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为写服务的文本解读指向
2022-07-21费明富
费明富
摘要 提倡“读为写服务”侧重于根据学生的写作表现适时开发教材文本相关课程价值,以补学生作文之不足。学生作文缺少读者意识,笔者就自觉利用教材篇目,让学生见识读者意识对作文的全面影响;学生在认知方面浅尝辄止,笔者就利用教材篇目,帮助学生认识思维发展的价值与必要、空间与可能,并为其发展提供样文和观摩的机会。为此,教师要自觉增强对教材进行再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读写结合 读者意识 公共理论 课程开发 写作素养
读写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当然,这一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或者总结教材篇目的写作技巧,或者以教材或其中的某一片段为范本进行仿写,或者以课文为对象写鉴赏性或评论性的文章,等等。这些做法都曾经收到过一定的效果,同时也显现出各自的局限性。
笔者这里提出的“基于读为写服务的文本解读”,从属于这样的传统,但又与既有传统做法明显不同。这里所说的“读为写服务”侧重于根据学生的写作表现适时开发教材文本相关课程价值,以补学生作文之不足。
一、“基于读为写服务的文本解读”理念提出的重要原因
预设读者,或者说写作前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是新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已经习惯把这一特点表述为“任务驱动”。2015年全国卷I作文要求写一封信,或给老陈,或给小陈,或给警察,或给其他人,都要求有明确的写作对象。2017年全国卷I作文也有明确的读者要求和作文目的—“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更是如此,考生作文的读者对象是2035年时至18岁的那一代人。
高考这样命题,不是偶然的,因为课程标准和国家高中语文教材都非常重视读者意识在写作中的要求。“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与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教材中的要求更为明确,这里不再引述。
但是,高考作文在读者意识表现方面仍然不佳。如下面的这篇2017年高考作文:
文化之邦,集泱泱华夏生旦净丑传承的几千年精魂;科技之邦,汇尖端科技世界精英打造的时代高铁;政治之邦,以历史之经国际之纬发展的“一带一路”。当今中国,正以京剧、高铁及“一带一路”作为世界的名片,文化、科技、政治三足鼎立,共同诠释和美中华的历史底蕴和深刻内涵。
京剧……
高铁……
“一带一路”……
卡西尔曾经说过:“人是符号的动物。”国家同样如此,一个个关键词 的风行是国家强盛的隐喻与基石。但中华民族的久远历史和深刻的民族精神却不止于此,关键词 外,还有我等说不完的大好河山。
我相信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世界文化的未來正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我相信,流动着民族血液的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深怀为祖国的骄傲之心与为其复兴而搏斗的斗志与精神。我相信,历史与文化会沉淀为民族精神,演化为说不完的京剧,说不完的科技,说不完的“一带一路”。在岁月中,无言地,壮哉我和美中华!
这里引出来的只是《三足鼎立,和美中华》部分。这是一篇被判为56分的高分作文。但是它却是扣题不紧的作文,因为从文中的语言看,这篇文章似乎是写给自己或同伴的,在为自己或所在民族鼓与呼。但是高考作文试题却是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照此要求作文,应该做到话向外国青年说,说到外国青年不了解或误解误读之处,从而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试想,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有难度,我们只是如此去说自己,目中无人,旁若无人,如此怎能帮助人家读懂咱们中国呢?
