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2022-07-22孔涛
孔涛
摘 要: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更多的市政项目和道路项目。城市道路建设应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全面分析影响土建的各种因素。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市政道路建设质量。基于此,首先分析了软土路基特点,其次探讨了道路工程路基施工中常见的问题,然后就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最后论述了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术应用质量要求,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路基施工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903(2022)06-0019-03
0 引言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至关重要,往往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状况,要求确保其具备理想的通行能力,尤其是需要规避市政道路在后续运行中出现的各类病害问题,切实保障整体施工质量。为了优化市政道路工程项目通行效果,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路基结构的加固控制,确保路基结构可以具备理想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规避后续长期通行中可能出现的不均匀沉降病害。但是如果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遭遇软土路基,则必然会加大施工难度,需要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施工技术手段,促使原有路基的不稳定问题得到解决,以此更好提升路基改良加固成效。
1 软土路基特点
1.1 承载能力差
软土路基具有较低的延展力和较高的可压缩性。由于外部载荷的影响,导致轴承容量不足,因此,对道路设备的质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难以满足道路使用需求。
1.2 稳定性差
软土路基具有很高的孔隙率和过量的含水量。道路使用过程中雨水引起的侵蚀妨碍了道路表面的完整性,增加了道路交通的危险。此外,由于运行时间长,将会出现重新安置、安置不均匀等现象的合并,从而难以确保道路设备的质量和安全[1]。
2 道路工程路基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2.1 路基下沉
在涉及路基工程的产品质量管理问题中,路基的下沉实际上是主要的质量问题。在正确选择相关建筑工程材料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下水道管道的主要接头和建筑地下等建筑质量安全检查的具体位置,需要选择合理的建筑材料。道路施工过程结束后,路基压实和再碾压应继续进行,路基压实密度标准的确定不应基于旧的路基压实密度标准。如果路基密度过低时施工不严谨,那么当路基被重物压碎时,可能会引起不规则的侧向沉降变形。在设计和研究影响地下土壤密度设计的主要因素的过程中,路基工程的建设中土壤含水量对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适当的土壤含水量要求是地下土壤建设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路基压实土密度必须处于较为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如果在斜坡平台上进行持续的维护工作,或者路基压实土密度不符合标准,可能会导致道路安全的隐患,在道路的后续施工中对人们有严重的副作用。
2.2 搭板设置不合理因素
桥台土的承载应力受路基支座落点与桥台距离的影响,会产生不均匀的应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上而下,两段路基的应力峰值都是由于汽车不固定的荷载力产生的,它们的位置也不同。引桥板端部路基大变形、大沉降现象是由于汽车行驶时路基纵向应力值达到峰值所致。此外,路基的沉降无法准确计算,当沉降面积较大时,板与路基的坡度差较大[2]。
3 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
3.1 不良土质处理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目标土壤环境通常相对较差,不利于市政道路的建设。面对这种土质环境,如果相关人员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不仅会影响后续施工环节的施工,还会对路基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威胁,从而影响市政道路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采用相关的施工技术来改善现有的土壤环境。在这个环节,通常需要以下施工技术:第一,机械压实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相关的压路机设备对目标土层进行压实或振动,从而有效改变目标土壤环境的特性,减小土层之间的空隙,进而使目标土壤达到相关的施工标准。第二,化学处理技术。该技术将水泥或石灰等人工合成的建筑材料注入到恶劣的土壤环境中,利用材料的特性在土层中发生反应,从而有效增强目标土壤的防水性能,有效缓解土层之间的流动现象,进一步提高路基结构的稳定性。第三,物理加工技术。脊柱主要通过土壤加热、预压、沉桩等方式增强目标土层的固化力,有效避免了土层在应用过程中对市政道路路基的不利影响,并通过相关压实施工技术有效提高了土層之间的稳定性。
