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
2022-07-22
从艰苦的石油会战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这种精神基因深深融入几代大庆石油职工的血脉中
爱国情怀是中国石油人建设大庆的原动力,爱国是大庆精神的核心。大庆油田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当年,大庆石油会战所洋溢的知难而进、不甘落后、决心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群体意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会战队伍所表现出来的革命加拼命的英雄气概,集中展现了老一代石油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这种爱国精神在大庆油田这片热土上传承至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铁人。
“为了给人民给祖国贡献出更大的力量,我要求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
当大庆的原油还在地下沉睡时,中国的近代石油史上只是写着这样几个字:中国贫油。一部中国近代石油史,记载的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和中华民族靠“洋油”过日子所蒙受的耻辱。在这种形势下,全国石油行业的广大职工以国家利益为重,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决心在各种条件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打一场石油工业的翻身仗。
举世闻名的大庆油田大会战,不仅拿下了一个大油田,而且锻炼培养出一支有阶级觉悟、有技术素养、干劲大作风好、有组织有纪律、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铁人王进喜是这支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展现。
王进喜是一个爱国者。1923年10月8日,他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县赤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没有上过一天学,1937年开始到玉门鸦儿河一带挖油。1938年,孙健初、孙越崎等爱国人士创办玉门油矿。王进喜进了油矿当长工。1949年9月,玉门解放。为防止国民党破坏油田,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保护油矿,王进喜参加了这场护矿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成为第一代钻井工人。他虽然没有文化,但肯卖力气,肯下功夫,又聪明机敏,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56年4月,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
我没学习过马列书籍,但在报纸上看过党章、党纲,在大队听过党课,使我了解了党的纲领、章程。经过队长和党员同志们给我从思想上教育,对我的影响很大。过去受苦受打受骂,每月拿的工资还买不上一斗麦子。新中国成立后,拿的工资却能养活几口人……我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放受苦的人类,只有共产党才能使农民、工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因而,为了给人民给祖国贡献出更大的力量,我要求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
在入党的同一年,王进喜被提拔为玉门油田贝乌5队(1953年组建,后为1205队)的队长。贝乌5队当时是玉门油矿有名的“豆腐队”,经常出事故,完不成上级下达的钻井任务。王进喜担任队长后,和支部书记密切配合,使队上的工作大有起色,增强了全队职工打翻身仗的信心。为了保证钻井进度和质量,他和全队工人一道大胆革新,创出了钻机“整体搬家”的新路,摸索出一套优质快速打井的新经验。在钻头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他还和队里的技术人员研究制定了修复旧钻头的具体措施,保证了钻井进度,全年累计进尺上万米,超额完成生产计划。贝乌5队跨进了先进钻井队的行列,并荣获中央代表团颁发的锦旗。
1958年,石油部在安排第二个五年计划时,为了解决钻井技术落后这个影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石油工业的主战场——玉门和新疆发动了以“高速优质钻井”为中心的群众运动。石油部还决定要在新疆召开一次现场会。8月底,玉门石油局、中共玉门市委向玉门石油工人发出向石油部新疆现场会献厚礼的号召。钻井公司通过测评,决定让王进喜率领的贝乌5队在9月份实现“月上五千,标杆立祁连”的奋斗目标,向现场会献礼。
在这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王进喜带领贝乌5队以前所未有的苦干、实干精神,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斗,在9月份创造了进尺5009米的当时我国中型钻机最高纪录,从而使贝乌5队成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也被誉为“钻井闯将”。
1958年10月,石油部在新疆克拉玛依召开全国石油工业现场会。王进喜走上主席台,向到会的领导及同志们作情况汇报,博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赞扬。会议闭幕时,贝乌5队获得了石油部“钻井卫星”的锦旗。
“铁人”王进喜和他的戰友,报国是他们永恒的动力
1959年,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和群英大会。这期间,王进喜看到街上跑的汽车有的背了个大包,就问别人:“汽车背的大包是什么?”旁边的人告诉他:“因为我们国家缺少汽油,公共汽车得烧自己背的煤气啊。”他的脑袋“嗡”的一声,猛然醒悟到群英会上代表们的发言:“因为缺油,限制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用油定量,使许多地方的汽车已停了一半!”“辽宁许多汽车烧木柴跑不起来。”“部队的坦克入库,飞机趴窝,连中南海都没有油用……”那颗忧国之心难以自持,浓烈的爱国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王进喜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悄然而下,他非常自责:“我们这么大个国家,汽车没汽油烧还得了!我是一个石油工人,让国家作这么大难,还有脸?”
