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企业科技成果类别及评价模式研究
2022-07-21张勃
张勃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室),北京 100860)
0 引言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针对科技成果具有多元价值的特点,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提高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1],为推动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历来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门带领下开展科技工作,以鉴定、审查、评审和验收等方式,为铁路行业认定并归集了丰硕的且具有创新性、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2-3]。
近年来,随着国家转变政府职能相关改革步伐越来越紧密,国家层面对科技研发工作、科技管理工作推出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激发科技创新动能。着重针对铁路运输企业科技研发形成的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评价模式。
1 国内外科技成果评价模式分析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已将科技研究各类成果的评价和评估工作提升到影响国家科技实力甚至综合国力的高度。因此,高效、可靠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主要由学术机构、社会科技评价机构、联邦政府、国会组成科技评价机构建立科技评价体系,一般以《政府绩效与成果》(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GPRA)法案为根本遵循,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经济回报率分析、同行评议、案例分析、回顾性分析、指标分析等方式对科学研究进行客观评价。
日本同样采取有效的法律保障,主要以综合性评价机构、国家事业评价机构、专业性评价机构、企业评价机构等为主,以评价和审查权力分立的方式,着重对课题和项目进行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和跟踪评价,但不对科技成果进行专门评价。
美国及日本的评价模式最值得借鉴的是以专业性评价机构为主要依托,以法律和专业性法规为制度保障。我国专业性评价机构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也不乏比较突出的机构,如近年来成立的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在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评估、创新政策评估、基地人才评估、科技合作评估等方面已经取得不菲成绩,机构不断发展壮大[4-5]。
我国各行业、企业科技成果评价工作采取的模式不尽相同,大多企业一般结合属地行政机构或委托第三方进行科技成果评价。评价方式都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和各省市的管理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虽然提出“目标导向、分类实施”的要求,但其主要指向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科技成果等的分类层次[6-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2014年启用新的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指标,将现有1种综合评价指标修改为4类评价指标:技术发明、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类;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类;引进、推广、转化及产业化类;软科学类。针对不同项目类型使用不同评价表,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8-9]。
2 科技成果特点及分类
铁路运输企业是以客货运输为主,兼有建设项目管理、工矿产品制造、科技开发和推广等业务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其营业性质决定铁路运输企业一般在生产活动中以解决运输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员工劳作条件等为目的,借助科技创新手段进行研究开发,进而形成科技成果。其科技成果主要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即应用型技术成果,包含少量软科学成果。按照技术类别一般主要包含:装置类、工艺类、信息系统类、标准规章类及软科学类形成的管理理论等。限于铁路运输企业业务性质及技术研发能力,基础理论研究类、前瞻性技术研究类科技成果一般很少产生。
(1)装置类。装置类科技成果是铁路运输企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多为作业工具、检测监测装置、新型设备设施、辅助配件或综合性系统平台等,主要围绕铁路基础设施、移动设备设施开展的维护维修作业、状态检测监测、提升人工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自动化程度或降本提效等方面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装置。
(2)工艺类。工艺类科技成果是铁路运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保障工程或作业质量和安全、环保,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目的,运用新技术对施工、作业流程、项点及相关指标要求等进行系统性优化、整合、提升的操作方法,一般成果形式为工艺工法、工艺规程、技术标准、技术条件、专利等。
(3)信息系统类。信息系统类科技成果是铁路运输企业在管理工作中采用计算机代替人工传统方式进行数据处理,辅助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率,并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的计算机系统。一般包含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借助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拓展和维护,辅助人员进行管理工作。
(4)软科学类。软科学类科技成果是铁路运输企业在管理、决策、改革发展等过程中,以实践为基础、调查研究为主要手段,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为目的,最终为决策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撑的理论、方法、论证结果、调研报告、可行性分析等。
3 现行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及流程
3.1 评价方式
2005年前铁路各运输企业在原铁道部科学技术司带领下开展科技工作,其科技成果的认定和评价主要有鉴定、审查、评审和验收等方式。技术评审在2005年前后确定为铁路运输企业科技成果认定的主要方式,尤其是2014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铁总科技〔2014〕68号)[10]的出台,更加明确了科技成果的评价类型及其过程性评价工作,科技成果最终评价认定以技术评审为主,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方案评审和试用评审。该文件施行至今,对铁路企业科技成果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评价流程
