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以“乱”取胜 彰显立体之美
2022-07-22季天明
季天明
千丝万缕不同色彩的绣线,大小不一的绣针,在飞针走线中,丝线时而上下飞舞,时而纵横交织,在一双巧手的勾勒中,花鸟、动物、山水、人物渐渐显现出雏形……
在常州市乱针绣博物馆内,一双纤纤素手将丝线轻挑慢捻,一针一线在丝缎中来回穿梭。绣针与丝线看似杂乱地相互交织,映入眼帘的却是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吴澄掌握的这门技艺名叫乱针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类项目。作为“中国第五大名绣”,它的魅力来自独具特色的绣法——乱针以及绣制过程中绣线与画面的堆积感。
飞针走线描画意
吴澄的外婆陈亚先是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刺绣艺术家,母亲孙燕云则是国家级刺绣大师、省级非遗乱针绣代表性传承人。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五六岁时,吴澄就开始像模像样地跟着母亲穿针引线、上绷架了。后来,吴澄学国画、油画,从小便浸润在艺术氛围中,为她日后的乱针绣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只是出于好奇跟着家人学习乱针绣,并没想过我最后也会继承她们的衣钵。”吴澄与乱针绣之间的故事并不像传统的非遗传承人那般“传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是在不断尝试中发现了乱针绣的艺术魅力,从而传承了家族艺术。
2005年,吴澄远赴加拿大昆特兰学院学习平面设计。得益于儿时多年的绘画经历,再加之国外四年的西式设计理论学习,吴澄的绘画技能与艺术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吴澄学成归来,此时的她对乱针绣这门传统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也坚定了要跟随家人深入学习乱针绣的决心。
在采访中,每当提到母亲孙燕云时,吴澄都会称其为“孙老师”,听得出她对母亲的敬佩之意。然而,在刚回国的那几年里,母女两人却在观念上产生了极大的偏差与分歧。
乱针绣针法活泼、色彩丰富、层次感强,作品效果往往超越照片甚至油画。也正是因为乱针绣的艺术性极高,难免曲高和寡,长久以来都在小众范围内被欣赏,好作品的价格也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吴澄想要做的是让乱针绣艺术从裱框中走入配饰、服饰及其他适当的载体。“我要进行跨界合作,让乱针绣艺术呈现在配饰、服饰、文具上,从多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连接。”然而在孙燕云看来,乱针绣之所以能够作为非遗项目,就在于其极高的精致度与艺术性,倘若将其融入其他载体,是否会影响它最原始的美感呢?在这一点上,母女俩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念没有错,吴澄一边跟着母亲钻研乱针绣技法,一边开始探寻其商业应用。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心想要把乱针绣做出影响力的吴澄找来了几位做投资的朋友,在听了她的规划后,朋友们对此饶有兴趣,相继表示愿意投资。
2014年,吴澄创办工作室“Show House”。创业之初,吴澄也走过不少弯路。那时,电商的发展还不如现在蓬勃,线下实体店依旧是最大的销售渠道。吴澄也曾在一些实体店内售卖乱针绣作品,但销售状况不尽如人意。在不断的摸索中,吴澄发现,倘若只是一味地照搬“景区纪念品”的形式是走不通的,必须加强产品內容上的自创与革新。
沉淀了一年后,吴澄正式成立了自主时尚品牌“承無”。“承無既是我的名字吴澄的反读,又蕴含道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哲理。”在吴澄看来,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将传统技艺通过平实的载体呈现给更多的人,这才是承無的品牌责任。她希望这门艺术在时光的淬炼下,能更加沉静、坚韧,更显时代精神。
“新”与“旧”碰撞
从围巾、披肩到服装服饰,从包袋到各式鞋品,从局部绣品到绣印结合,吴澄既是设计师,也是产品开发经理,要兼顾成本与风险。目前,“承無”的全系列产品不仅能够在线上进行购买,还入驻了上海新天地以及南京老门东的两家实体店铺。在吴澄看来,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每一代作品都有时代特色,她从年轻人的角度切入,从他们喜欢的东西里挑选出能跟乱针绣嫁接的,从而创作出更多的精品。