3.2 排水处理
排水技术主要应用于土壤含水量高的地区,因为土壤含水量高会导致土壤流失或土崩等,所以有必要采用砂排水法挤出土壤含水量。该技术的施工方案如下:第一,研究巷道含水量,使用检测设备测量地下含水量是否存在地下水循环,规范土壤水文分布。第二,制定排水计划。对于含水量不同的土壤,应采用不同强度的排水处理方法。否则排水强度过高,排水速度太快,导致土壤侵蚀、塌方和地面下沉,造成安全事故。然后将一层砂放在根据特定规范(通常是梅花或正方形)布置在软土地基中的地面上,并用中型砂浇筑加固深厚软土地基中的圆形砂柱。柱上放置了一个砂垫层或砂沟,将所有砂层连接到地基的整个排水系统。然后通过控制速度到电压来控制排水速率,以便将水引入土壤。测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承载力达到标准后,最后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
3.3 填方施工
填料与压实度。填方就是指向道路施工时对进行路基填充沙石等材料的施工。在填料的选择上,必须选择符合规格的材料,填料的好坏决定了路基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填料的压实度需要各项指标满足相关要求,在道路施工前进行压实工艺试验,对填料的含水量、松铺厚度等进行测量,当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时,采取湿润等相应措施,再根据压实机的机型,行进速度,压实遍数等相关参数,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施工,以确保路基填充的质量。
基底处理。路基施工时,基底的填料必须考虑填料的性质及所处的位置,根据结果制定出满足基底各方面要求的相关施工流程和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时的应对方案。基底处理前,需要对地面杂草、表层松软的泥土进行清理,用压路机静压,并在路基两侧挖出排水沟,之后要进行基底触探试验。
路基整修。施工人员必须依照设计图纸对路基的各方面严格进行检查,根据检查得出的结果,针对路基出现的问题做出整修规程,整修工作流程,检查结果出来后在制定一套完善的整修方案才能进行施工。修整的路基表层厚 145 mm 以内,松散的或半埋的尺寸大于 95 mm 的石块,应及时从路基的表面进行移除,并根据相关要求就行路基压实。路基工程完成后,如遇到下雨等各类因素影响时,应将针对路基坑槽存在积水,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路基的质量。
3.4 路基填筑
路基填筑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判断施工图纸設计方案与周边的实际环境是否存在明显误差,并且为了确保施工的需求,在中线复测中可以对水准基点标高以及地面标高进行二次测量,确保整个纵横断面的定位精度符合设计要求,在基地填筑时,要确保基地的土壤性质及地面所处的自然条件。并且判断地下水为避免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在填筑前的 28 d,可以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填料和压实试验,通过选择不同的减压实验来确保最佳的施工方式,根据最终得出的结果,判断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并且还要对整个填料的含水量松软程度进行有效分析。
3.5 加筋处理技术
加筋处理是提高土体抗拉强度、选择结构加固技术和土体结合的过程,因为土体的原始土体由于压力大而溶解,从而导致路面的沉降。因此,钢筋以应力方向放置在地板上,以提高地板的拉伸能力。构造方案如下所示:首先在构造之前先挖掘地面,然后将地理网格放置在地面表面上。土工格栅的位置应统一,同时检查土体的抗拉强度和承载力等参数。钢筋接下来将被捆绑起来,进行钢筋操作。最后,将土壤倒入土工格栅表面,并用压路机压实。巷道加固技术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固技术适用于沉降严重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路面底部有大量的积水,所以会出现水土流失蒸发造成的搬迁现象。钢筋方法用于加固地面,同时支撑路面表面并防止沉降。因此,在布置钢筋时,需要尽可能充分地覆盖行车道荷载,以使钢筋结构平滑。第二,在设计中,由于存在土工格栅,钢筋技术必须与土工格栅相结合,以确保钢筋粘结时钢筋的稳定性[3]。
3.6 道路过渡段路基施工技术
道路过渡段建设是最难的,也是道路建设的重点。因此,合理控制道路交接口的施工质量,对道路的整体施工质量起着关键作用。采取以下措施:①根据路桥施工实际情况,防止不均匀沉降,控制板结构厚度,保证桥梁本身结构与其一致;②做好摊铺碾压,再提高路面原有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从路基和重点路面一侧或两侧清理路面积水,使填筑材料在路面上更快干燥,从而保证压实效果;③根据各路基台背的材质和渗透能力,选择最佳的排水方式。
3.8 路基防护技术要点