从此,煤气包成了王进喜的心病,像千斤重担压在了他肩上。他多次向战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工人阶级的责任。”
石油部准备组织大庆石油会战的消息传来,王进喜一扫愁容,再三请求带着钻井队参加。他满怀深情地说:“过去,我只知道好好工作,报答党和毛主席,不清楚工人阶级肩负的担子有多重。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带着这种要为国家承担压力的高度责任感,来到了大庆。
1960年4月29日,大庆石油会战誓师大会在萨尔图草原上召开。万人参加,彩旗招展,鼓乐喧天。王进喜登台代表五万多名职工发言表态,吼出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雄心壮志。
当他看到天南海北前来参加会战的几万名战友,看到铁路沿线几十里长的设备器材,看到就要开发的一望无边的大油田的时候,浑身充满了力量。他满怀激情地站在大荒原上,大声地对战友说:“同志们,摆开战场,甩开钻机干吧!把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在大会战的日子里,王进喜经常不分昼夜地呆在井上,一连数日不回住地;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腿,他就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位大娘看在眼里,心疼地对工人们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铁人”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但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搅拌不开,王进喜甩掉拐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最终将井喷制服。
打会战第一口井时,许多人因缺吊车无法上钻机急得直嚷“要啥没啥”,王进喜却乐呵呵地说:“我们有的是‘宝’——大活人。”放井架时,他的腿被砸伤,同志们抱着他流满鲜血的腿直哭,他却说:“如果在战场上受了伤,一连人都围在这哭,不都得被敌人活捉?”在生产试验区打井时,铁人废寝忘食连轴转。有一次,他刚端起饭碗,便累得靠在钻杆边打起盹来,碗掉到了地上。工人们心疼得直落泪,他却风趣地望着摔碎的碗说:“对不起,保证赔你个新碗。”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脸庞,大家都劝他多多保重身体,他却爽朗地说:“不就是个死么?我早就豁出去了。只要上午拿下个大油田,哪怕下午倒在钻台上也痛快,也值得!”
跟王进喜在一起的人,都会感到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心甘情愿地跟着他去吃苦受累、拼搏奋进。钻井队长马德仁在钻井泥浆泵上水管线冻结时,不畏严寒,破冰下泥浆池,疏通上水管线;钻井队长段兴枝在没有吊车和拖拉机的情况下,利用钻机本身的动力设施,解决了钻机搬家的困难;采油队长薛国邦自制绞车,给第一批油井清蜡;工程队长朱洪昌在供水管线漏水时,手捂漏水处,忍着灼烧般的疼痛,让焊工焊接裂缝,保证了供水工程提前竣工。1960年7月28日,会战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活动的决定》。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这“五面红旗”体现了老一辈石油工人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胸怀全局、忘我工作、为油献身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励着我国石油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
1961年11月29日,是中国石油工人值得自豪的日子:参加会战的1202钻井队创造了当年打井28口,总进尺31745米的纪录,打破了苏联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的神话(进尺31300米)。1202钻井队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打出了中国石油工人的志气!
