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张餐桌

2022-07-20王秋才

前进 2022年3期
关键词:会址一楼餐桌

王秋才

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90 周年之际,我有幸到上海淡水路332 弄1 号农工党一干会址参观,参加农工党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结束后,我决定到附近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纪念那些我无比敬仰的革命先辈,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这一天阳光朗照,兴业路上人头攒动,马路两侧高大的悬铃木叶子微微泛黄,虽然也有零星叶子飘落在地上,但整条街道干净整洁。那幢过去只在课本上见过的石库门建筑此刻就在眼前。它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宏伟,只是处在兴业路和黄陂南路交叉点上的一所紧靠街边的两层楼房。它为典型石库门式样建筑,外墙青砖与红砖交错,以白色粉线勾缝,矾红色堆塑花饰的拱形门楣,门框采用米黄色石条搭砌,黑漆大门上配着闪光的铜环,朴素典雅又不失庄重大方,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之前在学生时代,我之所以会感觉它那般高大宏伟,有照片拍摄角度的原因,有课本中对这栋建筑物的描摹与溢美的原因,更多的还是中国近代以来腥风血雨的中国革命史奠定了它的地位和高度。就是在这幢房子里,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批最早觉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集结,出发。

来自全国各地的操着不同口音的团队擎着党旗、国旗,打着条幅,在会址前举行主题活动。他们举起拳头,高声宣誓。深秋的暖阳投射在墙面上,映亮了一张张年轻生动的面孔,年轻人的目光中透着激情和盎然的意兴。一些年龄稍长的远道而来的背包客则“见缝插针”,选择在一大会址的牌子前留下影像。

进入纪念馆,一楼大厅迎面就是出席中共一大的十三位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的半身浮雕像。面对浮雕,我倏忽间便被拉进了另一个时空,在浮雕前辨识每一位先行者,内心不由得生出一些肃穆和专注。一楼是序厅,以“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开篇,在这里我看到了自1840 年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所遭受的种种屈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仿佛一束光照亮了至暗时刻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等古旧的书籍和图片资料散发着至今仍令人着迷的真理的气息。在一楼到二楼的楼梯间墙壁上是董必武同志题写的“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八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字。上得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出席一大的来自七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十三位代表的简历。我认真阅读每一位代表的生平简介,发现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8 岁,感慨道,革命真的是一条飘荡着腥风血雨的大河,有多少英雄流血牺牲留下英名,亦有多少人在风浪中逃跑掉队,大浪淘沙,沉者为金。

重新来到一楼,穿过一楼天井和六扇玻璃窗便是李家(李汉俊、李书城兄弟)的客厅,也就是当年一大举行会议的会议室。这间实为李家客厅的会议室有 18 平方米,摆在客厅中央的那张会议桌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张普通的餐桌,长方形的西式餐桌不足三米,暗红色的桌面由五块横条板拼接而成,四个桌腿呈宝瓶柱状,桌子下摆放同样是暗红色的小圆凳若干。但它又是那么不普通,当年15 位参加会议的人就是拥挤在这张餐桌前召开了那次历史性会议,就是这张餐桌见证了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复原的中共一大会议桌及桌上的陈设

我在这张会议桌前驻足良久,一张餐桌,带着令人沉醉的烟火味。在李家,这其实就是一张普通的餐桌,李汉俊的嫂子,当年这栋房屋的主人薛文淑甚至唤这张桌子为“大菜台子”。老沪上称呼西餐为“大菜”,称吃西餐的八人大餐桌为“大菜台子”。仿佛就是为了印证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话,从一开始,共产党人就坐在关乎民生福祉的桌子边,他们对未来中国的擘画是从一张餐桌开始的。肃立在这张餐桌旁,中国农民的群像出现在我脑海中,餐桌上的丰俭与味道总是同土地、同农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深谙此理,从一开始他们就关注农民的命运并和千千万万农民走在了一起。从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到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至取消农业税,农村减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吾土吾民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系,是大党之情怀。

凝视餐桌,我又联想到了中国妇女的命运。餐桌上的丰饶和味道同样离不开女性的勤劳与付出,一张餐桌又与多少女性的命运紧紧相牵。我的奶奶,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三寸“金莲”步履蹒跚,她的人生充满了辛酸!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母亲一生未曾读过书,自称一辈子“睁眼瞎”。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跟随母亲出门,因为母亲不识字,我们上错了火车,在火车上母亲近乎歇斯底里的呼喊令我至今记忆深刻。母亲曾经那么年轻那么美丽,如果她有机会识字读书,那她的人生一定会是另一种样子。母亲一生围着家里的桌子转,为了一家人的吃喝操持着。每当有重要客人来家里吃饭时,母亲总是忙里忙外、竭尽所能拾掇一桌“拿得出手”的饭菜,但真正到吃饭时,母亲却从不上餐桌。“上不了台面”大概就是母亲那一辈女人的屈辱和苦痛。而如今,新时代的女性的人生已大不相同,我的妻子、姐妹包括那些小一辈的年轻女孩们,她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经济上完全独立,她们的人格和思考也是独立的,她们的人生之路迥然不同。她们不仅能顶“半边天”,在一些特殊岗位,女性还展现出她们独特的优势和风采。女性的解放和女性魅力的释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土地上最具风采的一抹亮色。

拂去历史的尘与灰,回到现实中来,这仍是一张极其普通的餐桌,甚至没有任何装饰。桌上有盘子,里面盛着陶制的水果。除了这些梨、葡萄、苹果等粗制的仿制品外,没有任何赏目的装饰,房间一尘不染,朴素之气让我爽悦。就在一大召开前的1921 年4 月,作为大阪“每日新闻”海外观察员的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来到上海,他在《上海游记》里描述了他会见“少年中国”的代表李汉俊时的情景,及当时他在“李公馆”时所见的那张餐桌的样子,一如现在我所看到的:餐桌上只有简单的茶具和几样水果,干净、朴素,恰如中国共产党人所呈现的光辉品质。

参观结束,我走出纪念馆。户外微风和煦,夕阳的余辉涂抹在建筑物的高处,黄陂南路靠近树德里,仍然是熙熙攘攘。回看兴业路,会址纪念馆对面的店铺霓虹闪烁,附近就是“最上海”的新天地。喧哗与肃穆,繁华同朴素竟然如此自然地紧紧倚靠在一起,此刻,大上海深蓝色的天空被晚霞辉映得更加迷人了!

猜你喜欢

会址一楼餐桌
色彩缤纷的腊月餐桌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雪山中的洁白丝绸
最大的钻石
西班牙人竟然把四楼叫作一楼
“八闽巾帼心向党·万村千居唱起来”古田会址展演兴起“大学习”热潮
大餐桌,小小船
小餐桌上来点“鲜”
三生同听一楼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