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上楠:慷慨惟平生 倾家为大义
2022-07-22月珠
月珠
为大家舍小家,宋上楠的爱国爱乡举动让平阳人津津乐道了半个多世纪。他的家国情怀、所言所行也影响了子孙后代。
巍巍雁山,滚滚鳌江。奔腾向海的鳌江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豪爽开放且富有创新精神的鳌江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民国时期,浙江平阳鳌江经济比较繁荣。那时,镇上有两个大户人家,一个是鳌江开埠先锋王理孚家族,另一个便是宋上楠家族。今天,当人们游历到鳌江的狮子山上时,便能看到宋上楠纪念园,内有“上楠亭”。
狮子山位于鳌江入海口的主航道北岸。平阳人为纪念乡贤宋上楠倾家毁业、沉船抵御日寇的大义之举,于2017年10月在狮子山建了宋上楠纪念园,园区总面积约300平方米,园区主建筑“上楠亭”呈八角形,建筑风格简易朴素。纪念亭所在位置视野开阔,极目千里,游客坐在亭内就可以远眺当年沉船御敌的鳌江口主航道。
“上楠亭”三个烫金字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游人上山观亭,宋上楠的故事被一遍遍传颂,爱国精神一次次得到弘扬。
一边经商一边参与社会活动
宋氏先祖发源于河南商丘,几千年的迁徙繁衍,宋姓后裔广布全国各地。鳌江肇基始祖宋启亮是仙岩宋氏的后裔,系岩川宋氏第六世孙。宋启亮于清朝乾隆年间流浪到古鳌头,起先以打渔为生,在渔村成家立业。宋启亮有两个儿子:大起、大揆。大揆的孙子叫宋绍霖,他是宋上楠的父亲。
在古鳌头落地生根的岩川宋氏,几辈子都在码头营生,靠做苦力发家。到了宋绍霖这一代,开始弃工转商,从事粮食、食盐的经营。宋绍霖创办的商号叫“宋永盛盐行”,因为能识字看书,信息灵敏,经商有道,家资不断殷实,购置了田地百余亩。宋绍霖心地善良,性格刚强,经常接济贫苦穷人,曾出资买下鳌江镇西边的钱仓山,免费给穷人作坟地。
宋绍霖娶鳌江蓝田应氏为妻,继配为黄氏。宋绍霖生六子一女。其中有两子未成年就夭折。宋上楠生于1887年,系宋绍霖第三子。他12岁到乡邻的商行学做生意,15岁业满,回家帮助父亲经营“宋永盛盐行”,后清政府下令取消民营盐行,宋上楠自行开设“宋元春酒坊”。
宋上楠将店名取为“元春”二字,有着深厚的涵义。“元”字乃列首位、开头之意;“春”寓意着一年四季春为先,大地上的万物生机盎然、春意盛茂。二字合并吉顺首利,源清流长,这是美好的向往和意愿,同时也体现出他的性格特质——奋搏向前、求取第一、力求全美、永不服输!
1923年,鳌江下埠大火,宋上楠房产全被火灾吞没。他没有灰心,东山再起,将祖上分给的田产卖了,筹集资金,重兴酒坊旧业。凭勤劳和才智,他的酒坊盈利多多。当时,宋上楠一边经商,一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宋上楠为人豪爽,交游广泛,一身正气。他蔑视权贵,同情平民百姓,赞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时值国内第一次土地革命,他结识了从广州参加毛泽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归来的平阳人张培农和万全区农会会长叶廷鹏。在这两位浙南地区早期革命领导人的影响下,宋上楠也参加了农会,投身到土地革命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培农、叶廷鹏被通缉,他们通知宋上楠赶快离开平阳。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宋上楠匆匆离家去了新加坡。
回到家乡开创蛎灰业
宋上楠在新加坡见当地人用砻爪耙海底蛎壳,烧制蛎灰,作为建材代替石灰。1931年,宋上楠从新加坡回到家乡。这一年,他给自己取号为“梓芗”,意为要走实业救国之路,振兴乡里。
回乡之后,宋上楠经考察了解到平阳沿海也有丰富的蛎壳资源,故创“宋元春砻壳行”的商号,组织乡里乡亲渔民改行砻蛎壳生意,将渔船改装为砻壳船,从合作到私营,开创砻壳行业。他还用借贷等方式发动、扶植烧窑人,烧制蛎灰,开创家乡的蛎灰业。