以此为起点,1202队和1205队后来双双实现了年创5万米、7万米的世界纪录。1963年12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石油工业今年又获全面丰收。我国过去一直是依靠外国进口的‘洋油’,现在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这一消息,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发生历史性转折。大庆石油工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1964年初,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同年4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了《大庆精神大庆人》一文。“大庆”这个响亮的名字,像一颗明珠,开始在全国人民心中辉映闪光,大庆油田成了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然而,大庆人并不满足于中国石油的基本自给,他们要实现的是完全扔掉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这一神圣目标,是让中国成为石油强国。
1966年,王进喜和1202队队长屈清华到北京时,得知美国一个王牌钻井队年最高进尺达到90325米,他们立志“年上10万米,为国再争光”。同年12月底,1202队和1205队上10万米的战斗进入冲刺阶段。随着第82口井开钻,两个队就要登上年上10万米的世界钻井高峰。可当1202队这口井钻到9000多米的时候,井口导管突然破裂,泥浆流了满井场。“泥浆是钻井的血液”,眼看血液要流光了,这井还能打吗?危急时刻,工人们手脚并用,清理泥浆沟里的沉沙,把泥浆引流回泥浆池,一直干了4个多小时。当带着10万米标志的钻杆完全进入地下的时候,这一天定格在1966年12月26日。
在这一天,1202钻井队的英雄们仅用11个月零4天,打井82口进尺100101米,與1205钻井队同时登上年钻井进尺10万米的世界高峰,从质量上、速度上、水平上都超过了苏联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和美国王牌钻井队的年钻井总进尺纪录。
当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达到1060万吨,成为年产千万吨以上的大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大庆人真正地为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铁人王进喜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忘我地工作,一心为油拼搏。几十年在恶劣条件下超强度的工作,使王进喜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但他从不把病痛放在心上,领导每次要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没啥,工作这么忙,哪能顾得上这些?”1970年4月,他在玉门参加石油工业现场会,会议还没有开完,领导见他身体难以支持,决定派医生护送他去北京治疗。在北京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和地方的优秀医生为他治疗。住院期间,每当有人看望他,他都要详细询问:工人们学习怎样?打了多少新井?有什么新创造?还有什么困难问题?弥留之际,王进喜以微弱的声音诉说着要为中国人民每人找到半吨原油的愿望。1970年11月15日,年仅47岁的王进喜因积劳成疾,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
随着石油工人钻井进尺的不断增加,中国的石油工业和整个工业的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大庆油田开发之前,中国的工业基地主要在东部和东北部,而为数不多的石油却出产在西部和西北部,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大庆石油大会战采出的石油,通过长输管道直接输往北京、大连、秦皇岛,再由港口运往上海、南京和东南沿海各地,合理地改善了中国石油工业和整个工业的布局,为保证中国东部石油能源供应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大庆石油工人钻井进尺的不断增加,中国结束了“贫油”的历史,改变了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输出国。
如今,大庆的原油已经销往朝鲜、日本、美国、罗马尼亚、泰国、新加坡、法国、中国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庆人把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里,把中国靠“洋油”过日子的耻辱洗刷一净。
“新時期铁人”王启民
石油会战初期,外国专家断言:中国采油技术落后,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甚至挖苦说:“凝固点、含蜡量这么高的油田。除非搬到赤道上去开采。”当时,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从大庆撤走。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科技人员的王启民和他的伙伴们经过反复琢磨,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干打垒”门上,上联是“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是“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这副对联表达了他们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道路,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坚强决心。
王启民处处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夜以继日地苦干,为油田的长期稳产高产,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所取得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付出了超常的艰辛与劳苦。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他“新时期铁人”称号,他被誉为“第二代铁人”。
