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
2022-07-22林秀红
林秀红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的要求,将学生语文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获得分析和实践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发展个人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意识。其次,由于学生的个人学习积极性能够在思考中生发,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多样的语文问题和多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灵活化,让其充分分析语文问题中蕴含的关系,真正发挥语文学习中思考的作用和价值,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
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思考如何贯彻落实相关语文新课标,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让学生能够在自由、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充分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如果学生要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主动引导学生构建语文概念、语文知识分析、语文综合应用等结构框架,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实现语文学习的育人价值。同时,学生能够在解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充分激活个人的学习背景知识,从而获得更为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语文学习经验,提高个人的语文学习效率。
其次,根据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需要从语言、实践、思维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语文综合能力,其能够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快吸收语文相关知识,并形成个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激发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度和活跃度,借由其思维的活跃激发起分析、消化、输出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了推动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语文的学习内容,并借助激发学生想象创造能力,有序推动并深化学生语文思维,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落实学生在思辨启发下阅读语篇,借由语文阅读平台开阔个人的眼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保持语篇阅读教学的持续活力提供动力。
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阅读教学课堂的现状分析
低年级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思维发展不均衡也不稳定,也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意识。同时,由于学生阅读词汇量限制,难以保持语篇阅读的兴趣,语篇的阅读任务对其来说还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生对于阅读教学课堂中有关思维活化部分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加上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过于依赖课本中的语文字词,只要求学生“就文字去理解篇章”,而缺乏了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其次,部分教师也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也没有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特殊思维进行相关扩散。比如,部分教师为了能够达成教学目标,采用简便的教学方法,将作者的想法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由此,学生在学习中倾向于被动地模仿思维能力,而没有真正提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创新意识,其思维能力培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忽略了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深度领会以及创造过程中的分析运用。除此之外,部分教师会较倾向于选择片段阅读教学方式,以求让学生迅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和能力,以便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如此的片段阅读教学只适用于让学生短期内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无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信息、研究文化的深层内涵,语文思维能力也难以养成。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科学设置阅读教学目标,把握学生思考方向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之中,部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其对于语文学习仍旧存在一定的困惑,部分教师也容易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把握和引导,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课堂中步履维艰。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明确语文基本概念,教师可以科学设置阅读教学目标,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率先将个人已知的语文学习经验进行输出表达。如此一来,学生通过铺垫式的思考,能够加强个人阅读分析的运用意识,提高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同时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设计个人的阅读目标并进行落实。《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話故事,十分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是学生也需要通过个人的自主阅读,深入体验故事主人公的相关成长经历,感受书中所传达的老屋形象,进一步进行思考和分析。由于这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应用的是人物对话式的叙事结构,教师可先要求学生思考:“在阅读过后,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学生在教师围绕故事主线设计的问题回答中,能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去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提高了其语文分析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带领学生完成文中对每一人物性格、外貌、行为等美句赏析和仿写,让学生充分理解消化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提高自身有关人物描写的语文写作能力。当教师在制定相应教学目标后,还应当针对学生阅读进度分级设计学习任务,可以从文本浅显的词汇性知识问答,到文本内容的概括问答,最后提升到关于整篇文章人物性格形象、在成长中的变化等问答,让学生思考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从而加强个人阅读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教师还可结合思维导图这一阅读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整体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领会如何构建阅读框架,并有效发散思维,从而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真正在阅读中获得成长。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语篇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不可将语文语篇相关主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需要充分分析语文语篇,寻找出语文语篇中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主题和要素,引导学生先对这些主题和要素进行思维发散,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思维发散过程中有效激活个人的课前背景知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充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剖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活跃个人的语文学习思维,从而在这样的条件下进一步解读语文篇章,发展个人良好的分析能力,领会和把握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有效激活个人的学习兴趣,发展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小英雄雨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激发学生对这一课文的阅读兴趣。《小英雄雨来》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主人公雨来凭借其聪明勇敢和高强的游泳本领,在抗日战争中为八路军的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在日本侵略者前面威武不屈、英勇斗争的事迹体会,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这一篇红色经典中对于人物、情节、环境的突出描写激发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个人对于课文的思考,为阅读小说类体裁文章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先创造情境,为学生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视频,为学生了解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做好相关背景铺垫。之后,教师再引出雨来这个主人公和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情节,引起学生的阅读注意。学生们此时会对雨来接下来的经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率先对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进行猜测,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前思考的习惯。为了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这本书,教师可设置让其复述故事情节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本书,去对比是否和自己的预测有所出入。学生在教师围绕故事主线设计的问答中,能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提高了良好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引导能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都能保持一定的阅读兴趣,在思考中进行阅读也培养了其综合语言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好词好句,将其作为个人学习储备上的积累。
(三)有效设置层次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部分教师教学思维仍旧局限于学生对于整体文章内容的把握和主题的领会,而忽略了学生在此过程中个人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调动,其语文综合素养也难以获得培养。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借助多样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根据问题启发思维,从而借助个人的回答促进个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同时,学生能够在分析运用中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的快乐,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鸟的天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通过正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之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了相关生词的问题,并且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先自行与小组成员配合,再朗读一遍文章,了解文章中的主要大意。同时,让学生在这种小组朗读的过程中,要读出感情、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不仅如此,学生在小组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和其他学生的合作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价,比如,学生率先从个别字句的分析中得出文章按时间顺序进行叙写。此时,为了推动学生合作探究兴趣,教师可以为小组展现课文的时间顺序图,以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榕树上的群鸟活动为主要线索,由此辅以相关的背景图片。此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如果要描述事物的发展可用时间顺序描写,在阅读时也要关注作者写作的意图。当学生纷纷发表个人的阅读体会后,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进行语句赏析的环节,让学生能够掌握精读的阅读技巧。教师还可要求学生通过回顾语篇的重点内容,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融会贯通语篇的阅读技巧。
(四)开展多样阅读教学活動,培养学生实践探究思维
许多学生在语文语篇阅读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无聊感,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学生思维的激活,学生的兴趣也难以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更会产生一定的抗拒阅读心理。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思考的活力并有效综合其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教师可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作为教学媒介,让学生根据及时应用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使得语文的学习印象更为清晰和具有逻辑。因此,教师设计合理有趣的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语文阅读分析能力,吸收消化语篇的文本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课《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读每段首句,让学生根据首句进行情节猜测,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梳理,以便在阅读整本书时可有计划地选择不同的速度进行阅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抛出“在牛肚子里,红头是怎样旅行的?”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也是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对书本主要内容的认知。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掌握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回忆书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比如,出示相关人物“红头”和“青头”,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的理解介绍相关人物,或是出示这本书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进行看图说话,锻炼个人良好的语言转化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选取代表性的线索,对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进行精细分析,带领学生掌握如何进行精读的阅读技巧。学生此时总结出了:牛嘴里、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喷出来这些路线。此外,教师可设计故事情节展示活动,比如,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一场景、某些人物进行相关的扮演,帮助学生在阅读整篇文章之后总结全文,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再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进行改善。最后,为了检验学生是否高效理解语篇的阅读内容,教师可设计有关牛“反刍”的思维导图构建及解读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先在组内按照个人的理解构思这一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并且能够进行大致的复述。在这样的交流展示环节,学生能够充分消化本节课所学到的语篇知识,并且有效地回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学的相关知识,提高相应的思维分析能力。
结束语
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借由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学习进程,引导学生能够在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消化相关的语篇知识,从而充分理解文本内涵和作者写作情感。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个人深度的语文思维,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语文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活跃、开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培养语文综合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