“产品的创新与技艺的传承并不相悖。产品创新在于外观和载体的变化,技艺的传承则是内在的文化和精神,二者相辅相成,方成大器。”吴澄说,每当看到跨界成功的乱针绣新品变为“爆款”,瞬间被抢购一空时,她对于传统与创新的看法又多了一份坚信。
吴澄说,乱针绣典型的特点是画理与绣理相结合。懂画理,才能绣得逼真。一般来说,乱针绣需要刺三层:第一层铺色,按照绣稿的轮廓线和色块满刺一层底色,刺底色的线宜粗一些,线条可以长一些;第二层做细节,需注意制作顶序,一般先刺面积大的和后面的物体,面积小和前面的物体后做,重要的引人注目的细节最后做。每做一处,都要照顾到整体与局部细节的关系;第三层进行精细艺术加工,重点刺出线条的变化、光线和色彩的变化,用不同光色的深浅色线让整个绣面上的光线和色彩统一,呈现出和谐的光感和色调感。
“事实上,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吴澄介绍,和其他刺绣方式不同,乱针绣摆脱了传统刺绣艺术“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技法桎梏,取而代之以错综复杂、长短不一、交叉重叠、极具个性的“乱针法”。因为注重色彩层次、光色透视,乱针绣特别擅长表现西洋油画的效果,这恰好是吴澄的强项,再加上外婆和母亲的熏陶与指导,她终有所成。吴澄的努力获得了业界认可,她收获了诸多殊荣——江苏省青年友好使者、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常州乱针绣代表性传承人、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
乱针绣作为一项非遗传承项目,需要宁心静气才能学有所成。这对于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有一些难度。但是吴澄对此信心满满,她相信自己的选择,也相信乱针绣的魅力。在聊到是否考虑培养下一代乱针绣非遗传承人时,吴澄的回答言简意赅:“我其实很反感那些关于责任、使命的长篇大论。在我看来,传承的本质就只有一个字——做,坚持做下去就是最实在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共同的事业。”
美育新传承
为了让传统技艺被更多的年轻人接受,除了在服饰、挂件等载体上体现乱针绣外,吴澄还干了一件大事——投入乱针绣教育。她找来行业内的大师与艺术院校的教师一同编撰乱针绣教材与教案,推出专业课程,并与常州的艺术院校合作,将乱针绣带入校园,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发现学生对乱针绣颇感兴趣后,吴澄意识到,乱针绣市场前景广阔,应该创新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乱针绣技艺。于是,她将乱针绣与当下的“体验经济”相结合,推出短小、有趣的体验课程,让年轻人也有机会零距离感受乱针绣的美。
“团扇体验课就是用两个课时让学员完成一件‘绣画结合’的团扇作品,好玩又实用,深得年轻人的喜欢。”现在,吴澄会定期举办诸如此类的美育研学活动,带领爱好者参观乱针绣博物馆、了解中华刺绣文化、学习乱针绣的传承史、学习乱针绣入门针法以及制作竹叶扇。
在乱针绣的传承问题上,吴澄依旧坚持着当初创立“承無”时的想法——与时俱进。她深知,点对点的传播范围总是局限的,而点对面的传播范围则是无穷无尽的。线下课程固然能够将乱针绣以一种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带给大家,却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了扩大传播面,吴澄积极尝试拓展新途径,开通了网络课程,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从几十人一跃至3000多人。
“我正在花很多时间研究短视频,每天不是在拍视频就是在剪视频。”从独自一人刺绣到开展线下美育课程,再到如今的新媒体初尝试,吴澄既是一名传承者,更是一名创新者。
作为一名85后非遗传人,吴澄抱着既不全盘否定传统,也不无限追捧现代时尚的态度。她不热衷追逐名利,也不囿于目前的成就,致力于将传统融入当下,打通艺术与实用的壁垒,把原本小众的乱针绣“绣”进日常生活,“绣”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时尚,真正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