王启民躬身大庆油田科技战线40多年如一日,他说“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半个世纪的呕心沥血让他与石油约定一生。从20世纪60年代起,王启民基本上每十年就促成一项新技术的革新,给油田带来一次次崭新的机遇。每个十年,都是他科技生命的小小断代史;每个时代的小节,他的科技领衔都是那段岁月的最大荣光。王启民先后主持了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取得了重大的科研创新成果,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亿多吨的大油田。按可采储量2亿吨、每吨油1000元计算,等于为国家增加了2000亿元的财富。
王启民能够为大庆油田作出那样突出的贡献,图的不是个人的名利,他看重的是油田的兴旺、国家的利益,报国是他永恒的动力。
1960年4月,王启民从北京石油学院来到大庆油田实习,在葡4井试油队当技术员。葡4井坐落在荒原上的一个水泡子旁边。涨水时,人要趟着没膝深的水上井,水降下去了,也是一地泥泞。开始没有房子住,在井旁盖起了“干打垒”。早上醒来,身下的垫子都是湿的,大多数人都患上了风湿病,会战条件十分艰苦,但铁人王进喜那种为国分忧、为拿下大油田宁可少活20年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着王启民,探索油田开发规律也成了他人生中永恒的课题。他以王进喜为榜样,与工人一起摸爬滚打在现场,不分白天黑夜搞会战,年底在实习生中被评为唯一的二级红旗手。
1961年9月20日,6-13井见水了,而且来势很猛,油田上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面积一半,采收率仅有5%”的严重局面,被称为埋在地下的定时炸弹。要注水又怕见水,人们处在不可认识的矛盾之中。为了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当时有的人借鉴国外“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理论和中国新疆油田开发的做法,提出每一米注水控制在5立方米最合适。这种方法在油田实施后,开始含水曲线低了下去,可不久又昂起头来了。同时,还带来了负面效应:地层压力下降,产量也随之下降。这个难题不解决,油田最终采收率只能达到5%。
在事关油田发展命运的时刻,王启民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通过反复的现场观察试验,提出了“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接替”的新方法,不仅为油田开发初期培养了一大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而且为探索中国自己注水开发油田的道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加深,地下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
到1975年,验区主力油层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上升到54%,这意味着油田的命运又一次面临兴旺与衰竭的考验。这个时期,国家的经济形势也异常严峻,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要求大庆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油速度,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原油,明确提出:“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多出口一些。”历来自觉为国分忧、与党和国家共命运的大庆人,深深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为摸清油田高产稳产规律,王启民与许多科技人员一起,在大庆油田中区西部试验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现场攻关,创立了“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新模式,使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后来他说这是“一蹲十年的结果”。
在9平方千米的试验区里,王启民和他的团队穷十年之功,共采集了1000多万个数据,不仅保持了试验区中含水期的高产稳产,而且绘制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套试验区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揭示了油田不同含水期开采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这一模式为大庆油田在1976年年产上5000万吨目标的确立和第一个十年稳产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美国专家也认为,这一开采模式可以向世界各国的同行推广。
20世纪80年代初,当油田第一个十年稳产刚刚过半,王启民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油田第二个十年稳产而开展的超前攻关中。油田是否还能稳产?如果继续稳产,方向在哪里?通过对大庆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技术的研究,他提出了“分阶段多次布井开发调整”的理论,并做出了打一次加密调整井的规划,共布井1万多口,使低渗透薄油层成为油田稳产的接替力量;然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差油层的挖潜上,通过攻关,使这些差油层成为油田打二次加密调整井的对象,又布井1万多口。这两次调整挖潜使油田增加地质储量20多亿吨,相当于又为国家找到了一个大庆油田。
表外储层的开发,是世界级的难题。王启民提出开发表外储层,被认为是梦想。在各路精兵强将的配合下,历经7年艰难曲折,先后闯过薄层固井、测井、压裂等多道难关,王启民终于梦想成真。经反复测算,大庆表外储层的地质储量多达7亿多吨。