宋上楠对新加坡人的砻壳技术,有模仿,也有改良创新。他利用风帆之力,在海潮涨落过程中,用带网的“钎斗”铲入海底,把蛎壳耙上网后洗净装船。使用的机具轻便,效率高。蛎灰是碱性的,新加坡人仅将蛎灰作建筑材料,宋上楠还将其试作水稻生产期的“撒田灰”,改良浙南这一带的酸性红土,对农作物高产有很大作用,为蛎灰开拓了更大的市场。
宋上楠经营有道,企业规模发展得非常快。1937年左右,企业已有了十来艘三桅大舻艚,合作性质的船更有大小近三十艘。出海船队浩浩荡荡,随着退潮海水,下海砻壳;经一周的砻壳作业,又随着涨潮的海水,满载着蛎壳,扬帆返回鰲埠。
鳌江水潮起潮落。归船列队收帆下锚,停泊下埠七间坦江面的急流中。烧窑人的小舢板、小驳船成群地拥向砻壳大船,买货送货,来来去去,一派繁忙喧闹的景象……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宋上楠的家乡也受到了波及。1938年,日寇侵占沿海岛屿,砻壳船队因无法出海作业而停产。敌机轰炸鳌江,上埠“王广源”被炸烧尽,下埠“宋元春”门前炸了一个大坑。当时面临敌舰进犯的态势,为支持当时政府,筑水下封锁坝,宋上楠慨然献出自家砻壳船十来艘,装石自沉鳌江口——狮子山口主航道,御敌进港。
“宋元春砻壳行”就此歇业。
没有国家,哪有小家
即使到了现在,宋上楠的后人们谈起那段历史,仍旧感到荡气回肠。那个夏天,浙南鳌江狮子口江面凿工凿穿船底的“咚咚”声好像至今还回荡在江面。
1938年6月,烽烟在即。攻占上海后的日寇来势汹汹,计划侵犯浙南平阳等地。据悉,当时,从金华到瑞安的公路全线被掘毁,以抵制日军机械化部队进犯。而海上无法拦住日军军舰,政府倡议民众捐献大船,在鳌江口载石沉船,筑起水下“封锁坝”御敌于海外。
敌情如鳌江口的浪潮,一浪紧似一浪。宋上楠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他痛恨日寇的侵略行径,想到居民惊惶失措,想到自家的砻壳行因战火受到影响,他暗下决心:日寇如此嚣张,百姓又在如此惊恐中过日子,如果家乡受到侵占,自己商行再大,资产再多,又有什么意义?既然政府有倡议,商号有大船,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捐出船只御敌。
一日,几个政府人员来到鳌江“宋元春砻壳行”厅堂,和宋上楠商讨捐献船只,建水下“封锁坝”的事情。一场以无私精神占主导位置的交流,很快实现了商洽结果。
人们惯常认为,商人都是唯利是图者,如果能做到温州古代永嘉学派所倡导的“义利并举”,那就是离圣贤庶几无差矣!在这国难当头、敌寇侵凌乡邦的急难时刻,听了政府人员的介绍,宋上楠迅即作出决定:“好办法,好办法,统统划去!” 宋上楠所说的“统统划去”的船只,是指时常停泊在家门口不远的鳌江七间坦江面的9艘和外借用的2艘三桅大船。这笔财产不是小数目,共计载重总吨位约300吨,当时净资产约值2万余两银元。
这些船舶也是“宋元春砻壳行”的财富主体,包含着宋上楠数年的创业心血。当政府人员走后,宋家家人来到厅堂,眼泪汪汪地围着宋上楠,有的叫着“可惜”,有的在感叹以后怎么办,似乎在催逼着宋上楠给个回答。宋上楠神情凝重,坐在椅子上沉默了许久,最后,他说了一句:“没有国家,哪有小家?!”
就这样,11艘大帆船如同在宋上楠矢志报国意志驱使下的“敢死队”队员,一艘艘开往目的地,载上大石头,在一阵阵“咚咚咚”的凿板声中,船底被凿穿,自沉于江底,构成一道令日军恐惧生畏的水底“封锁坝”。
此后,宋上楠在国家困难时带头认公债,抗美援朝时贡献银元给前线买飞机大炮,还动员家人献出全部的金银首饰,为大家舍小家,他的爱国爱乡举动让平阳人津津乐道了半个多世纪。他的家国情怀、所言所行也影响了宋氏的子孙后代。
1965年,宋上楠病逝。他的六个子女都学有所长,其中有四位从事化学工业,并且都很有建树。他们醉心于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创业,目的是要振兴中华,改变祖国化工产业落后的现状。鳌江宋氏宗祠的名人廊镌刻着他们的生平事迹 。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