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7-21张志强熊永兰韩文艳王恺乐

中国西部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

张志强 熊永兰 韩文艳 王恺乐

〔摘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础,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撑。文章分析了四川省“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和“4+6”现代服务业体系中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与现状,剖析了四川省科技创新在投入、平台、人才、成果、对产业的支撑及创新生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从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布局战略性科技领域方向创新,引进和培育战略性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6个方面提升四川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94(2022)03-0016-10

当前,科技创新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川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指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因此,分析四川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与基础,明确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就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国内关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开展了较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不同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及路径研究,如徐开娟等(2019)对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1〕;邓菁等(2019)探究了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扶持策略〔2〕;贺达等(2019)分析了不同类型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路径〔3〕;盛磊(2020)研究了数字经济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等〔4〕。二是从产业结构视角探究产业或经济高质量发展,如范庆泉等(2020)从实证角度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5〕;朱风慧等(2020)认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而产业结构升级是优化经济结构,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6〕;史丹等(2020)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整体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7〕。三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评价,如袁渊等(2020)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1个省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子维度指数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8〕;朱锦强等(2020)构建了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甘肃进行实证研究〔9〕;刘浩等(2021)构建了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并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10〕;陈晓雪等(2019)综合评价分析了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11〕。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路径、评价、结构等视角,而从科技创新视角探究新发展阶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要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必须提高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此,本文从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导向、提高科技创新竞争能力导向等视角出发,从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强省、强力支撑现代化经济强省建设战略使命维度切入,审视和观察四川科技创新发展能力,聚焦四川工业“5+1”、农业“10+3”、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对四川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予以全面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四川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分析

四川省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四川省现代产业体系包括“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和“4+6”现代服务业体系。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将农业产业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分析。同时,考虑到医药健康产业的战略重要性,也纳入分析。由于现代服务业体系的科技创新主要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关,与数字经济产业高度融合。因此,文中不再详细分析现代服务业体系。据此,我们将重点分析四川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先进材料、数字经济、现代农业、医药健康等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基础,以观察产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和不足。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强劲,但核心技术缺乏

2020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实现营业收入12684.8亿元,同比增长22.6%〔12〕。在电子信息的“芯、屏、端、软、智、网”产业链中,集成电路、软件、新型显示等领域发展突出。但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价值链“缺芯少魂”现象明显,技术、资源、市场“三头在外”。四川本土企业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由外企或外资企业掌控,产业被动发展。

2.装备制造产业优势领域突出,但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四川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327.8亿元①。拥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核反应堆、軌道交通装备等领域优势明显。但装备制造业总体上不强,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四川装备制造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与基础材料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

3.食品饮料产业基础雄厚,但创新支撑不显著

食品饮料是农业产量变产值、扩大经济效益的消费终端产业。四川是中国粮食、油料、生猪、茶叶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的主产区之一,已形成白酒酿造、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等3个千亿级产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优势突出,特别是白酒产业规模优势明显,四川打造了川酒“川字号”特色产业集群。从产品产量看,2021年全省白酒产量364.1万千升,居全国第一位②。四川有发展食品饮料的农业资源优势,但在产品品质创新上缺乏高价值专利支撑,品牌保护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4.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基于资源优势,钒钛钢铁、稀土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发展较快,攀枝花钒钛新材料、川东北玄武岩纤维等一批新材料产业基地及先进材料产业园已经形成,高档钛合金、玄武岩连续纤维等产品实现产业化,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逐年递增。2020 年全省先进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317.3亿元,增长6.0%③。但先进材料的技术创新较为落后,关键战略材料大多是基于国外产品进行仿制和改进,缺乏科技创新的战略化组织和自主创新能力。对整个先进材料产业的研发重视不够,前沿新材料领域的规模化量产和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缺乏。

5.能源化工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但绿色高效的核心创新技术不足

四川是中国清洁能源、天然气化工、盐化工和化肥的重要生产基地。2020年,全省电力装机10295万千瓦、发电量4140亿千瓦时,其中水电装机8082万千瓦,发电量3514亿千瓦时,均居全国第一;天然气产量432亿立方米,其中页岩气产量119亿立方米,跃升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④。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的开发研究能力和产业化的装备水平及规模上在国内领先,而且已跻身达到平价上网条件的12省区之列。氢能方面,在制氢、储氢、燃料电池、氢气纯化和计量等方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已建成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在化工新材料领域,聚碳酸酯(PC)、聚芳硫醚飒(PASS)、含氟聚酰亚胺等新材料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形成产业化规模。2020年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172.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41.2亿元,增长12.8%①。但是,对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技术创新重视不足、创新力度不够,大量化石能源低效利用,既造成资源浪费也造成环境污染。面向未来新能源(氢能和燃料电池等)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基础研究系统布局不足。整个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和研发发展缓慢,缺乏多能互补的体系化设计。

