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自然教育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2022-07-20张良实刘红位李甜江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4期
关键词:保护地云南省云南

张良实,刘红位,李甜江

(1.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融入大自然,从而达到认识、了解、尊重自然,形成爱护、保护自然意识形态的目的[1-7]。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包含有“自然之道”“道法自然”“不违农时”等自然观,正式起步于1996年提出的《行动纲要》,明确了建设环境教育基地的目标,2010年进入快速发展期[8-9]。

2019年4月11日,全国自然教育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中国林学会组织成立“全国自然教育总校”。随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各自然保护地在不影响自身资源保护、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功能划分,建立面向青少年、自然保护地访客、教育工作者、特需群体和社会团体工作者开放的自然教育区域,自然教育成为保护区发展建设的新热点[10]。云南省被列为全国自然教育首批7个试点省份之一,全面开展自然教育。2020年1月云南省关注森林活动组织机构成立,积极开展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组织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认定评估,确保每年开展一次生态科普教育活动。近年来重点组织开展以“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为代表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传承绿色公益理念。截至2021年初,云南省景观利用面积66.08万hm2,产值60.52亿元。全省围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战略,打造森林步道、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新兴森林生态旅游地品牌,引导全省县市围绕森林生态旅游开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森林城镇、森林人家、森林村庄建设。其中,自然教育作为一种启蒙儿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在云南省蓬勃发展起来。

因此,对云南省自然教育的发展概况开展调查研究,创建具有云南特色的自然教育典型模式,为云南省林下自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助力我国边疆地区乡村振兴、民族安定、全民素质提高等方针政策的实施。

1 云南省自然教育发展现状

1.1 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开展情况

自然教育是各类自然保护地的重要功能之一,云南省历来重视自然保护地的自然教育工作。2019年2月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同意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片区)作为省级自然教育试点,积极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2019年4月,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将《通知》精神及时传达全省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并于2019年组织召开“全省自然保护区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和“2019全省自然保护地综合管理培训班”,安排自然教育的专题培训及实践环节。

云南省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已将自然教育纳入工作重心,积极开展自然教育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片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殿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例,主要开展的自然教育工作[11-13]包括:(1)创建自然教育基地。依托保护地自然资源禀赋及宣传教育设施,积极申报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打造开展自然教育的核心场所。(2)规划环境解说系统。对保护地环境解说系统进行专项规划,从游赏与科普并行的角度对公众开展潜移默化式的自然教育。(3)完善人员配置。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及其下设基层所站从事自然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并积极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4)组织参加自然教育培训,邀请专家对自然教育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从教育心理学、自然地理学、动植物科学等方面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其开展自然教育的工作能力。(5)探索建立自然教育课程体系。根据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类型及受教人群的统计学特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进行自然教育课程设计,编撰相关教材。(6)组织举办自然教育活动。结合学生寒暑假、环境保护性质的节日以及公益专题活动开展自然保护地夏令营、假期研学旅行、自然观察节、科普进校园等系列活动。(7)寻求自然教育多方合作。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阿拉善SEE基金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等科研院所、高校、NGO合作,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事业的建设。(8)推动自然教育的多方位宣传。多数自然保护地已搭建了网页端或微信端的宣传平台,通过网络向社会宣传自然教育及自然保护地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参加全国性自然教育会议、论坛,扩大影响力,与媒体、杂志社合作展现所取得的自然教育成效。

1.2 各类湿地自然教育开展情况

湿地包含多种生态景观,是人们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并接受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14]。在湿地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有利于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推动当地湿地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文化和教育产业的振兴[15-16]。每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对16个州(市)林草局分管领导、湿地保护管理科室负责人,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重点县(区)林草局分管副局长进行管理和业务知识培训,包括湿地自然教育案例分析、解读《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地与项目管理、湿地资源变化核查及成果运用、湿地认定、湿地资源变化核查实际操作技术解读、湿地与湿地生态恢复等;在全省16个州(市)林草局开展“世界湿地日”宣传月活动。全省各州(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宣传牌、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湿地知识进校园和社区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

1.3 遗产地自然教育开展情况

云南省世界遗产地自然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1)在2019年7月举办的“云南省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会上,世遗办统一部署自然教育工作,要求各遗产地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在不影响自身资源保护、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功能划分,建立面向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特殊群体和社会团体工作者开放的自然教育区域。