二、缺乏读者意识,是写作素养不足的表现,也有阅读感知局限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非常讲究。单从选择能鲜明体现读者意识的文本即可得以证明。如初中阶段有《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与妻书》《答司马谏议书》等文言篇目,也有《致蒋经国先生信》《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信》《给巴特勒的信》《可爱的中国》等现代篇目。高中教材有《师说》《陈情表》《滕王阁序》《祭十二郎文》《琵琶行》《寡人之于国也》等文言篇目,也有《谈中国诗》《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咬文嚼字》等现代篇目。这些文本,哪一篇没有明确的读者呢?哪一篇不是读者意识体现鲜明的经典篇目呢?这么多的篇目,为何没有帮助学习者铸就起应该拥有的语文素养呢?笔者想,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忽视读者意识的客观存在,忽视了利用这些篇目来强化写作读者意识的机会。想来,不禁觉得甚是遗憾。
如《谈中国诗》,非常适合作2017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的范文。“谈中国诗”,给谁谈?外国人。谈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外国人读懂中国(的诗歌)。帮助外国人读懂中国诗歌,就得正视外国人对中国诗歌有误解—“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帮助外国人读懂中国诗歌,最好运用求同思维,强调中外诗歌的共同品质。
再如《可爱的中国》,对我们写作2018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有直接的示范作用。请看其中的这一片段: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的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赶走而离去中国了。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可爱的中国》写作于1935年,14年后中国获得解放,84年后的今天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中畅想的“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已经完全变成现实的常态。当年英烈勇于献身、乐于牺牲的初心在中华大地绽放得万紫千红,春意盎然。当然站在今天给2035年时至18岁的那一代人畅想中国发展的考生和当年给未来人畅想中国命运发生变化的方志敏有着更多的不同。方志敏是生活在到处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的当时,能够有信心畅想未来,尤其难能可贵。而如今,我们的考生站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感受着祖国一日千里的变化,更应该也更容易想到祖国未来18年的变化。参照《可爱的中国》这篇课文,来理解2018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我们应该有更加便利的觉醒。
至于我们阅读《致蒋经国先生信》《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信》《给巴特勒的信》《师说》《陈情表》这样的篇目,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写作2015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这里不再赘述。
三、读出读者意识,对阅读教学自觉落实“读为写服务”的启示
作文,要有读者意识,但是读者意识却不是作文的全部。只要作文需要的素养,阅读教学都应积极回应,尤其是在语言建构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相对而言,本着读写结合的原则,阅读教学在语言建构与理解方面更优于或更成熟于思维发展与提升。
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一般受制于认知、语言和书写。认知,涉及文章的思维、思想、境界等,在制约作文优劣的价值序列中应该说是处于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语言,才是书写。但是目前的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似乎出现价值序列倒置现象,即重视书写,重视语言。而发展认知水平用心用力皆不足。
为此,我们要重视认知,要自觉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用力。适宜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增强中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同样,适宜的阅读教学,也将有利于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中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简笔与繁笔》,作者是周先慎。该文是中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的典范篇目。其中思维方面就有其独到之处。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普遍低弱,满足于“公理”或“婆理”的单纯证明。说“公理”不敢直面“婆理”,说“婆理”则有意回避“公理”。这样的论述怎么能有说服力呢?而阅读《简笔与繁笔》则有利于帮助我们提升发展思维能力。这篇文章从“公理婆理”说起,得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所,各尽其妙”的观点。但是文章不止于此,继续发展,寻找“公”“婆”皆认可的道理,即“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而且指出“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从而强调“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的重要性。建构起这样的标准,再拿此去观照现实,发现现实中的创作问题,从而立起“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经济与道德》,作者是贺麟,该文可能会成为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篇目。该文使用高阶思维,超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低阶思维局限,提出公婆皆认可的“公共理论”。学习这篇课文,应该将这一点作为观照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的教材篇目,需要这样去观照,其学习的时效性才能得到保证。假如丢掉这些元素,也就丢掉了这样的课文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这样的思维提升具有怎样的评价意义呢?考察一下高考作文试题,或许会明白几分。2016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材料,选择了一组漫画(见图1):
审题时,若只局限于获得百分才能得到奖励性评价、获得98分就要受到惩罚性评价的现象,或者局限于学习或工作成绩不及格(合格)受到惩罚性评价、而一旦及格就会得到奖励性评价的现象,那么由此得出的观点都难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的思维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性,是考场作文难以依靠认知取胜的关键原因。假如我们向《简笔与繁笔》《经济与道德》学习,从漫画材料中凝练出“现有基础和目标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价或奖励或肯定的性质”就显得必要,也有可能。这样的观点才能具有“公共理论”(贺麟《经济与道德》)的性质,才能让“公”与“婆”皆认可。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所以存在,那还是因为“公”与“婆”只是徘徊于现象层面,而未能深入现象的本质或事物的本真层面。早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要求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无论是举例证明相信自己的必要,还是闡释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都止于“简笔与繁笔,各得其所,各尽其妙”这样类似的层面,是相对浅表的层面。而要探寻到更为本质的地方,思维自然需要发展与提升。我们发现相信自己,取得成功,那一定是自己是真理的占有者、本真的发现者或本质的把握者;而听取别人的意见,而能成就事业者,也一定是因为别人当时是真理的占有者、本真的发现者或本质的把握者。一句话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若能成事,其实质采信的是真理,是规律,是对本真的真切发现,对本质的正确把握。高考作文试题多有此类。
总之,语文教师面对学生写作表现出来的营养不良,就要自觉利用阅读促成其吸收补充。这就给语文教师根据学情需要自觉开发课程的能力提到了一个高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这一能力,会制约学生作文表现不良的改善,制约语文教学成绩的提升。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读写结合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CJYB210115043)的阶段性成果,暨“高中作文驱动任务系统模型建构与应用”这一教学成果项目的推介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