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效果评价
2022-07-21杨彩琴程诚羊什吉措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心电学科青海西宁810000
杨彩琴 程诚 羊什吉措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心电学科 (青海 西宁 8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SMI患者1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89例。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观察比较两组疾病检出率及ST段下移发生次数、幅度及维持时间。结果:观察组SMI检出率92.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5,P=0.004)。观察组ST段下移发生次数为(129.65±13.48)次、下移幅度(0.23±0.05)mV、维持时间(33.02±4.15)mV/min,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00,8.123,10.383,P均=0.000)。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SMI效果良好,疾病检出率高,可密切观察ST段下移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为SMI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使SMI所导致的心肌梗死及猝死风险有效下降。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指临床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无心绞痛或其他相关症状表现,而且可在其他疾病中隐匿存在,造成重大潜在风险[1-3]。临床中,SMI多采用心电图进行诊断,但常规心电图诊断难度较大,漏诊率较高,延误最佳治疗时机[4]。因此,寻求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尤为关键。动态心电图凭借信息全面、采集时间广泛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心内科的疾病诊断中[5,6]。本文旨在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住院收治的179例S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对照组89例。观察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43~78岁,平均(63.12±4.75)岁;病程1~6年,平均(3.46±0.69)年;血管病变情况:1支33例、2支28例、3支29例。对照组男57例,女32例;年龄41~79岁,平均(63.25±4.68)岁;病程1~5年,平均(3.42±0.71)年;血管病变情况:1支34例、2支29例、3支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血管病变情况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内科学》[7]中冠心病SMI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狭窄>50%;具备心电图检查适应证;所有患者均为首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左束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心室肥厚或心瓣膜疾病者;近3个月服用洋地黄类等可能影响ST段改变药物者;存在心脏起搏器治疗史者;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感染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检查前3d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嘱患者平卧位,全身放松,使用常规心电图机(北京麦迪克斯MECG-200型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分析系统),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安放电极,确保电极与皮肤紧密接触,连续监测患者心电指标;走纸速度25mm/s,增益10mm/mV,做好数据记录。观察组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北京麦迪克斯MAECG-200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监测;通过电极片采集患者24h心电图走向,包括患者学习、工作、运动、休息等静息、活动以及不同体位下的心电图波形数据,并做好数据信号记录。所有患者数据分析后打印诊断条图,并由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进行综合诊断。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记录比较两组SMI检出率。常规心电图诊断SMI标准:ST段异常升高,呈弓背向上,对应导联ST段下移低压表现;ST段波形呈水平或下斜型下移,压低高于0.05mV;ST段波形呈J点型下移,在J点后80ms部位测量,水平以及下斜压低高于0.2mV。动态心电图诊断SMI标准:ST段波形呈水平或下斜型下移,压低高于0.1mV;ST段波形异常,发作持续时间>1min,两次ST段下移时间间隔>1min;ST段波形呈J点型下移,在J点后80ms部位测量,水平以及下斜压低高于0.1mV[8]。
观察比较两组ST段下移发生次数、幅度及维持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资料类型的不同,分别采用±s或%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SMI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SMI检出率92.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5,P=0.004),见表2。
表2.两组SMI检出率比较(n/%)
2.2 两组ST段下移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ST段下移发生次数为(129.65±13.48)次、下移幅度(0.23±0.05)mV、维持时间(33.02±4.15)mV/min,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00,8.123,10.383,P均=0.000),见表3。
表3.两组ST段下移各项指标比较(±s)
表3.两组ST段下移各项指标比较(±s)
组别 n 发生次数(次) 下移幅度(mV) 维持时间(mV/min)观察组 90 129.65±13.48 0.23±0.05 33.02±4.15对照组 89 101.24±10.57 0.18±0.03 26.89±3.74 t 15.700 8.123 10.383 P 0.000 0.000 0.000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疾病的发生与血压异常升高、肥胖、遗传及感染等多因素相关。冠心病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SMI广泛存在于各类冠心病中,是冠心病发展的重要环节;患者存在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多为50%以上,心电活动、心肌代谢、左心室功能及心肌灌注等图像显示异常,客观证据存在,但因为其缺乏胸痛及心肌缺血等的主观症状,疾病较为隐匿,临床漏诊率较高[9]。随着疾病进展,患者逐步发展为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影响人体循环系统功能状态,最终引发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预后较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数据显示,25%~50%的SMI患者可能出现急性猝死;因此流行病学认为,SMI发作可提高心肌梗死及猝死风险,SMI被认为是冠心病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临床早期干预诊断,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0]。
心电图是临床诊断SMI的常用方法,利用电活动变化图形技术,由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常规心电图在临床中被大量使用,可以获得即刻静态心电信号,反映心脏异常情况;但该方法采集时间较短,信息量比较局限,疾病状态判断不够全面,无法完整显示心脏异常的间歇性特点,进而影响临床诊断及阳性检出率[11]。近年来,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新型监测技术,被广泛用于心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逐步成为心血管疾病无创监测的首选方案。动态心电图又称为Holter心电图,指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借助于动态心电图仪,连续24h记录人体心电活动的全部过程,并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12]。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24h动态心电监测信号,全方位捕捉患者在工作、学习、生活及休息等日常活动下的心肌缺血ST段压低情况等、心率变异、心律失常及身体运动后数据等异常心电活动,全面记录异常电波,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之处,准确反映疾病状态,提高疾病阳性检出率;检测时间长,信息记录全面,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定量分析[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MI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杨玲[14]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证实了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SMI中的重要价值,可有效弥补常规心电图短暂、静态记录的不足,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考虑部分患者,虽然冠状动脉病变已经出现,但静息状态下的检查,其血流量可能仍显示正常状态,常规心电图结果显示正常,延误病情;此时,动态心电图凸显出明显优势,连续动态观察有效降低了临床漏诊概率。
ST段下移变化是冠心病检测常用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T段下移发生次数、下移幅度及维持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余小佳等[15]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提示动态心电图可准确反映冠心病SMI患者ST段下移情况,24h跟踪、监测患者心脏变化情况,辨别判断疾病类型为无症状性短暂性心肌缺血或者突发性心肌缺血,为临床干预提供有力支持。动态心电图可有效反映SMI患者心脏异常状态,心肌缺血发作前后心率明显不同,次数增加,ST段下移水平变化较大,成为临床诊断SMI的重要基础依据。另外,SMI发作具有明显的昼夜规律及双峰性特点,患者在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的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可能导致集体周围神经丛、心肌及冠状动脉收缩与痉挛,进而血管狭窄,供血能力下降,导致疾病发作,动态心电图在研究发作高峰时间段方面,可以显示出突出优势,以帮助临床医师对病情做出更为准确及早期诊断,最终实现有效干预。动态心电图可以准确反映冠状动脉的储备及功能,清晰显示心肌缺血发作程度及规律等,且患者的正常活动不受任何限制,提高临床依从性。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SMI效果良好,疾病检出率高,可密切观察ST段下移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为SMI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使SMI所导致的心肌梗死及猝死风险有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