6.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迅速,但创新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弱

医药健康产业是四川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21年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57.0亿元,同比增长11.4%,利润同比增长22.0%②,拥有先导(新药研发)、科伦(输液产品)、苑东生物(化学原料药与高端制剂)等制药龙头企业,迈克生物(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等医疗器械新型企业,华西医院等国内领先大型医疗机构。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知识和技术缺乏,对外依存度较高。

7.现代农业产业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但农业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水平不高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是四川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四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成效初显。“川字号”品牌体系日益壮大,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78个(被核准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96个,位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地理标志194个,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28个地理标志产品纳入中欧“275+275”互认互保清单③。农业产值逐年升高,2020年四川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556.6亿元①。但四川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艰难转型的阶段,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未能有机结合。

8.数字经济产业强势崛起,但技术支撑体系尚待完善

在整个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新模式能有力带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发展,特别是产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数字消费场景等产业新方向竞争激烈。四川网络基础与平台建设处于全国上游,数字技术与三次产业融合较好,尤其是成都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位于全国省会城市第一。2021年四川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01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7.5%,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①。但作为数字经济的战略性生产资料的大数据中心建设较为滞后,作为数字经济生产力的先进计算能力培育不足,先进网络基础设施发展较滞后,网络强省、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建设推进较为缓慢。

二、四川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2019年,四川省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58%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5%)③。产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产业链的稳定(特别是电子信息)需要科技创新的巨大知识供给,这对四川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1.科技研发投入增长缓慢,企业研发活力不足

研发经费投入不足。2020年,全国R&B经费投入强度平均水平达到2.4%,其中北京为6.44%,上海为4.17%,天津为3.44%,广东为3.14%,浙江为2.88%,陕西为2.42%,安徽为2.28%,而四川只有2.17%,而且这也是四川首次超过2%。企业研发活力不足。企业发展经营对研发内在动力不足,2019年四川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2%)④。高技术产业新产品经费投入不足。2019年,四川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165.11亿元,远低于广东(2165.25亿元)、江苏(747.14亿元)和浙江(359.15亿元)⑤。较低的研发经费投入,难以支撑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

2.国家级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不足,重要创新平台建设乏力

國家级高端创新平台已经形成体系化发展局面,而四川除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略领先于合肥外,其他的国家高端创新平台数量均低于东部的3个国家级科创中心,与北京、广东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差距较大。在国家层面新一轮国家实验室建设中,截至2020年10月份,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张江国家实验室(上海)、怀柔国家实验室(北京)、鹏程国家实验室(深圳)等4个国家实验室已经挂牌,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大连)已布局。在区域层面,部分省市加快推进省实验室建设,目标是对标和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打造国际一流科创平台,如广东已启动建设10家省实验室,浙江推进7家省实验室建设,江苏布局3家,湖北布局8家,安徽布局15家,山东布局5家等。四川尽管提出建设天府实验室,但缺乏重大实验室建设布局战略规划。

3.高端人才引育竞争力不够,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匮乏

四川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不够,与其他4大科技创新中心相比,差距较大,对于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高被引科学家、长江学者(及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明显不够。2019年四川省拥有两院院士60人,低于中西部地区湖北、陕西省两院院士人数;2016—2019年四川高校长江学者数量为26人,低于湖北省(39人)和陕西省(66人);2019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78289人年,低于湖北省115743人年①。高端人才政策设计缺乏系统性,高端人才政策的友好性不足,在高端人才争夺战中难以占领优势。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融合不够,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育引进没有紧密结合,与产业配套的人才政策不优。

4.科学与技术原创知识积累少,突破性重大成果产出更少

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源泉。在科学原始创新方面,尽管四川省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但被视为“原创性最强、科学价值最高”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四川尚未获得,科学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能力积累不够。在技术原创成果方面,产出了如“华龙一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创新采用177根堆芯设计,降低了堆芯功率密度,提高了设计安全水平。但类似的重大标志性技术成果凤毛麟角,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不足。

5.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较弱,科技新产业创造能力较低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突出表现在3个能力低上——基础研发能力低、产业技术融合能力低、技术转化能力低,科研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科技创新的导向性不够,以数量创新为主,质量创新有待提升。创新供需匹配不足,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产出较少。技术成果质量不高,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业比较困难。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创造能力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先进制造业占比偏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型大企业数量偏少,导致新科技产业创造较少。