2)各州(市)遗产地管理机构将自然教育工作纳入工作全局统筹安排,与保护工作同步部署、实施,不断加强对自然教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合理安排科普教育基地、游客中心等与自然教育相适应的自然教育服务设施建设。

3)世遗办加强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业务对接,将自然教育工作纳入正在编制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内容。

4)世遗办将自然教育纳入2020年省本级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专项经费和省对下补助资金年度预算,安排省本级资金50万元,给予迪庆、怒江、丽江、保山、石林5个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各10万元的资金补助,用于开展遗产展示、宣传与教育工作。

1.4 动植物保护科普宣传教育情况

根据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需要,云南省每年在“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以及候鸟迁飞越冬季等时间节点,组织全省各级林草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动物园等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自然保护意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在门户网站、云岭先锋等发布“向危害野生动植物SAY NO”的活动倡议,印制并向全省发放普法宣传挂图和折页。在FM91.8云南交通之声直播野生动物保护访谈节目,并在云南野生动物园开展现场科普活动。组织各州(市)开展一年一度的“爱鸟周”科普宣传活动。

1.5 社会团体自然教育开展情况

目前国内自然教育活动项目的开展主要依靠民间的自然教育机构,其规模小但分布广,易渗透推广[12]。云南省林学会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指示,积极开展自然教育宣传,深入推进工作。云南省林学会会员单位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昆明市海口林场、云南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荣获“全国自然教育基地”称号。云南省林学会的自然教育基地——石城自然学校,开展了“高原候鸟博物成长营”“高黎贡山动物寻踪”“云南地质漫游营”“昆明生物多样性调研活动”“石城柿集嘉年华”“石城四季课堂”“城市夜观”“地质时光机”“绿野仙踪”“山野之窗营期”“河川探险营”等自然教育活动。昆明“在地自然中心”实施“秋苑社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绿色社区”项目,针对我国当前城市人居环境和中小学课程安排,是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社区群众环境意识为目标的有益尝试。项目实现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密切互动、培育本地社区自然导师、孵化为绿色社区提供专业服务的工作室、研发可持续社区绿色课堂等。

1.6 云南省自然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云南省自然教育起步较晚,21世纪以来,逐渐有社会团体在云南省开展自然教育,但规模小,组织不规范,而由正规机构开展自然教育始于2019年,晚于其他省份。

2)开展自然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如保护设施、自然教育设施、解说系统以及各种安全、环卫设施建设;自然教育工作缺乏专项经费以及云南省关于自然教育的总体规划。

3)自然教育工作骨干人员欠缺。云南省持有自然教育师资格证的人员不到千人,许多为兼职人员,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需加强自然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4)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品牌活动项目较少,目前缺乏具有云南特色的自然教育教材及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在对云南省自然教育发展概况进行充分探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调查的自然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构建云南省自然教育典型模式,促进云南省自然教育发展。

2 云南省自然教育典型模式

根据云南省自然资源和自然教育发展现状,构建了具有云南特色的五感体验、植物鉴定、春播活动、昆虫采集、夜晚观察、观鸟活动、叶子画制作、永生花制作、土壤探秘、秋天收获等自然教育典型模式(表1)。

续表1

3 研究展望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仅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与生境类型,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截至2020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5.04%,先后划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362处,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达549.58万hm2;现记录有脊椎动物2 273种(含31个外来物种),其中云南土著种2 242种,约占全国土著脊椎动物(4 357种)的51.4%;云南省有高等植物440科3 084属19 333种,占中国已知种类总数(超38 580种)的50.1%。丰富的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地和动植物物种,为云南省自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合理利用云南省各种自然教育资源,设计优质的课程,正确引导少年儿童开展自然教育,是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少年儿童生态意识的培养和自然教育实践探索是一条曲折漫长的路[19],如何多元化、特色化、持续化发展是云南省自然教育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以众多自然保护地作为场地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云南农林科研院所,如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园、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生态联盟、云南农业大学等师资资源、志愿者资源、科普资源等。通过加快云南省自然教育制度建设进程,推进云南省地方标准制定,突破人才需求瓶颈,推动理论研究等系列措施,加强行业引领、指导,不断总结先进经验,逐步完善云南省自然教育体系,正确引导公众在参加各项活动的同时能够深层次思考自然教育助力保护的核心价值,促使自然教育真正成为改变公众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20],助力云南生态文明和美丽云南建设。

猜你喜欢

保护地云南省云南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