一般情况下,铁路运输企业立项的科研课题完成后或实施过程中可产生1项或多项科技成果。在成果形成、达到课题任务约定情况下,即告课题任务完成,可进行结题验收。其成果如需投产应用,首先应履行科技成果认定程序,铁路运输企业一般组织技术评审对成果进行认定并给予其技术水平、综合效应等的评价。结合课题进展实施过程,一般科技成果评价流程包含方案评审、试用评审、技术评审(见图1)。技术评审一般是科技成果最终的认定方式。
图1 铁路运输企业科技成果评价流程
4 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模式建立
铁路运输企业现行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为铁路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在充分挖掘成果深层价值和前景效益、成果评价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等方面还不充分、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需求。
因此,铁路运输企业科技成果评价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方法,以分类评价为基础,针对不同评价类别探索建立完整、有效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4.1 分类评价主要实现方式
铁路运输企业科技成果主要以技术开发类成果为主,按照国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中技术开发类成果应以行业用户评价、社会评价、市场检验为主,需根据装置类、信息系统类、工艺类、标准规章类及软科学类等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实行不同评价方式。
4.1.1 成果评价会议组织方式
根据成果不同类型确定成果评价组织方式:会议汇报、现场试验、查看、观摩、专业机构检测、评价等。
装置类、信息系统类科技成果评价宜组织评审专家进行现场试验、查看、观摩及现场检测,结合评价会议,专家组对成果实物及其功能发挥、指标达标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判。
4.1.2 成果评价资料
项目任务书、研究报告、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报告是成果评价资料基本要求,是必须提交的技术资料。除基本材料外,根据成果类型不同,应各自有所侧重(见表1)。
表1 各类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资料要求
4.1.3 专家选聘
铁路运输企业科技成果多以技术开发类为主,因此成果评价时选聘专家应以用户评价为主,以任务委托方、成果使用方为基点确定企业成果由企业主导评价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成果,按照成果具体性质、所在技术领域、所在应用环境进行划分,邀请不同专业专家进行评价。
根据成果涉及的专业比重,需拟定专家人数及专业比例。装置类成果宜侧重聘请机械、自动化、材料、工程、电气等技术领域专家;信息系统类宜侧重聘请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专家;工艺类宜侧重聘请工艺工法所在行业的机械、材料、工程、管理、财务等技术领域专家;软科学类宜侧重聘请所研究范围内管理、统计、经济等技术领域专家。
探索责任专家跟踪评价方式,成果在研究开发过程中,选聘在研究领域专业技术能力出众、知名度高的专家,全程对项目研发进行不间断跟进、指导、评价。成果最终评价时,由责任专家对成果研究开发更全面、更客观、更真实地进行介绍、判定和评价。由于责任专家既可以全程跟踪成果研究,又可以全程指导,因此在成果评价时应占有更高权重。
4.2 分类评价体系建立
鉴于铁路运输企业性质,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应以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为主要导向,在成果技术水平、实用价值和应用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确认、考察和评价。因此,应根据成果类型,围绕上述几方面建立评价指标,形成分类评价体系。
装置类、信息系统类及工艺类科技成果的评价指标应着重从6方面进行考量(见表2)。在评价操作过程中,赋予适当的比重和分值,在每类指标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细化。
表2 装置类、信息系统类及工艺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
软科学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建立应在上述体系框架模式下,着重考量其科学价值与学术水平、对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影响程度、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行业和企业发展战略的紧密程度、创新程度、研究难度与复杂程度等。
4.3 成果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应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信息化评价工具,丰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模块,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成果,按照成果具体性质、所在技术领域、所在应用环境,制定不同评价标准,对成果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保护措施、技术说明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技术水平与实用价值、成果取得的知识产权进行分析研究,从单一着重考察成果创新质量转变为成果创新质量、应用效果及前景效益等多方面考察,按照“应用研究成果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样机性能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要求,真正体现出成果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科技成果评价的智能化、信息化,减轻评价专家的工作量,提升评价效率。
同时应建立多专业多维度专家库,根据专业和领域建立专家库,并侧重铁路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及技能人才的吸纳,如茅以升铁道工程师、詹天佑铁道工程师、铁路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才、铁路“百千万工程”人才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铁路工匠”、铁路创新工作室大师等高技能人才。明确分类分级,评审时对照成果涉及专业和领域由系统自动进行筛选,对应成果所在领域、专业及分类,提出专家组建议。
5 结束语
铁路运输企业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工作质量、实际应用效果、学术水平等通过企业科技成果评价予以客观、具体、恰当的评定,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竞争力。建议铁路运输企业适时组织科研课题后评估,课题后评估指标包括完成质量、创新质量、成果贡献等类别,具体包括合同签订、研发过程、结题验收、经费使用、科技评价、科技获奖、知识产权及相关成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个项点。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课题后评估体系,健全课题动态绩效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