6.科技创新生态仍不优良,创新生态吸引力竞争力不足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创新政策体系等都不够健全。国内外所有的科技创新中心无一例外都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这是支撑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生态,而四川金融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科技金融不够发达。科技转移转化的融资环境较差。根据新财富发布的《2020中国内地省市金融竞争力排行榜》,四川在经济竞争力、资本市场规模、资本市场活跃度、金融机构实力等方面均弱于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和浙江等。政府投资基金对科技初创企业门槛太高,不好用,没有产生较好效益。同时社会投资基金不发达,在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方面亟需加大力度,应积极学习深圳、合肥等地开放创新经验。此外,创新友好型政策体系尚未建立,人才政策服务质量不高,对于人才便捷的生活环境建设还有待加大力度营造,高端人才无障碍生活环境远未建立,智慧城市、智慧公共服务系统还未建成。

三、四川省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内,为保障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保障产业规模稳定并继续扩大,四川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向高质量转变,产业的惯性向上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四川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1.显著提高科技研发投入,确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创新驱动发展,投入支撑创新。要对标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显著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的规划目标是2.4%①,这个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年时间。有必要重新规划和提高目标,“十四五”期间及中长期,研发投入强度至少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相应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占研发投入的8%—10%以上)。在科技投入来源上,发挥财政科技资金杠杆作用,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稳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投入,并鼓励产学研合作,联合争取国家层面的科技资金。在科技投入方向选择上,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创新链支撑产业链为导向,围绕重点战略性产业领域布局科技创新,在重点产业科技领域上突破“卡脖子”问题、创造产業科技增值新优势。第一类是四川有基础及四川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展方向(战略目标牵引);第二类是支撑四川产业链高端化发展的前沿关键技术领域研究,为提高产业链科技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奠定长远基础;第三类是培育未来科技竞争优势的科技创新领域(科学目标导向),按照科技重点专项予以支持。

2.布局战略性科技领域方向创新,建设科技强省和产业强省

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和完善创新链,促进科技创新能力跨越发展。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四川科技与产业优势、四川产业发展战略方向,遴选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领域,布局重大研发计划、先导战略专项,争取形成四川有特色的科技发展重大优势。战略性科技领域建议如下:

(1)先进核能领域,建设中国“堆谷”。积极推动建立先进核能国家实验室,支持开展先进核反应堆研发,推进超高通量多功能堆大科学装置。支持核电装备制造、核电技术服务、核医疗产业化发展,实现和巩固核技术、核医疗的全国领先地位。

(2)生命健康领域,建设省重大创新平台。整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力量,充分发挥生物资源和中药资源优势,建设生物医药健康实验室或创新研究院,建设生物医药健康创新高地。

(3)先进材料领域,打造中国“先进材料谷”。建设先进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推进硅材料(乐山“硅谷”光伏硅基片)、氟材料、高分子材料、高纯金属材料等技术研发,发展先进硅材料等末端应用以及产业集群化发展。

(4)清洁能源领域,建设中国西部清洁能源创新高地。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领域技术创新,培育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壮大氢能与锂电池(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发展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推进“碳中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5)绿色生态现代农业领域,建设农业强省,以农业高科技擦亮农业“金字招牌”。大力支持基因编辑植物、动物育种技术研发,加快四川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和种质资源基因保护,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强化“农业+ ”现代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发展。

(6)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建设智能制造强省。建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航空装备制造、智能网联交通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设计,打造磁悬浮轨道(或高度管道)交通技术国家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

(7)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领域,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实验室或先进技术研究院)。以成都海光、中科曙光等公司为龙头,构建四川先进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产业链,特别是补链强链,建设先进半导体产业集群,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瞄准软硬件一体化发展新方向,发展智能自动驾驶汽车等人工智能经济应用产业。

3.引进和培育战略性科技力量,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快速集聚

要积极争取国家研发平台落户,以重大创新平台集聚战略性科技力量。在航空、核能等优势领域,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川建设或布局,推进四川省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战略科技力量参与到国家具有前沿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计划或专项中,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争取一批跨区域性资源平台,如成渝地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省级重大研发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战略科技领域,加快推动在先进核能、生物医药健康、先进材料、清洁能源、智能装备制造、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自主新建和组建5—10个左右的省实验室,给予财政资金大力支持,并拓宽资金多元化投入渠道。