王启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在世界油田地质史和开发史上闯过了一道道禁区,保证了油田再稳产10年目标的实现,用科技的力量迎来大庆油田的又一个“旺季”。
20世纪90年代,大庆油田全面进入高含水后期,从井里采出10吨液体,只有2吨油,面临大幅度降产的局面。如果继续沿用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提液稳油”办法,来保持5500万吨稳产,油田每年要增加液量16亿多吨。处理这些液体,将大幅度增加基建工程量和投资额,企业在经济上承担不了,时间上也不允许。
王启民再次勇挑重擔,为油田稳产再探新路,提出了“三分一优”的结构调整方法和“控液稳油”的新模式。这些方法在全油田推广后,有效地控制了含水上升,5年多产原油600多万吨,经济效益达150多亿元。大庆油田实现5000万吨连续20年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到2002年,大庆油田创造了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远远高于世界同类油田12年的水平。
王启民没有停下,他又开始为创建“百年油田”殚精竭虑。
王启民从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几十年的历程中,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融注到为之奋斗的石油事业里,源源不断地献给了国家。他把爱国主义精神同热爱大庆、热爱工作紧紧连在一起,千方百计为国分忧。为实现油田高产稳产,他住帐篷,啃窝头吃咸菜,始终坚持在生产和科研第一线;为使油田高产稳产,他一边与病痛抗争,一边克服了一道道世界性油田开发难题,摸索出一条成功的油田稳产之路。为了大庆油田永远焕发青春,他谢绝了亲朋好友让他调离油田的劝告,扎根油田,无私奉献。王启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都是为了油田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在油田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
“大庆新铁人”李新民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今天,新一代铁人用“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诠释着新时期中国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海外传递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正能量。
“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王进喜的夙愿,是大庆1205钻井队一代又一代人的宏伟心愿。2006年2月21日,北京机场的夜晚灯火通明,李新民(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大庆油田中东分公司经理、党总支副书记)率领的大庆1205钻井队的员工,远渡重洋,前往中石油尼罗河石油公司和苏丹石油公司联合开发的位于南北苏丹交界处的法鲁甲油田。
像当年王进喜带队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一样,一下火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刚一踏上苏丹大地的李新民就急不可耐地问:“海运的钻机到了没有?什么时候可以清关?井位定在哪儿?”新老两代铁人的心情是何等的相同,语气又是何其的相似!当年,铁人王进喜一心想的是早开钻早打井,恨不能一拳砸出一个大油田,给祖国的石油事业献上一个“金娃娃”。跨越半个世纪之后,远在非洲大地的新铁人李新民惦记的是早点清关,快点让钻机在井场上开钻。
苏丹是热带雨林气候,李新民带领钻井队,要战胜的是高达五六十度的酷暑和旱热的煎熬。他们能呆得住吗?设备到了,正常情况下,500多个部件的清点,上千吨钻具的搬运,上百部设备的到位,即使十几个人也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可现在只有6个人,他们能行吗?面对苏丹清关人员怀疑的目光,李新民跟队友们说:“我们打个样儿,让他们看看啥叫铁人队!”说完立即带领大家按照方案开始清关。
当时,地表温度高达50多度,别说干活儿,就是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也会大汗淋漓。李新民带领队友顶酷暑、伴星辰,在“火炉之国”炽热灼人的环境中,紧张而有序地细心逐一清点,合理而有效地周密组织搬运。以一顶十,昼夜奋战,渴了喝口瓶装水,饿了吃口干面包,困了靠着货物躺一下。6天按时清关完毕,创造了中国石油在苏丹港清关人数最少、用时最短的纪录。接下来的17天,从苏丹港到上尼罗州的法鲁甲油田,在1600公里的陆运过程中,102辆满载设备的车队宛若一条巨龙,疾驰而行。
到达法鲁甲油田3/7区后,他们面对的考验接踵而至。设备到达井场,由于在海运中遭遇了大风浪,三台柴油发电机都进了海水,到苏丹后海水一蒸发,机内结晶出了不少的盐粒子,缸体和活塞被严重腐蚀,盘车根本无法启动。
柴油发电机是全队的动力系统,钻井施工和井队生活全靠它作保障,而且只要一开钻,必须两台发电机同时完好才能保证生产。关键时刻,关键的设备“趴窝”了,这井还能打吗?
钻井行业一靠设备、二靠技术,角逐国际市场,设备好是前提,鉴于柴油发电机海浸严重,甲方下达了指令:停止大庆1205钻井队第一口井的施工作业,限五日内搬离井场,一切费用自理。大庆1205井队是铁人王进喜带出的队伍,在中外钻井史上赫赫有名、屡立战功。
如今,刚刚迈出国门第一步,井还没打,就要窝窝囊囊地搬离井场,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多么憋气的事儿。1205钻井队绝不能这样。
李新民动员全队人员:“我们必须干出个样儿来!就是拼上命,也要让柴油发电机转起来,铁人队的红旗到哪儿都要高高飘扬,决不能褪色!”那一夜,李新民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大早,他向远在苏丹首都喀土穆的甲方总部发去了一封短信:“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20天之内打下3/7区这口1600米深的探井,请相信我们,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我愿负一切责任!”