路基防护主要包括边坡和冲刷的防护。
边坡防护。边坡防护可防止土壤侵蚀,为加强安全防护,应根据坡度、水文地质、土壤质量等指标选择震害材料。当前,将边坡防护的重要性归结为植物保护技术的从属和合理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简化施工作业。而植物可以覆盖土壤,调节土壤水分,防止雨水侵蚀,保护环境。保护植物最常用的方法是植树造林和放牧。当选择花和植物时,花和植物应具有装饰价值。当种植树木护坡影响边坡稳定性时,应用效果不佳,应选择根系发达的低株型。如果坡度较高,请使用砖框架来保护草地。对于干旱缺水地区,草坪种植带应用于土壤、草种子和肥料的均匀混合。草种子发芽后,不仅可以巩固土壤,而且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应用效果显着。除了植物保护外,还可以应用工程保护技术,主要是石材砌筑防护。路堤应由预制混凝土块保护。边坡应覆盖连续的防护墙。
冲刷防护。为了避免水流对路基的影响,有必要采用标准的防冲刷措施。路基冲刷防护既包括直接保护也包括间接保护。堤防的防护措施包括抛石、砌筑和植物保护,以及施工行为。而间接保护主要是通过修建引水结构来改变水流方向,控制水流对下游的破坏性影响,同时减少河岸边的淤泥,消除水流对河岸边的破坏性影响,保护效果显着。导流设计主要用于坝体的设置,因此有必要对地质条件、周边宽度和水流方向进行准确分析[4]。
4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术应用质量要求
4.1 路基水稳性的要求
在建设、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路基受到大量地下水和建筑地下水的影响。长此以往,很容易对建筑路基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各种安全隐患。在秋冬季节,在土壤和地表水等地下水的综合作用下,巷道可能会出现冻结等安全问题,最终会给巷道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如果在低密度高层建筑施工中实际应用高层建筑基础技术方案组,基层所有技术人员都必须分析数据,编制合理的统计数据。分析公司基层基础工程的实际实施、运行和应用情况,综合分析考虑不同基层气候、温度等影响因素的数据有效性。并提出了一套完善的高层建筑地基设计技术基础方案,要求公司所有城市规划师严格按照基础设计基本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地基施工,以确保地面工程具有一定的耐水性,从而延长了路基的使用寿命[5]。
4.2 满足路基的强度要求
市政道路施工中路面强度很容易受到人工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除非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则施工,控制路基工程质量,更好地进行工作管理,否则路基工程验收会难以满足项目的要求,最终影响安全功能。
4.3 稳定性的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道路路面的主要支撑体便是路基,如果路基结构不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将会对路面的平整度及稳固性造成影响,会导致市政道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塌陷、凸起等影响正常使用的障碍,所以需要在路基施工的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保障每一环节的质量并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更好保障路基工程的稳定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路基施工管理技术对市政道路路基工程进行质量控制和施工管理,它为现代城市道路的广泛使用、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因此,作为工程施工的专业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应重点合理选择路基施工技术,合理安排路基施工流程,加强地下施工管理技术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监督,探索并努力应用更先进的施工技术,完善国内外安全施工管理技术。促进我国新建市政道路工程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爱生.市政道路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3):197-198.
[2] 管光灿.市政道路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20):149-151.
[3] 焦阳.市政道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工程与建设,2021,35(3):519-520.
[4] 魏显巍,鲁方斌.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0(15):94.
[5] 李小辉.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与建设,2021,35(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