南战役开创了华东战场人民解放军一次歼灭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的纪录。作为红色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枣庄地区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涌现出秦明道、张勇等英雄人物。淮海战役胜利后,被陈毅描述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2 枣庄市博物馆老馆

2.1 基本情况分析

位于枣庄市市中区龙庭路上的枣庄市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1988年正式建成,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主要从事文物收藏、陈列、研究工作。2020年12月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主展大楼为仿古式现代建筑,两翼为2层建筑,中间3层,呈“工”字形。经过2014年10月与2021年4月的简单改造提升,现有枣庄历史文物展、泗上古国吉金华光——枣庄市徐楼出土青铜文物展和汉画像石廊3个基本展览,陈列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各类典型文物500余件。

由于建馆至今已经快三十年,目前馆内各项标准、设施均基本符合1991年《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的标准,而与2011年新《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所要求的规范标准有很大差距。

2.2 展陈内容

无论是2014年前的三个基本展陈还是2021年更新扩充后的通史陈列与特展,枣庄市博物馆始终把通史陈列作为基本主题。这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的陈列方式,长久以来符合国人对博物馆的基本审美印象和习惯,但其仿佛标准的编年体历史教科书,又造成了全国各地市综合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均给观众留下了“千馆一面”印象的尴尬处境。而一味追求通史陈列大而全的效果,会在一些当地缺失相关文物资料和历史证据的朝代,不可避免地用单调的文字及图板来填充空白,面临着馆藏之“物”与地方之“史”不相称的情况。具体到枣庄市博物馆陈列内容,文物数量相对较少或较杂乱的个别朝代,比如三国至隋唐这一历史阶段,只能用青铜镜专题陈列和佛教文物专题陈列来代替,让观众在参观完枣庄地区汉代丰富的明器和日用品以后,通过观赏青铜镜和佛教文物专题展柜,参观思路生硬过渡到后来的历史阶段。虽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对稳妥,因此,用“历史说明文物”兼顾“文物介绍历史”的模式延续到陈列中后阶段的各朝各代,就出现了后面的瓷器专题、钱币专题和玉器专题,这种既突出鲁南地区历史和文物的地方特色,又避开文物展品中朝代缺失的陈列方式,是长久以来无法打破的展陈困境。

但是也要意识到,枣庄历史文化陈列从1988年正式开馆便已形成。即使是相对较新的小邾国贵族墓葬出土文物陈列,自展出以来也没有任何改变。方式单一、版面老化、设备陈旧等诸多问题使得整个陈列已经满足不了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2014年10月改进推出的枣庄市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和2021年4月推出的“泗上古国吉金华光——枣庄市徐楼出土青铜文物展”是在馆舍老旧、人员稀缺等先天不足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对展陈进行的一次“微调”,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但从长远来看,在现在大力发展文旅融合、提倡文化惠民的趋势和新馆马上建成开馆的形势下,彻底对枣庄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所代表的枣庄历史进行一次梳理和创新性展示是势在必行的。

2.3 展陈形式

将展厅根据内容进行合理布局,科学、严谨组合和艺术性展示馆藏文物,是展览形式设计的总体要求。由于受展馆面积和构造、展陈设备及经费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枣庄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努力做到“通俗手法与精品意识相结合的原则,对展览做出轻巧简洁、庄重典雅的定位。通过科学的布局、艺术的采光、合理的色彩配置,力求营造一个主题鲜明、形式艺术的展示空间。”

在展示文物的时候,1号展厅全部是贴墙展柜设计,2号展厅右侧适当设计为3个“凹”字形开放隔间。展柜材质以普通玻璃和木料为主,色彩统一但老旧。对展品的文字和图片等辅助展示基本做到简洁、概括,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在光源的采用上,采取了日光灯和射灯相结合的人工照明方式,基本满足了观众参观路线的辅助照明和文物的展示需求,但缺乏突出重点、营造生动视觉氛围的效果。

这些措施为展陈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观赏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但是也要看到,除了展陈内容常年不变、缺乏新文物精品的扩充,展陈形式和格局也因受展厅面积和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从布展之初至今未有任何改动和创新,这对于观众群体较为固定(多为本地人群,外地观众较少)的枣庄市博物馆来说,是一大硬伤。

3 关于枣庄市博物馆新馆展陈方面的思考

3.1 进一步梳理枣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特色

枣庄历史文化资源从7300年北辛文化开始,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纵向的年代发展线索十分清晰,这为基本的通史陈列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要着重分析前述枣庄历史九大特色资源,突出资源特色,规划设计好各种特展、专题展。尤其要重点突出枣庄四大文物特色:复杂多元、连绵有序的史前文明;小邦林立、文化汇聚的邦国文明;地处边缘、开放包容的郡县文明;物产丰富、水陆通达的工商文明。

3.2 进一步整理利用馆藏文物

实践证明:藏品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博物馆陈列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没有丰富的藏品,一切展陈内容和形式都无从谈起。截至目前,枣庄市博物馆共收藏各类文物15597件(套),包括一级文物63件、二级文物82件、三级文物263件。相对于一个地市级博物馆来说,这样的馆藏文物数量还是较为丰富的。

但是,还有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目前收藏于国家、省级考古研究所,受限于各种原因不能成为馆藏。且因为人员和技术的欠缺,部分馆藏文物还存在“记述不详、来源不明”的问题,还需争取通过省文物局派出专家组对馆藏藏品和展出的文物进行科学鉴定。只有在征集和鉴定文物上狠下功夫,才可以不断丰富博物馆的藏品和提高陈列的质量。

3.3 合理、谨慎运用高科技场景和技术

近年来,声光电等多媒体高科技景观在各地博物馆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成功的景观作品能大幅提升陈列对观众的吸引力,增强陈列的表现力及趣味性。”但是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各地博物馆盲目推崇新技术高科技的效果和投入,导致部分声光电技术不够成熟,设备容易损坏,运行不够稳定。新科技的不完善性给陈列留下了诸多后遗症。

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场景运用宁缺毋滥,达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对需要进行展示的文物素材进行分析,使适宜的文物用适宜的方式得以完美展现。

3.4 争取创作展陈精品和特色元素

一件展陈设计巧妙的精品文物的意义远大于十件普通藏品。要努力通过“陈列的策划人员、脚本编写人员、版式设计人员与艺术家深入的交流、长期的沟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创作出符合需要的展陈精品。新馆开馆后,结合馆标LOGO和精品文物,配套策划相关社教主题科普活动,开展主题文创产品推广。还要把选择权交给观众,让观众推选出枣庄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等代表枣庄乃至鲁南地区历史特色的文物,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4 总结

内容第一,技术第二,任何艺术化的方式和先进的技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内容而服务,也就是文物藏品所代表的历史真相。任何博物馆的发展,都应该克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迷信,让技术和展陈方式成为辅助的手段,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因为好奇和新鲜总是暂时的,只有真正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才可以得到广大观众的长期认可。在不久的将来,枣庄市博物馆新馆必将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讲好枣庄故事,讲好枣庄历史,讲好枣庄文化,讲好枣庄精神,成为枣庄历史和文化的源泉。

①王鸿,姚香勤.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精品展》的陈列设计[J].中原文物,2005(1):93-96.

②肖凌云.关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史陈列改版问题的几点思考[J].福建党史月刊,2010(12):36-38.

猜你喜欢

枣庄枣庄市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女子存入银行一百万五年后仅剩一元
出售中
组合与构建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作品展
The grand Chinese ritual
枣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中的文化表征研究
宫“保”鸡丁
森林里来了“多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