4.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现代科技型产业龙头企业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给予企业与科研机构承担财政研发计划和项目同等的创新地位,扩大企业创新决策话语权。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以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和壮大企业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构建全球化的创新网络;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同时健全激励企业投入创新机制,支持研发人员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以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联动发展,提高产业链竞争力。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如成都海光、中科曙光、成都京东方)、生物医药(如成都先导、四川科伦、苑东生物等)、先进材料(如晨光化工、硅宝科技)、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农业、食品饮料(如五粮液)等关键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创新龙头企业,以创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产业集群化发展。在政府采购(如新基建建设)中要明确加大四川本土化产品采购比例,有效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围绕战略性科技领域,培育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带动力的高端现代产业集群。如成都平原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川南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川东北培育打造新材料、油气化工、机械汽配、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攀西打造先进材料、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川西北建设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5.建设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驱动创新。以重要创新研发机构、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为突破,开创出新时代堪比历史上“天下诗人皆入蜀”的人才汇聚盛景和“市廛所会、万商之渊”的经济中心盛景的优异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13〕,吸引、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特别是形成科技创新特色领域与人才队伍的世界高地。要建设创新友好型高端人才政策体系。要对标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制定具有显著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政策。耍积极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优惠人才政策,尽快制定出台四川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人才政策的实施方案,使国家政策早日落地、可操作、可执行。如“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按有关规定在西部地区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允许退休公职人员按有关规定在西部地区创业”等〔14〕。建立政府基金,引导东部地区高年资的高端人才(战略科學家、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领衔建设重大研究平台、研究设施等,快速为国家科创中心培养骨干人才。

6.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要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明确建设原则与阶段目标,确立建设的战略模式和体系,特别是省级层面主导、加强顶层设计、整体系统性制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规划”,而不仅是由成都、绵阳等碎片化各自为战,从而形成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的多个创新增长极,持续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体系。

要以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性优化为目标,构建“创新主体发展政策一营商环境政策一科技创新政策”的“创新成功三角”,大力完善科技创新相关的创新主体发展政策、营商环境监管政策、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等系统设计和相容自洽,培育创新创业创造的卓越生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进一步在科技创新国内外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力,走开放创新道路。要在继续做好本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同时,加大对国内外科技成果、人才、创业企业、创投机构等的引进力度,增强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国际合作和交流力度,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

要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赋予科研事业单位更大的自主权,扩大科研事业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和经费使用自主权,扩大财政项目经费使用的决策自主权,尤其是任用敢于做事、敢于成事的人才担任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人。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15〕,减少过多过繁的评价对创新过程的干扰。要建立允许失败的创新容错机制和激励大胆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开娟,黄海燕,廉涛,等.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关键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04).

〔2〕邓菁,肖兴志.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扶持策略研究[J].經济与管理研究,2019,(11).

〔3〕贺达,任文龙.产业政策对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9,(01).

〔4〕盛磊.数字经济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02).

〔5〕范庆泉,储成君,高佳宁.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06).

〔6〕朱风慧,刘立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经验数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06).

〔7〕史丹,李鹏,许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9).

〔8〕袁渊,于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0,(21).

〔9〕朱锦强,杨宗峰.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评价测度——以甘肃省为例[J].社科纵横,2020,(10).

〔10〕刘浩,张在旭.中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02).

〔11〕陈晓雪,时大红.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9,(05).

〔12〕李丽龙.第二届中国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大会在宜宾举行,促进5G时代智能终端产业协作共赢智创新生态共赢新时代[N].四川日报,2021-07-10(04).

〔13〕张志强,熊永兰,韩文艳.成渝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模式与政策研究[J].中国西部,2020,(05).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EB/OL].(2020—05—17).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5/17/content_5512456.htm.

〔15〕苏新宁.完善评价体系推动科技创新[N].人民日报,2018-06-21(18).

①③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局,“2020年四川省五大现代产业稳步发展”,http://tjj.sc.gov.cn/scstjj/clO5846/2021/2/l/9f8997bca76e4c89a5687a2ca46380ae.shtml。

②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局,“食品饮料:见证‘万亿产业’诞生!”,http://tjj.sc.gov.cn/scstjj/cl05846/2022/3/2/42e4860f77f94be7b32d5303d81109a0.shtml。

④数据来源:《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①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局,“2021年四川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情况”,http:// tjj.sc.gov.cn/scstjj/cl05846/2022/3/29/979fabl310334f809ef5fbf6efbac80e.shtml。

②数据来源:《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白皮书(2019)》。

③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一2020》。

④数据来源:《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⑤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20》。

①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一2020》。

①数据来源:《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猜你喜欢

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基于有效供给理论的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