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2-07-21袁洁
袁 洁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一、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与精华,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遗憾,更是世界发展历程中的一大遗憾。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促进旅游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其本身就具有十足的文化魅力。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对外界而言充满了神秘色彩,这是旅游开发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而适度的旅游开发能够加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从而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开发,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将被更多人所了解,从而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所获得的各种收益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共赢。由此可见,景区文化内涵的深入化建设能够显著提高景区的旅游价值,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反之更多的游客也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更广阔的传承空间,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迎合消费需要
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而产生了更多的消费需求,一部分消费者相较于现代化的旅游景区,更倾向于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地区文化特点的景区。这种消费需要与旅游行业的发展不谋而合,因此适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能够迎合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景区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二、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开发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旅游开发能够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进步,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可以说,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较为突出的一些问题。首先,旅游开发能够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本身就是对其的一种有效保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能够使其保持原有的外貌,让更多游客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再次,在旅游开发稳定推进的情况下,政府和有关部门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旅游设施更加完善。通过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闭环的建设,游客的旅游体验显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声也得到提升,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旅游开发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
旅游开发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提供更多的客流量,而更多的客流量意味着更高的知名度,这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形成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后,更有机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为例,龙门石窟的管理机构通过与数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开展学术讨论会,让龙门石窟走出国门,面向世界,随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这也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三)旅游开发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统一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但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地区、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遇到的两大难题。而旅游开发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的统一,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完整性,更让其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以景德镇瓷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例,江西景德镇通过文旅相融的形式,大量恢复了传统制瓷作坊和生产线,并聚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形成地域文化特色、对传统瓷器制作工艺进行保护的同时,使传统瓷器制作工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旅游开发不但为传统文化的横向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促进了其纵向深入化发展,实现了保护与传承的有效统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
非物质文化的核心与当地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有着较大的联系,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种在游客看来较为独特,同时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奇特景色就有着十足的吸引力,部分当地人看来较为常见的内容往往能够吸引外界游客的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弘扬,背后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有效传承。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潜质,只是需要结合当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使这种魅力向外界更好地展现。
纵观旅游行业的发展,不难看出相较于现代旅游景点而言,那些拥有较为丰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更有吸引力。因此,当地应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旅游开发为基础,放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更多外来游客了解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传统文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通过旅游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途径
(一)制作旅游周边商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底蕴,而这些文化往往可以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的方方面面,使其作为景区整体的特色,或是成为景区的地标建筑乃至景区的代名词。因此,景区可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制作相关的旅游周边商品,不但能够让游客对旅游过程印象更加深刻,还能够加深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边商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结合当地的文化习惯,代代相承的传统工艺作品,这类作品特色鲜明,体现出浓厚的当地文化色彩。一些地区文化底蕴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可以售卖这种形式的周边商品,向外来游客展现当地文化的魅力。而另外一种则是将景区的一部分特色制作为工艺品,可以是景区的卡通形象,也可以是地标建筑的模型,总之需要与景区的主要特色相结合,让游客印象深刻,从而达到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这两种商品形式分别代表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表现形式,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平海古城在进行创文宣传的过程中,就大量融入了渔歌、凤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卡通形象,这些卡通形象不仅丰富了宣传标语的文化内涵,更让更多的游客切实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独有的魅力,加深游客对景点的了解。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游客都是在游览的过程中通过这些卡通形象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部分游客更是为此亲身感受渔歌,这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采用了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宣传,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旅游宣传方式能够整合有限的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区特色。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利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特点,让更多外地游客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从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在宣传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可以积极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如对于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拍摄歌舞短视频;对于书画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以拍摄精美的图片,搭配合适的音乐,以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宣传。例如,开封鼓楼景区就通过宣传片的形式,将开封鼓楼夜市的景象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让各地游客深入了解开封地区的美食文化,在推动当地旅游的同时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借鉴参考。
(三)结合当地民俗文化习惯
旅游不仅是对某个景区或景点的参观,更重要的是体验当地的民俗习惯。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在参观的景区过程中感受浓厚的民俗习惯同样是旅游体验的评判标准之一。因此,旅游景区不但要注重景区内部的建设,还要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选择一些富有当地特色的内容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中。例如,在一些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景区中,就可以通过表演民族歌舞、表演相关节目,使游客拥有良好的视听体验。除了艺术表演,食物、服饰、艺术作品都是展示当地文化习惯的良好工具,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透过这些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体会最真实的地域风情。另外,还可以建立博物馆的方式,将富有当地特色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内容进行展出,帮助游客了解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对其产生兴趣。例如,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就将现代生活中难以接触的纺车、风箱等物品进行陈列,同时将富有当地历史特色的农家小院、店铺等进行还原,与当地的旅游景点相互结合,共同描绘出一幅优美的西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卷。
(四)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相较于具体的保护措施,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和强化则更为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更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让人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和有关部门或企业展开深入合作,拍摄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视频短片或影视作品,如青海就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利用集中培训、座谈研讨等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工作,当地旅游部门更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通过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相关案例,在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样不能忘记。通过旅游开发,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共同进步,实现更加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标,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承的目的。一方面,要让人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对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呼吁社会各界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