李新民是个不惧怕任何困难、永远不服输的硬汉。他一边向甲方积极争取,一边夜以继日带人抢修柴油发电机。大家细心地一台一台地检修,能单独修复的就单独修好,不能单独修复的,就拆开来合并修好。修好一台还不够,他又向总部求援,从兄弟井队借来了准备大修的柴油发电机。
但两台发电机的型号不同,工作频率和功率也不同,两台发电机能并车发电吗?李新民没有放弃,他向万里之遥的国内专业技术人员打去电话,请他们帮助查资料、计算数据,当得知经过调试可以并车发电时,他马上组织大家边修理边调试,两台发电机终于可以并车发电了。电机修好后,大庆1205钻井队的钻机、设备、各项资料和人员等一次通过了甲方和第三方的检测,获得了钻井施工许可。
当地即将进入雨季,因首口井地势低洼,开钻后若不能抢在雨季前完钻撤出,设备就要被困在沼泽中。甲方的意见是:一个月内如果不能完钻,最好放弃这口井,先搬到安全的地方等待新井位。李新民清楚,设备刚安装调试合格,不打井就搬到别的地方,安全倒是安全,可这样浪费了时间不说,就是为了全队的士气和大庆1205钻井队的声誉也不能这么做。于是他鼓励大家:井是魂,油是命,这井只能打不能撤,咱决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更不能给铁人队伍丢脸!”
2006年4月13日早晨,李新民早早地把1205钻井队的队旗插在了营房大门口。随着钻机轰隆隆的声响,大庆1205钻井队吹响了在国外钻第一口井的战斗号角!
李新民和队友们每天从早晨6时一直干到晚上10时多,甚至更晚。4月的苏丹,酷热难耐,井场上阳光炽热,司钻房和营房里闷热得犹如桑拿房,人人汗流浃背。当地的蚊虫又大又毒,只要在身上爬过,所到之处就会红疹一片或是肿起水泡,痒得让人寝食难安、坐卧不宁。更让人着急的是,从兄弟井队借来修复的柴油发电机,并机使用后又出现了问题,由于两台发电机功率不一样,这台发电机一直高温,老是罢工。急中生智,李新民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全天候”对发热的电机机体和水箱降温。试验后果然奏效,电机又可以维持正常运转了。李新民带领大庆1205钻井队以昂扬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執着的信念、过人的技术,仅用17天就打完了走出国门后的第一口油井,甲方钦佩地赞誉:“铁人队伍真棒,中国大庆真棒!”
在5年多时间里,李新民带领1205钻井队先后创出23项高指标和新纪录,两度获得苏丹政府授予钻井施工队伍的最高荣誉“PDOC杯”。获得该荣誉意味着在苏丹钻井市场享有优先权。李新民带领大庆1205钻并队用心血和汗水,在苏丹大地铸就了一座座丰碑。
2010年10月,中国石油中标伊拉克战后石油第一标,李新民被选派到哈法亚油田,负责大庆钻井项目。由于连年战乱,伊拉克油田设备毁坏严重,许多油井只有30多年前粗略勘探的地质资料。他组织团队成员查找资料,分析地质情况,加强与甲方的技术交流,认真落实施工方案,每天穿着20多斤重的防弹背心,戴着重重的钢盔,在拿着冲锋枪的安保人员护送下,坐上防弹汽车,往返于工地。他们的队伍只用47天就成功打完3167米的水平井,比计划的时间节省了19天,一举创出哈法亚地区的钻井新纪录,为哈法亚油田提前15个月完成一期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李新民所说:“从在国内打井创纪录,到勇闯海外立标杆,我们用实际行动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用业绩证明铁人队伍用在哪儿都是一块好钢。”
2011年,李新民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授予“大庆新铁人”称号,被誉为“第三代铁人”
(责编/黄梦怡 责校/张超、李希萌 来源/《大庆精神》,李国俊、宋玉玲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学习读本》,铁人学院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年7月第1版;《创业史话——大庆石油会战故事集》,铁人学院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大庆新铁人》,张翼、孙明泉/文,《光明日报》2013年6月24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